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組織管理中,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割裂曾貫穿百年,從流水線將人簡化為"一雙手",到ERP系統築起"理性牢籠",效率與意義、規模與價值往往對立而行。
數字文明的演進能否顛覆這一困境?AI落地於企業管理,又會帶來哪些改變?
《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攜手飛書,共同打造《突破效能邊界,看見未來生產力》專刊,於2025年上半年深入調研數十家中國先進企業,並形成多篇有代表性的案例。
在調研中,我們看到了一批先進企業始終站在時代前沿,不斷尋找增長突破、持續創新變革的樣本。
他們挖掘業務場景,應用數字化時代智慧平臺和AI工具的實踐,亦映射了工具理性的正規化躍遷——從被動響應流程的"管理系統"成為啟用組織生命力的"生態基座"。

身為社會學家同時被譽為“組織理論”之父,馬克斯·韋伯在他的“理論二分法”中展現出對現代社會的深刻洞察:工具理性注重手段、條件和形式,強調結果和效益的最大化;價值理性則注重目的、理想和實質,強調行為背後的價值和道德精神。
運用於組織管理中,二者恰似鐘擺的兩極——前者以“如何實現”的精確計算碾壓“為何而做”的終極追問,後者則試圖以抽象的價值宣言抵抗功利主義的侵蝕。過往百年中,這種割裂貫穿流水線的機械重複、科層制的資訊壟斷,甚至數字化初期的系統困局:工具越高效,人性越蜷縮;規模越龐大,意義越稀薄。
從割裂到彌合
工業文明曾為我們帶來璀璨的成果,也將組織異化為精密機器。流水線上的工人成為標準化零件,KPI驅動的考核將創造力壓縮為執行動作,而科層制的資訊壁壘,更可能讓執行偏離戰略。這種模式下,工具理性的擴張往往以價值理性的萎縮為代價。客戶被簡化為資料標籤,員工困於流程牢籠,企業的社會價值讓位於財務報表。誠如福特流水線雖然造就了汽車普及的神話,卻也演繹了“本來只想僱用一雙手,每次來的都是一個人”的機械化悲劇。
在數字化初期,這種割裂依然在延續。ERP系統將業務流程鎖進程式碼圍城,OA軟體讓協作變成表單填寫的苦役。看似高效的工具,卻讓組織陷入“理性化的非理性”。藉助傳統管理系統,企業或許能嚴格管控各個流程節點,卻無法捕捉員工大腦中的靈光一現;或許能以標準化實現規模擴張,卻往往也滋生了官僚主義,導致創新惰性。
數字文明的演進正在顛覆這一困境。當演算法穿透組織縫隙、協同工具進化為意義載體,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關係正從零和博弈轉向共生融合。由此,效率不再以人性為代價,意義的實現也無須犧牲規模。商業世界的終極命題,正從“選擇工具還是價值”升維為“如何讓工具承載價值,讓價值驅動工具”。
諸如飛書這樣的數字化時代智慧平臺的出現,正是工具理性正規化躍遷的標誌——工具不再是被動響應流程的“管理系統”,而是成為啟用組織生命力的“生態基座”。在一個個具體場景中,工具超越了“管控”的原始功能,進化為“意義編織者”。價值理念透過數字化鏈路轉化為可執行、可迭代的行動程式碼,曾經的“人圍著工具轉”終於轉向了“工具圍著人轉”。
在客戶價值維度,蕉內運用VOC系統收集全網使用者反饋,並透過AI分析沉澱為系統化資料,將碎片化的“不舒服”轉化為產品創新燃料,讓工具成為使用者價值的感測器;在員工價值維度,博士眼鏡的“公司圈”打破科層壁壘,讓門店店員隨手搭建的業務小程式直達董事長視野,工具成為個體創造力的放大器;在社會價值維度,新希望搭建“豬場環保管理系統”,讓發酵罐和汙水處理電耗視覺化,將節能減排從道德倡導變為資料驅動的必然選擇。

AI的崛起更為新商業文明帶來了曙光。
一方面,AI重構了工具理性的執行邏輯,使其從機械的執行系統進化為具備價值感知的智慧體。透過預設倫理規則、動態風險評估與全域性利益計算,AI系統能夠在執行中同步考量公平性、可持續性等價值維度。這種“價值嵌入式工具理性”打破了效率與倫理的二元對立,工具在此刻成為“有溫度的效率引擎”,既保持對精準性的追求,又將社會價值內化為執行準則。
另一方面,AI又為價值理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實踐載體,將抽象的道德原則轉化為可程式設計、可驗證的行動網路。透過資料建模、行為預測與反饋閉環,AI使“意義追問”滲透至組織末梢。更具革命性的是,AI催生了“價值—工具”雙向增強機制:智慧系統在提升效率過程中持續沉澱道德資料(如使用者隱私保護記錄),反向最佳化價值模型;而價值準則又透過演算法迭代不斷校準工具理性的方向,避免技術失控。這種動態互構使得“科技向善”不再是道德呼籲,而成為可測量、可迭代的系統能力,最終實現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在數字世界的共生共榮。

掃碼獲取專刊內容


內容來源:HBRC x 飛書 2025「突破效能邊界,看見未來生產力」專刊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