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50年代,豐田汽車公司曾一度瀕臨破產的邊緣。在這個關鍵時刻,工程師大野耐一在車間裡發現了一臺機器頻繁出現故障。面對這一問題,他並沒有急於直接修理裝置,而是連續向工人追問了五次“為什麼”:
-
“為什麼機器停了?” —— 因為保險絲熔斷了。
-
“為什麼保險絲會熔斷?” —— 因為軸承潤滑不足,導致過熱。
-
“為什麼潤滑會不足?” —— 因為油泵的輸油管堵塞了。
-
“為什麼輸油管會堵塞?” —— 因為潤滑油裡混入了金屬碎屑。
-
“為什麼碎屑會進入潤滑油?” —— 因為過濾網破損了,而且沒有及時更換。
這一連串的追問,不僅成功解決了機器的故障問題,更催生了著名的“豐田生產方式”(TPS)。大野耐一在《豐田生產方式》一書中寫道:“問題的答案永遠藏在第五個‘為什麼’之後。”
這個案例深刻地揭示了一個真理:管理者的核心能力,在於透過提問層層剝開表象的洋蔥,觸及問題的本質。
1973年,心理學家戴維·麥克利蘭提出了一個革命性的觀點:真正區分卓越者與普通人的,並不是表面的知識技能(就像冰山的可見部分),而是深層的動機、價值觀與自我認知(就像冰山隱藏的部分)。他將這一理論命名為“能力素質模型”,並指出:
-
表層能力(佔比20%):這些是可以透過培訓快速獲取的技術性技能。
-
深層素質(佔比80%):這些是決定長期績效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模式。
提問能力的稀缺性,正是源於對問題本質的深入挖掘。
-
普通管理者在提問時,往往聚焦於“如何做”(How),停留在問題的表層。例如,他們可能會問:“這個任務如何完成?”或者“這個裝置怎麼修理?”這些問題雖然重要,但只能解決眼前的困難,卻無法觸及問題的根本。
-
卓越領導者則會追問“為什麼做”(Why),從而啟用深層認知。他們不僅關注“怎麼做”,更關注“為什麼要做”。這種追問能夠幫助他們理解問題背後的動機、價值觀和潛在需求。
戴維·麥克利蘭在後續的研究中發現,高績效管理者每天會提出的探索性問題是普通管理者的3倍。這表明,高績效管理者更擅長透過提問來深入瞭解問題的本質,從而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冰山模型提醒我們:管理的終極戰場並不在於報表上的數字,而在於人們未曾言明的假設與渴望。或許正如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所說:“提出一個問題,就是開啟一扇新的門。” 而優秀的管理者,正是那個為組織守住門扉的守夜人——他們手中的提燈,是由無數個“為什麼”凝聚而成的。
接下來,我們將深入探討採用不同提問方式的管理者所處的層次,以及相應的改善方法。
01 管理者提問的四個層次
“冰山理論”將管理者的素質分為兩部分:顯性部分和隱性部分。顯性部分包括技能、知識和行為,這些是容易被觀察到的;而隱性部分則包括動機、價值觀和性格特質等,這些通常隱藏在表面之下,不易察覺。
提問方式不僅反映了管理者的顯效能力,比如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還深刻地體現了隱效能力,例如動機、系統性思考以及對問題本質的洞察力。換句話說,一個人的提問方式,就像一面鏡子,能夠反映出他的內在素質和思考深度。
透過仔細觀察和分析一名管理者的提問方式,我們不僅可以判斷他所處的管理層次,還能找到提升他管理能力的具體方法。
01/04 基礎層次:關注事實和細節
在職場溝通中,“關注事實和細節”的提問方式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種提問方式通常聚焦於具體的事實、資料或細節,例如:“這個專案的預算超支了多少?”“這個任務的完成時間是什麼時候?”這些問題能夠幫助管理者獲取明確、具體的顯性資訊,是資訊收集的基礎環節。
然而,基於這種提問方式也可能反映出提問者更多依賴於現有技能和知識,而缺乏對問題本質的深入思考。彼得・德魯克強調:“管理需要在區域性與整體之間取得平衡。”如果管理者僅停留在關注事實和細節的層面,而忽視了從整體和長遠角度思考問題,就難以洞察問題背後的深層邏輯與潛在影響。
為了提升提問的深度,管理者可以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
深挖背景,探尋因果在獲取基礎事實後,進一步追問導致該事實出現的原因,抽絲剝繭般挖掘問題根源。這借鑑了愛德華・德博諾的水平思維理論,鼓勵從多角度分析問題,而非僅僅停留在表面現象。具體方法:多問幾個“為什麼”:像豐田的“五個為什麼”一樣,連續追問,直到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收集多方資訊:與不同部門的人員交流,瞭解他們對問題的看法,避免單一視角的侷限。例如:當得知“這個季度銷售業績下滑了15%”這一事實後,不要就此止步,繼續追問“是什麼因素導致了銷售業績的下滑?是市場需求減少、競爭對手推出更有吸引力的產品,還是我們的銷售策略出現了問題?”
