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瓶好酒,沒那麼難

今天這篇文章,是潤米造物給你推薦的第十一款產品:5號酒·世家城堡乾紅。
第一次推薦紅酒,還是4年前。 
那次,首款“5號酒·80古藤乾紅”上線48小時,他們和我說:售罄了。1個月後,又和我說:賣了2萬多瓶。再後來,復購也超了預期……
但是,再次來推薦,我有一種感覺:
今天的情況,和4年前有些不一樣了。
什麼意思?
以前的飯局,
 什麼紅酒算好?
提問:你有沒有參加過這樣的飯局?
飛機剛落地,趕去見對方高層,合作還沒談幾句,晚上就先安排了一個特色餐廳。然後,不知道哪裡來的帥哥美女,端著酒就過來了,勸你來一杯,你不喝,她靠得更近了,嚇得你只想找到最近的門在哪?
或者,沒有美女。一群人西裝革履地走進一個飯店包間,對方領導第一句就說“很多人一聽說我們這裡,頭都大了不敢來,哈哈哈,放心,我們不勸酒,今天中午隨意啊”。特別溫暖。2小時後,你和你的4個同事全被抬出來了……
再或者,去個別的地方好不好?對方笑容滿面,真誠無比地敬了你一杯。你受寵若驚,就算不勝酒力,也咬牙硬幹了一杯,轉頭髮現:他!居!然!沒!喝!你也不敢問,他卻很敢說:我們好客,好的自己捨不得,都留給客人呢!
我不知道,全中國的飯局,是不是都這樣?很多和我同齡的人,是不是都這樣?你參加的飯局,是不是這樣?
如果不是,那挺好。但作為一個天天在外面跑的商業顧問,以上這樣的飯局,我都吃過。還吃過很多遍。
後來,這些年,很多事情都發生了變化。但不管怎麼變,有一樣東西幾乎總是不變的:
飯局的桌上,總還是會有那麼幾瓶酒。
並且,這個酒大機率還不會便宜。
可是,那些飯局上的酒,為什麼總那麼貴呢?
因為,酒,是一個低信任行業。
什麼是低信任行業?
我舉個例子,你喝茶嗎?
你說,有多少人喝得出他的那杯茶是不是來自古樹?那古樹是50歲的還是100歲的?老家又是雲南哪個產區的?
如果喝不出,那百年古樹茶怎麼買?你怎麼知道誰是真的?是那個賣100元一斤的?賣1000元一斤的?還是賣10000元一斤的?
資訊太不對稱。水太深。很難選得明白。
這,就是低信任行業。
這樣的行業,還有很多,比如古董,比如紅木,比如玉石……還比如,紅酒。
你說,什麼樣的紅酒叫好?
顏色深一點的好,還是淺一點的好?法國的好,還是義大利的好?你愛喝的好,還是他愛喝的好?
大部分沒專門研究過的人,都很難說明白。
那怎麼選?大部分人,只能眼一閉,牙一咬,按那個最簡單粗暴的決策模型來:
買那個貴的!
貴,就等於好嗎?當然不等於。
但是,貴等於好的機率,更大。
這就夠了。
客人一到,酒一上,法國和義大利的分不明白,100元和1000元的還分不明白嗎?
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面,很多飯局桌上的紅酒,好不好的標準都是:貴。 
但是現在,還是這樣子嗎?
以後的飯局,
 什麼紅酒算好?
你還記不記得,上個月的一個熱搜:

