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世界級專家聊天:別總想“教會”孩子,換兩個字就搞定了

他是真正的教育專家,出版的書籍全球暢銷600萬冊。但他卻告訴我,父母最關鍵的作用不是教育,而是解釋,這是很多父母都做錯的地方。
他就是史蒂夫,國際知名兒童心理學家、家庭問題專家,也是《養育男孩》、《養育女孩》的作者,這個系列是21世紀(截至目前)全球家教育兒書籍類目銷量排名第一的。
教育專家告訴我們,孩子不用教
不知道多少人聽到這句話,如釋重負,畢竟這些年真的教孩子太辛苦了;又有多少人聽完後,更加焦慮迷茫,那到底要幹嘛?
我想,我懂他說的。這些年我那麼多文章的一大核心主題也是這個,但真正的教育大家就厲害在這裡,他簡單一句話,勝過我的幾萬字。
01
當父母第一步
先學會解釋“你怎麼了”
很多父母買的第一類育兒書,都是關於情緒管理的,孩子開始愛發脾氣了,怎麼辦?
我們就此開始學習如何正面管教,如何共情聆聽,如何溫柔堅定。
這些肯定都沒錯,但真正好的育兒書裡,一定會有很多篇幅告訴我們,你的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包括我寫的公號推文裡,大家也會很清晰看到一個脈絡: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而且我經常會把“為什麼”寫得特別詳細。
但有一些朋友習慣了跳過“為什麼”,直接去看“怎麼辦”,結果就會把自己搞得很疲憊:不是說用這個辦法嗎?怎麼一點沒用?啊,怎麼又有新方法了,這當個父母學不完了?
這其實就是史蒂夫提到的,父母最重要的角色是解釋而不是教育。
孩子一不開心就大哭大鬧,我們按照這個場景,分別推演一下,這兩者的區別。
如果教育,我們就會告訴他,不可以這樣的,可以怎麼樣,我們會嘗試各種學過的育兒方法把“教育”的方式進行包裝,儘可能做到“溫柔堅定”。結果孩子還這樣,我們就再強調(畢竟教育從不是一蹴而就的),然後再運用各種管教方法來幫助孩子“不這樣”。
但孩子仍然不好,我們要麼放棄,要麼“力量”壓制。等下一次遇到類似的情況,我們繼續教育,仍然不好,仍然教育,仍然放棄或者壓制,迴圈往復。
那我們不教育,而是解釋呢?
我們會告訴他,你怎麼了,你為什麼會這樣,原來你得不到你想要的,所以你憤怒。你現在的所有表現,是身體表達憤怒的方式。
看到這裡,有一些朋友也許就困惑了,這孩子大哭大叫的時候才三四歲,你說這一通沒用的啊。
這恰恰就是關鍵所在,當父母能夠解釋的前提就是我們真的知道發生了什麼,當一個人可以充分理解孩子後,其實自己情緒相對就能穩定。
因為理解,所以寬容,這件事不僅僅對孩子,生活方方面面都是如此。
所以其實解釋的第一層面,還是在管理我們父母自己,幫助我們從自己的單一視角(都是孩子的問題)解放,可以更多面化的看待問題。
第二層面才是在孩子身上,我這麼多年反覆提到過一個方法:覆盤
解釋,不一定非要在當下進行,完全也可以在事後進行。覆盤的本質,也是幫助孩子能更多面化的看待問題

當我們明白了“解釋”的意義,我們就會發現,父母如果真的願意放下“教”的衝動,而是先去“解釋”後,我們也就引入了自己的理智腦,不容易情緒上頭了。

而且為了“解釋”,我們其實也在要求自己真正看到孩子,這時候我們才能深刻明白:孩子不是在找麻煩,而是深陷麻煩。
02
學會解釋後
每個父母都是育兒高手

那麼我們按照這個思路活學活用一下,陪寫作業時,孩子出現不專心了怎麼辦?遇到不會的題目就開始生氣發火了怎麼辦?

大家可以先想想以往的做法,再往下看。然後再想想,如果用“解釋”視角再來看,你們會怎麼做?
孩子做作業到一半不專心了,我要先解釋而不是教育。那為什麼會這樣呢?大腦缺氧了累了?遇到不喜歡科目逃避了?今天已經做了一小時,沒狀態了?想著要玩遊戲了?
只要我們能解釋出孩子怎麼了,我們立馬就有“解藥”。累了休息一下;畏難了幫著一起做;時間太久了,看看能否減負;想玩了,更要以此激勵高效完成。
你們發現沒,當我們先去解釋,我們每個父母都能立馬成為育兒高手,畢竟自己的孩子自己最清楚。

我的老讀者們,還記得我寫的關於陪寫作業的文章麼?👉 

以後作業就這麼陪,我不上火了,娃還更主動了!

當時,也許你們記住的就是方法,但現在結合我上面說的,再讀這篇我的核心觀點:家長陪寫作業最關鍵,是處理孩子的情緒,是不是一下子更豁然開朗了?
在此我不得不感嘆一下,史蒂夫的厲害之處。他一下子就點出了我們每個父母容易忽略的點。
而這也是史蒂夫寫《養育男孩》、《養育女孩》的初衷,希望幫助每個父母更好了解自己的孩子,從而可以更好地解釋,我眼前這個小人到底怎麼了。
男孩子太皮了,這是他們身體結構就註定的;

剛進入小學男孩總是落後,這是他們早期生長發育決定的;

女孩看似“情商高”,但也要注意她們很容易被外界評價所左右;

女孩在12歲左右就會“討厭”自己的母親,這是走向獨立的必經之路;

等等等等
如果我們作為父母可以擁有這些常識、基本功,我們就能透過孩子階段性的行為,去理解他們,然後把原因解釋給他們聽,幫助他們自我成長。
《養育男孩》、《養育女孩》👇
對於大部分孩子發展的階段性問題,也許我們壓根不需要去做什麼,只需要解釋,然後相信“總會過去”。
當然,我也自認作為父母,面對孩子出現的問題,什麼都不作為,這是大部分人都做不到的。
而這恰恰才是父母學習育兒的關鍵所在,我們透過學習去了解,“為什麼”會這樣,然後幫助我們篩選,養育孩子過程中,80%的情況我們不需要作為,不用教育,只要解釋,解釋給自己聽,也解釋給孩子聽。
還記得我總在說的那句話嗎,“規則之內給予最大自由”,結合這個語境,是不是也有了新的感悟?
接下來,我們把自己的精力關注到剩下的20%,我們引導、點亮、激發,當然更好的是,我們讓孩子看到,父母是怎麼做,怎麼努力的。

03

人生終極目標:理解

聊到這,我的思緒更加深入了。我突然發現,今天談的父母的第一責任是“解釋”,其實也是每個人終其一生的目標。
我們每個人一輩子無非就是在解決一個問題: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世界。而且這三個層面,就是一步一步,從內向外拓展的。
總有人說,“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輩子來治癒”,但大家想過沒有,治癒的到底是什麼呢?我想,就是那些總被教育但從未真正“理解”的事情吧。

先解釋,後教育;有時候解釋通了,孩子會自我教育,這才是家庭教育的先後順序;

先解釋,後教育;有時候和孩子的解釋,也是我們的自愈

這才是育兒最美好的雙向奔赴。
去年直播當天,有好幾個同事表示太想看看《養育男孩/女孩》系列的原書了(我當時還預設大家都買過了

),那就把購書連結也一放在這了,需要的雲閨蜜可以下面的圖片進店購買

想看我和史蒂夫的直播回放的,可以掃下面二維碼👇
正在團
👇 點選【閱讀原文
 搜尋歷史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