-
關聯整體,系統思考將所關注的事實和細節與整個專案、部門乃至組織的戰略目標、業務流程等關聯起來,從系統視角審視其影響和意義,避免就事論事。這符合系統思考理論,強調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絡和整體性。具體方法:繪製關係圖:將問題的關鍵要素和相關因素繪製成圖,分析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考慮長遠影響: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案對未來的潛在影響,而不僅僅是短期效果。例如:在詢問“這個任務的完成時間是什麼時候?”之後,進一步思考並提出“這個任務的完成時間對整個專案進度有何影響?是否會因這個任務的延遲導致後續一系列環節都無法按時推進,進而影響整個專案的交付?”
-
對比分析,發現差異將當前獲取的事實和細節與過往資料、行業標準、競爭對手情況等進行對比,找出差異和獨特之處,從而發現問題所在或潛在的機會。具體方法:建立基準:確定關鍵指標的歷史資料或行業標準,作為對比的基準。分析趨勢:觀察資料的變化趨勢,找出異常點或潛在問題。例如:當了解到“本月客戶投訴數量為30起”這一事實後,對比上個月的投訴數量是20起,以及行業平均投訴率,詢問“與上個月相比,本月客戶投訴數量增長了50%,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這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是我們產品質量出現了問題,還是服務質量下降了?”透過對比分析,發現可能是最近推出的新產品存在質量瑕疵,導致客戶投訴增多,進而及時採取質量控制措施,提升客戶滿意度。
-
假設檢驗,拓展思路基於已知事實和細節,提出假設,並透過進一步提問和調查來檢驗假設的合理性,拓寬思考範圍,避免思維定式。具體方法:提出多種假設:不要侷限於一個假設,提出多個可能的解釋,並逐一驗證。收集證據:透過資料收集、訪談等方式,尋找支援或反駁假設的證據。例如:得知“這個專案的成本比預期高出20%”後,假設“可能是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的成本增加”,然後透過提問“近期原材料價格是否真的上漲了?上漲幅度是多少?還有沒有其他因素可能導致成本超支?”來檢驗假設。
02/04 中層次:關注原因和邏輯
在職場溝通中,“關注原因和邏輯”的提問方式體現了管理者的進階思維。
這類提問不再侷限於表面的細節,而是開始探究問題背後的背景、原因和內在邏輯,例如:“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或“這個決策背後的邏輯是什麼?”這種提問方式表明管理者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夠透過現象看到問題的部分本質。
然而,彼得・德魯克在《管理的實踐》中指出:“管理需要在區域性與整體之間取得平衡。”這種提問方式雖然深入,但仍可能侷限於區域性問題。管理者可能過於專注於某個具體問題的原因分析,而忽視了其與其他部分的關聯以及整體系統的影響。
赫伯特・西蒙的有限理性理論也表明,管理者在分析問題時,往往受到資訊不完全和認知能力的限制,難以做到完全理性和全面。
為了進一步提升提問的深度和廣度,管理者可以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
提升視野,關聯整體在關注原因和邏輯的基礎上,主動將問題與組織的整體目標、戰略以及其他部門的工作聯絡起來,避免陷入區域性思維的侷限。具體方法:繪製戰略地圖:將問題與組織的戰略目標、關鍵績效指標(KPI)和年度計劃聯絡起來,繪製一張戰略地圖,明確問題對整體目標的影響。跨部門溝通:與相關部門的負責人進行溝通,瞭解他們對問題的看法和建議,確保解決方案的全面性和協調性。例如:當詢問“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時,進一步思考“這個問題對我們團隊的其他專案有什麼影響?是否會影響整個部門的年度目標?”