“茅臺降價了”。
一時間,我的朋友圈裡多了很多問號:茅臺?降價?什麼情況?
我也很好奇。於是,我找了幾位白酒行業的朋友請教,他們和我說的兩句話,讓我印象挺深。
第1句話:“茅臺降價,已經算很了不起了。”
啊?為什麼?
因為,茅臺,還只是降價。而除了茅臺,其他整個白酒行業的價格,基本都已經倒掛了。
很多經銷商,售價比進價還低,每賣一瓶都虧錢,但為了清掉庫存、回籠資金,還是要咬牙賣。
那資金回籠後,你們還會繼續再進茅臺嗎?
他反問了我一個問題:
今天,你飯局上要請3撥客人:非常重要的,次重要的,一般重要的。你會選什麼酒招待?
都還是“重要”的,那去對外指導價都是1000~2000元檔的酒裡挑一圈,很多人會發現,茅臺雖然貴,但總是最有面子的那個。都選茅臺吧。
他說,那是以前。可是現在,還記得嗎?除了茅臺,其他品牌,降價降得更狠,甚至都倒掛了。
這時,茅臺,降完價可能還是2500元,但同檔次的其它酒,可能只要500元了。
2500元,500元。
你怎麼選?
今天很多經銷商盤活資金後,再進酒,也不會只進茅臺了。
“因為,消費者的選擇,已經變了。”
酒,還是要喝的。
喝,還是要喝好的。
但是,什麼叫“好”?
今天,很多人在做購買決策時,已經不願意只按照“貴=好”的模型來了。
所以,才會經常刷到這樣的話:
“不是茅臺買不起,是其它酒更有價效比。”
“不是羽絨服買不起,是軍大衣更有價效比。”
“不是邁巴赫買不起,是新能源更有價效比。”
白酒,是這樣。很多消費品,都是這樣。紅酒,也不例外。
可是,在紅酒這樣水很深的低信任行業裡,能找到靠譜的紅酒都不錯了,怎麼才能找到價效比真的高的紅酒呢?
那個價效比的“性”,到底怎麼看?什麼才是看一款紅酒好不好的標準?紅酒,到底該怎麼挑?
我不知道。
說來慚愧,雖然參加了很多飯局,但別說懂酒了,我連喝都不會喝。
我就是那個被勸酒勸到想奪門而逃,被請客請到被抬著出去,被敬酒敬到不敢多問的人。
但是,端午要到了,只用工作19天的6月要到了,無論是大大小小的飯局,親朋好友的聚餐,還是給合作伙伴準備禮物……會挑一瓶好酒,總是技多不壓身,關鍵時刻還很加分的。
於是,我開啟微信,找到了一位懂紅酒的人。
她很年輕。但她懂紅酒。
好酒,怎麼選?
她是什麼人?紅酒行業水那麼深,她真的懂嗎?

