


這其實就是史蒂夫提到的,父母最重要的角色是解釋而不是教育。

孩子一不開心就大哭大鬧,我們按照這個場景,分別推演一下,這兩者的區別。
如果教育,我們就會告訴他,不可以這樣的,可以怎麼樣,我們會嘗試各種學過的育兒方法把“教育”的方式進行包裝,儘可能做到“溫柔堅定”。結果孩子還這樣,我們就再強調(畢竟教育從不是一蹴而就的),然後再運用各種管教方法來幫助孩子“不這樣”。
但孩子仍然不好,我們要麼放棄,要麼“力量”壓制。等下一次遇到類似的情況,我們繼續教育,仍然不好,仍然教育,仍然放棄或者壓制,迴圈往復。

那我們不教育,而是解釋呢?
我們會告訴他,你怎麼了,你為什麼會這樣,原來你得不到你想要的,所以你憤怒。你現在的所有表現,是身體表達憤怒的方式。
看到這裡,有一些朋友也許就困惑了,這孩子大哭大叫的時候才三四歲,你說這一通沒用的啊。
這恰恰就是關鍵所在,當父母能夠解釋的前提就是我們真的知道發生了什麼,當一個人可以充分理解孩子後,其實自己情緒相對就能穩定。
因為理解,所以寬容,這件事不僅僅對孩子,生活方方面面都是如此。
所以其實解釋的第一層面,還是在管理我們父母自己,幫助我們從自己的單一視角(都是孩子的問題)解放,可以更多面化的看待問題。
第二層面才是在孩子身上,我這麼多年反覆提到過一個方法:覆盤。
解釋,不一定非要在當下進行,完全也可以在事後進行。覆盤的本質,也是幫助孩子能更多面化的看待問題。
當我們明白了“解釋”的意義,我們就會發現,父母如果真的願意放下“教”的衝動,而是先去“解釋”後,我們也就引入了自己的理智腦,不容易情緒上頭了。
而且為了“解釋”,我們其實也在要求自己真正看到孩子,這時候我們才能深刻明白:孩子不是在找麻煩,而是深陷麻煩。

那麼我們按照這個思路活學活用一下,陪寫作業時,孩子出現不專心了怎麼辦?遇到不會的題目就開始生氣發火了怎麼辦?
大家可以先想想以往的做法,再往下看。然後再想想,如果用“解釋”視角再來看,你們會怎麼做?
孩子做作業到一半不專心了,我要先解釋而不是教育。那為什麼會這樣呢?大腦缺氧了累了?遇到不喜歡科目逃避了?今天已經做了一小時,沒狀態了?想著要玩遊戲了?
只要我們能解釋出孩子怎麼了,我們立馬就有“解藥”。累了休息一下;畏難了幫著一起做;時間太久了,看看能否減負;想玩了,更要以此激勵高效完成。
你們發現沒,當我們先去解釋,我們每個父母都能立馬成為育兒高手,畢竟自己的孩子自己最清楚。
我的老讀者們,還記得我寫的關於陪寫作業的文章麼?👉
當時,也許你們記住的就是方法,但現在結合我上面說的,再讀這篇我的核心觀點:家長陪寫作業最關鍵,是處理孩子的情緒,是不是一下子更豁然開朗了?

在此我不得不感嘆一下,史蒂夫的厲害之處。他一下子就點出了我們每個父母容易忽略的點。
而這也是史蒂夫寫《養育男孩》、《養育女孩》的初衷,希望幫助每個父母更好了解自己的孩子,從而可以更好地解釋,我眼前這個小人到底怎麼了。
男孩子太皮了,這是他們身體結構就註定的;剛進入小學男孩總是落後,這是他們早期生長發育決定的;女孩看似“情商高”,但也要注意她們很容易被外界評價所左右;女孩在12歲左右就會“討厭”自己的母親,這是走向獨立的必經之路;等等等等
如果我們作為父母可以擁有這些常識、基本功,我們就能透過孩子階段性的行為,去理解他們,然後把原因解釋給他們聽,幫助他們自我成長。
《養育男孩》、《養育女孩》👇


對於大部分孩子發展的階段性問題,也許我們壓根不需要去做什麼,只需要解釋,然後相信“總會過去”。
當然,我也自認作為父母,面對孩子出現的問題,什麼都不作為,這是大部分人都做不到的。
而這恰恰才是父母學習育兒的關鍵所在,我們透過學習去了解,“為什麼”會這樣,然後幫助我們篩選,養育孩子過程中,80%的情況我們不需要作為,不用教育,只要解釋,解釋給自己聽,也解釋給孩子聽。
還記得我總在說的那句話嗎,“規則之內給予最大自由”,結合這個語境,是不是也有了新的感悟?
接下來,我們把自己的精力關注到剩下的20%,我們引導、點亮、激發,當然更好的是,我們讓孩子看到,父母是怎麼做,怎麼努力的。


先解釋,後教育;有時候和孩子的解釋,也是我們的自愈
去年直播當天,有好幾個同事表示太想看看《養育男孩/女孩》系列的原書了(我當時還預設大家都買過了

),那就把購書連結也一放在這了,需要的雲閨蜜可以點下面的圖片進店購買↓↓↓

正在團
👇 點選【閱讀原文】
搜尋歷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