-
加強驗證,確保準確性在分析問題原因和邏輯時,透過資料、事實或多方反饋來驗證假設的正確性,避免因錯誤的假設導致的誤導性結論。具體方法:資料收集:收集相關資料,如銷售資料、成本資料、客戶反饋等,以支援或反駁假設。多方驗證:與不同層級的員工、客戶或合作伙伴進行溝通,獲取多角度的反饋,確保假設的全面性和準確性。例如:在詢問“這個決策背後的邏輯是什麼?”之後,收集相關資料和案例進行驗證。
-
綜合權衡,考慮多因素在分析問題時,考慮多種可能的因素和不同的觀點,避免單一因果思維,採用系統思維來全面評估問題。具體方法:魚骨圖分析:使用魚骨圖(因果圖)來識別問題的多種潛在原因,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頭腦風暴:組織團隊進行頭腦風暴,鼓勵成員提出不同的觀點和假設,避免單一因果思維。例如:當探討“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時,不要僅僅歸因於一個因素,而是考慮多個可能的原因。
-
動態跟蹤,持續改進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持續關注問題的發展和變化,根據新的資訊及時調整提問和分析的方向。具體方法:定期覆盤:定期回顧問題的進展,分析新的資料和反饋,調整解決方案。靈活調整: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提問的重點和方向,確保問題解決的及時性和有效性。例如:在實施了一個新的業務流程後,管理者不僅要詢問“這個決策背後的邏輯是什麼?”,還要在流程執行過程中不斷跟蹤效果,提出“目前的流程執行是否符合預期?出現了哪些新的問題?需要如何調整?”
03/04 高層次:關注系統性和影響
在職場溝通中,“關注系統性和影響”的提問方式體現了管理者的高階思維。
這類提問不再侷限於具體問題的細節或區域性原因,而是著眼於問題的系統性影響和解決方案,例如:“這個決策會對整個團隊或組織產生什麼影響?”或“我們如何從系統層面最佳化這個流程?”。這種提問方式表明管理者已經具備了系統性思考能力,能夠從全域性出發,關注問題的長期影響和根本原因。
彼得・德魯克在《管理的實踐》中指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平衡短期與長期、區域性與整體、具體與抽象之間的關係。”
邁克爾・波特在競爭優勢理論中強調,企業的成功不僅取決於內部運營效率,更取決於整個系統的協同效應。
這種提問方式正是對這些理念的實踐,它能夠幫助管理者在複雜環境中找到最優解。
為了進一步提升提問的深度和廣度,管理者可以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
提升系統思維,構建全域性視角主動學習系統思維理論,理解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絡和影響,構建全域性視角。彼得・聖吉在《第五項修煉》中提出,系統思考是看待組織問題的一種全新方式,它幫助我們看到事件背後的模式和結構。具體方法:學習系統理論:閱讀相關書籍和文獻,如《第五項修煉》《系統之美》等,理解系統思維的基本概念和工具。構建思維導圖:將問題的關鍵要素和相互關係繪製成思維導圖,幫助自己從整體上把握問題的結構。例如:在考慮引入一項新的技術時,管理者不僅要關注技術本身的效能和成本,還要詢問“這項技術將如何改變我們的工作流程、團隊協作和客戶體驗?”
-
加強跨部門溝通,促進協同合作與不同部門的同事進行深入溝通,瞭解他們的工作內容和挑戰,促進跨部門的協同合作。這有助於從多個角度理解問題的系統性影響。具體方法:定期組織跨部門會議:定期召開跨部門會議,討論共同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促進資訊共享和協同合作。建立跨部門專案團隊:針對複雜問題,組建跨部門專案團隊,共同制定解決方案並推動實施。例如:在最佳化客戶服務體系時,管理者可以組織銷售、售後和技術支援部門共同探討“如何從系統層面提升客戶滿意度?”
-
注重長期規劃,平衡短期與長期利益在提問時,關注決策的長期影響,平衡短期利益與長期發展之間的關係。彼得・德魯克強調,管理需要在短期與長期之間取得平衡。具體方法:制定長期戰略規劃:定期制定和更新組織的長期戰略規劃,明確未來的發展方向和目標。進行情景分析:透過情景分析,評估不同決策路徑的長期影響,選擇最優方案。例如:在考慮是否擴大市場份額時,管理者不僅要關注短期的銷售增長,還要詢問“這種擴張將如何影響我們的品牌形象、客戶忠誠度和長期盈利能力?”
-
綜合評估影響,制定全面解決方案在分析問題時,綜合評估各種可能的影響,制定全面的解決方案。這要求管理者具備多維度思考能力,能夠權衡不同因素之間的利弊。具體方法:多維度分析:從多個維度(如財務、運營、人力資源、市場等)分析問題的影響,確保解決方案的全面性。利益相關者分析:識別所有利益相關者,評估他們的需求和期望,確保解決方案能夠平衡各方利益。例如:在進行組織架構調整時,管理者不僅要考慮效率提升,還要詢問“這次調整將如何影響員工士氣、團隊協作和企業文化?”