看履歷:她做過品酒師,幫法國的酒莊集團賣過紅酒,最後又自己創立公司做紅酒供應商,為可能是國內最懂酒的一批人,滿世界選最好的紅酒。
十幾年下來,她幾乎只做3件事:
品紅酒,選紅酒,賣紅酒。
我問她:選紅酒,主要應該看什麼?
她說:首先,我們一般最看酒體。酒體結構一定要飽滿,要平衡,要……
說得真好。但我沒聽懂。
於是,我冒昧地插了一句話:能不能照顧一下,說得更簡單一點?
她說:你喝過雞湯嗎?
一隻家養的老母雞,放進砂鍋裡,放點姜,放點鹽,最多再放點紅棗、人參,其他什麼調料都不放。小火,慢燉,該燉多久燉多久。
幾個小時後,你盛出來啜一口,什麼口感?
嗯,想來應該挺鮮甜。
可是,你去快餐店,喝到的雞湯又是什麼口感呢?
雞,不知道是不是激素雞。調料,也不知道有沒有科技和狠活。大火,快煮,說上菜就上菜。
你再喝,味道是不是不一樣?
原料,做法,時間,都不一樣。味道,自然也不會一樣。
雞湯,是這樣。紅酒,也是這樣。
好的紅酒,一口喝下去,會讓你感覺到飽滿,對味,每一口都值得喝。
也不會開瓶半小時,香氣就全散掉了,每一口都很耐品。
選紅酒,知不知道“酒體”這種術語都沒關係,是不是好東西,你的舌頭不會騙你。
怎麼才能找到這麼好喝又耐品的紅酒?
她說了6個字:看風土,看工藝。
什麼意思?是不是要長篇大論,聊術語,上玄學了?
別急,別急,這樣,我爭取看能不能在你倒杯水的時間裡,和你講清楚。
先說,怎麼看風土。
什麼是風土?
紅酒的風土,有點像人的先天條件。
人是不是各有命,不知道。但人各有各的基因。170cm還是190cm,智商100還是150,還是要看天。
紅酒的風土,也一樣。
這個詞,翻譯自法語:“terroir”,但翻譯成更接地氣的普通話是:
天時地利人和。
比如,氣候、土壤、好的釀造師。
可我是外行人,選個酒還得看那麼多,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還是難啊。
看什麼能立刻知道一款紅酒的風土好不好?
嗯,展開說,可能開三天的培訓也說不完。
那不展開呢?
她和我說了4個關鍵詞。 
1)看“世界”。
紅酒,是有2個世界的。
一個是新世界,比如智利、澳洲、阿根廷的紅酒。從口感到風格更奔放,更現代一點。
一個是舊世界,比如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的紅酒。從口感到風格更內斂,更接近老錢風。
你喜歡什麼風格,就開啟什麼世界。
2)看“產區”。
比如你常聽說過的波爾多,勃艮第。
尤其波爾多,你可能聽得最多,經常被評為法國十大產區之首。
她說,在“舊世界”的紅酒裡,有個概念業內人都知道:
產區越小,品質越高。靠這個判斷,你的準確性已經可以達到99.5%左右了。
厲害。還能不能更專業?
3)看“酒莊”。
一個產區,有好多酒莊。比如,你聽過拉菲嗎?就是酒莊,在波爾多產區的左岸。
但是,別隻知道拉菲。她說,好的酒莊有很多,比如,行業內的人,很多更愛波爾多右岸的白馬。
一旦開始學會看這個,就算記不住,買前搜一下酒莊名字,你都會更難被忽悠。
但是,你還可以厲害。
4)看“等級”。
到這步,恭喜你,已經一腳踏進專業的世界了。
挑到最後,還能看什麼?看牌子大不大嗎?
看等級。她說:品牌當然也重要。但是不管你是新世界還是舊世界,波爾多還是勃艮第,拉菲莊還是白馬莊,最終對應的,是等級。
我猜,你水應該已經打得差不多了,怎麼在最後3秒瞭解等級?
看圖。
普洱,有旅遊景點地攤上的,也有私人會所特供的。紅酒也是。
買紅酒時,不妨看看,你的紅酒是什麼等級。掃一眼,你就心裡有數了。
世界,產區,酒莊,等級。
懂了。
那麼,怎麼看工藝?
紅酒工藝,有點像人的後天努力。
先天條件差不多的情況下,競爭靠什麼?至少,還能靠勤奮,靠實在,靠苦練基本功吧?
紅酒怎麼看基本功?看廣告宣傳片嗎?
她和我聊了2個東西,每一個都很細節,哪怕放在廣告片裡你甚至可能都注意不到,卻能幫你一眼識別:
你左手這瓶和右手那瓶,到底,是不是一個檔次。
1)看摘葡萄的那個手。
今天的商業世界,效率至上。很多生產工藝,都是上規模的。怎麼上?用機器。
機器的手,摘起葡萄來,沒有感情,全是速度。
但是,總有很多酒莊,還是堅持用人手。
為什麼?是為了講故事提價格嗎?她說,可能有人是,但你相信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嗎:
人手採摘,不容易捏碎葡萄,更不容易把壞果、爛果、乃至葡萄的梗和葉等雜質一起摘下來。
越講究品質的地方,越會尊重這個道理。
2)看釀紅酒的那個桶。
桶,有什麼好看的?
先看:是橡木桶還是不鏽鋼桶。
不鏽鋼桶的酒裡,有效率。橡木桶的酒裡,有香氣。
再看:是美桶還是法桶。
法桶的價格,比美桶貴幾倍。一個本土的法國新桶,成本動輒可以去到800-1000歐元。
但貴還有人買單,是有理由的。
最後:是新桶還是舊桶。
總有紅酒,被裝進新桶裡,吸取最豐沛的香氣。
也總有紅酒,被裝進用過,甚至被用過很多遍的舊桶裡。
而最終,它們也會被賣到不同的地方。
選紅酒時看看是什麼桶,你會立刻有答案。
一瓶好酒
好紅酒=好風土+好工藝。
有意思。
沒想到選紅酒,除了看貴不貴,還能用這麼一套專業又接地氣的“5分鐘挑選法”。
但是,用人工不用機器,用新桶不用舊桶,是不是也意味著:
這樣的酒,註定成本比別人要高,產量比別人要低?
說得更直接點,這樣的好酒,是不是會很貴?
如果是,那我選了也白選啊。
有沒有什麼酒,是不但符合你上面說的這些“好”,還“不貴”的?
她給我舉了個例子。
她說,前段時間她為一個大客戶,跑了好幾次法國,去拜訪一個酒莊,磨他們出品的紅酒,今年終於簽下了其中一款的獨家代理。
那款酒,就符合。
沒錯,她說的“那款酒”,就是今天我要和你推薦的“那款酒”。
但在被我拿下之前,它首先是一個可以供你複習怎麼挑紅酒的“教材”。
首先,看風土:

世界,來自更偏老錢風的“舊世界”,法國。
產區,位於那個法國最負盛名的的波爾多,更具體地說,是波爾多東部的“卡斯蒂永丘”,緊鄰聖埃美隆法定產區。
酒莊,離那個和拉菲齊名的白馬酒莊很近,有著同款的石灰質土壤。

等級,在那個金字塔上,也是個體面的“中產階級”:產區AOC。

然後,看工藝:
手,是人手,全部手工採摘,不用機器。

桶,是橡木桶。並且,全部只用本土的法國新桶,用完一次就轉賣掉。

嗯,風土,工藝,都挺“好”。
那,價格呢?“貴”嗎?
這樣一款紅酒,在國內肯定很暢銷吧?哪裡能買?什麼價格?
她說:貴不貴的先不說,因為暫時,國內還買不到。
這款酒,基本不出口。之前,更是從來沒有進入過中國市場。
怎麼可能?今天中國市場這麼大,怎麼可能不進中國市場?
她說,她一開始和對方講價時,也是這麼說的。
她和人家聊:“你知道吧,我們中國市場很大的。”
人家卻和她說:“我們不做流水線,不走量,我們就是要把東西賣給合適的使用者。”
有市場不進?什麼道理?
她說,因為那個酒莊的紅酒,大部分早就被法國本土市場消化了。
本來產區就小,又都是精品,早早都被波爾多,里昂、巴黎……的那些零售商、私人會所訂走了。
那後來,又是怎麼談下來的?
她說,因為她除了和他們聊中國的市場有多大,還和他們聊了自己的客戶。有一些,確實是走量,但還有一些,也真的是懂酒,愛酒,委託她幫忙找到真正好喝的酒。
沒想到,這麼一聊,對方的兒子和她說,其實家裡幾代人都在做酒,也接觸過一些中國的大供應商,但有些觀念不太一樣。在有得選的時候,他們只想把酒,賣給懂酒,愛酒的人。
轉機,來了。
有意思。
商業世界裡,除了商業,還有人。
商業,看的是商業的價值。
比如,效率。比如,規模。
這,是一把鑰匙,能開啟很多商業的可能。
人,看的是人的價值。
比如,價值觀。比如,信任。
這,是另一把鑰匙。
她和我說,他們還有好幾款,但是我拿不下來,因為他們產量不夠,但是,磨了這麼久,總算談下來了其中一款。
最終的建議零售價,是1瓶2660元。
挺好,挺好……這麼好的紅酒,能不能請你幫我們也搞一點?
也不用麻煩,千萬不用麻煩,就要你剛才說的那款,行不行?
嗯,我很想這麼說,但我開不了口。
因為,她之前提到的價格,是2660元
我知道,這可能在同類型的酒裡,並不算貴。我也知道,“建議零售價”,還有很多可以談的空間。但是,我一個公眾號拿的量,和批發商那種動輒按集裝箱的怎麼比?這樣的量來談,又能談到幾折?
做潤米造物這些年,找普洱茶時,我們在找價效比。找白酒時,我們在找價效比。找電子馬克筆時,我們也在找價效比……最欣慰的時候,就是看到很多讀者朋友在評價和留言裡說,這才是他們想要的價效比的時候。2660元,他們失望怎麼辦?
真不知道怎麼開口,直到,聊完紅酒後,她和我說起:“幾年前,我還在噹噹上買過你的一本《底層邏輯》,還是掃了裡面的二維碼,關注的你這個公眾號。”
轉機,來了。
我突然覺得,或許我能再努一把力,於是,我不但和她說了“謝謝”,還和她說了“商業世界裡除了商業還有人”,說了“比如我們公眾號上有很多需要紅酒的人”……最後,我和她說:“你看,這款紅酒,有沒有什麼可能?”
她說,這樣吧,這一批,本來量也不多,交付那個客戶後,剩下的我勻一點給你。
價格方面,我本身也不是做零售的,我面對的全部都是進口商、經銷商、代理商這些,從我這個層級往下走,至少還要走四五個環節,才到消費者。所以這次,就不按零售價,也不整那些個品牌溢價了,可以直接,批發價給你。
批發價是多少? 
生客,360元一瓶。
熟客,一般也不會低於300元一瓶。
2660元。300多元。
我還能說什麼?我真的很想只說“謝謝”。但是,我還是說了“但是”:
謝謝,但是,還有沒有新的可能?
後來,我們又聊了很久。
聊了什麼?
反正,聊了很久。
最終,終於給你爭取到了:199元!

並且,還能私人定製
馬上要來的端午節,和只用上19天班的6月,很多飯局帶上,都能更好地表達你的心意。

唯一的遺憾是:量不多。
畢竟,是勻來的。
最後的話
這次的“最後的話”,沒有太多話。
因為,聊完我有一種感覺:
挑瓶好酒,或許沒那麼難。
但有一個機會,能只說“謝謝”,不說“但是”,挺難。
謝謝,那位供應商朋友,不但和我分享了怎麼選紅酒,甚至還把“教材”,勻給了我。
更謝謝,這些年,在我們這個不大的公眾號裡,一篇又一篇,一起看商業的人。
謝謝你。

廣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