04/04 最高層次:關注動機和價值觀
在職場溝通中,“關注動機和價值觀”的提問方式體現了管理者的深層次領導力。這類提問聚焦於團隊成員的內在驅動力、價值觀和文化,例如:“這個目標是否符合我們的核心價值觀?”或“如何激發團隊的內在動力?”這種提問方式表明管理者不僅關注問題的解決,還關注團隊的內在驅動力和文化氛圍,體現了深層次的領導力和價值觀。
丹尼爾・平克在《驅動力》中指出:“人類的內在動機主要來源於自主性、勝任感和目的感。”這與“關注動機和價值觀”的提問方式不謀而合。
彼得・德魯克也曾強調:“組織的長期成功取決於其價值觀和文化,而不僅僅是財務指標。”邁克爾・詹森和威廉・梅克林的代理理論也表明,當員工的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一致時,組織的效率和效果會顯著提升。
為了進一步提升提問的深度和廣度,管理者可以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
自我反思,明確自身價值觀管理者需要先明確自己的價值觀和領導理念,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團隊。這可以透過定期的自我反思和價值觀評估來實現。具體方法:定期反思:每天抽出時間進行自我反思,記錄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梳理管理風格和價值觀。價值觀評估:透過問卷或專業工具,評估自己的價值觀,明確自己的核心信念和行為準則。例如:一位新上任的部門經理在接手團隊後,首先透過寫日記和冥想的方式,梳理自己的管理風格和價值觀。他問自己“我希望團隊成員從我這裡感受到什麼?”“我希望我們團隊的文化是什麼樣的?”透過這種方式,他明確了自己倡導開放溝通、鼓勵創新的價值觀,並在團隊中逐步推行。
-
開放溝通,瞭解團隊價值觀透過定期的團隊會議、一對一談話等方式,與團隊成員進行開放的價值觀對話,瞭解他們的動機和價值觀。具體方法:定期團隊會議:在團隊會議中設定專門的環節,讓團隊成員分享自己的價值觀和動機。一對一談話:與團隊成員進行一對一的深入交流,瞭解他們的個人目標和價值觀,提供支援和指導。例如:在季度團隊會議上,管理者設定了一個“價值觀分享”環節,邀請團隊成員分享他們認為最重要的工作價值觀以及背後的故事。
-
以身作則,塑造文化氛圍管理者透過自己的行為示範,傳遞組織的核心價值觀和文化,使團隊成員能夠直觀感受到並踐行這些價值觀。具體方法:行為示範:在日常工作中,透過自己的行為展示組織的核心價值觀,成為團隊的榜樣。分享經驗:在團隊會議中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故事,傳遞價值觀和文化,激勵團隊成員。例如:一家公司的核心價值觀之一是“客戶至上”。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主動參與客戶服務,解決客戶問題,並在團隊會議上分享自己服務客戶的案例和心得。
-
激勵機制,強化價值觀導向建立與組織價值觀相一致的激勵機制,透過獎勵和認可那些踐行核心價值觀的行為,強化團隊成員的價值觀認同。具體方法:設立獎項:設立與價值觀相關的獎項,表彰那些在工作中踐行核心價值觀的員工。公開認可:在公司內部通訊或會議上,公開表揚那些踐行價值觀的員工,增強他們的成就感和歸屬感。
透過運用以上方法,管理者可以從關注動機和價值觀的提問方式進一步提升到更高層次的價值引領,從而更有效地激發團隊的內在動力,推動組織的長期發展。
02 總結
提問方式不僅是語言表達的技巧,更是管理者思維方式、價值觀、動機和系統性思考能力的外在表現。
透過管理者的提問方式,我們可以辨別出他們的層次和能力。具體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
基礎層次:這個層次的管理者通常聚焦於具體的事實和細節。
-
中層次:這個層次的管理者開始探究問題背後的背景、原因和內在邏輯。
-
高層次:這個層次的管理者著眼於問題的系統性影響和解決方案。
-
最高層次:這個層次的管理者聚焦於團隊成員的內在驅動力、價值觀和文化。
因此,提問方式是判斷管理者層次的重要依據,同時也為管理者自身的提升提供了改進方向。
透過最佳化提問方式,管理者可以更好地引導團隊,提升組織的整體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