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怕錯過好文章?快把我們設為⭐星標👆
早年,有人記者質疑貝聿銘的設計費為何如此之高。對此,這位世界級建築大師以一句經典的雙關回應:“I.M. Pay, I.M. not Free” (我是貝聿銘[Pay與Pei讀音相近],我並非免費)。這句帶著自信與鋒芒的話語,道出了世界級建築師對專業價值的堅持。

貝聿銘在盧浮宮玻璃金字塔前 © 香港M+博物館
在中銀大廈專案中,貝聿銘事務所收取的設計費高達工程總造價的8.5%,約為1.24億人民幣,由貝氏統籌分配給結構、裝置等專業事務所。

香港中銀大廈 © John Nye
然而,回到國內,同樣是設計藍圖,同樣是創造空間,設計師的收費卻常常陷入尷尬境地:動輒數億的專案,設計費佔比可能不足1%;明碼標價之外,潛規則下的“回扣”、“返點”成為部分設計師無奈的收入補充。一面是貝氏事務所動輒兩位數百分比的造價佔比,一面是國內設計師在成本擠壓下的艱難生存,這巨大的鴻溝,遠非匯率差異所能解釋。
它背後折射的是行業生態、付費邏輯,乃至社會對設計價值認知的深度割裂。那麼,中美設計費的差異,到底差在哪裡?
作者|黎小雨
本欄目文章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和立場

中美設計費多維度對比
當美國建築師自信說出“Pay”,中國設計師卻在為“Free”買單。這種差異體現在三個關鍵維度:
(1)收費標準:比例計費VS 面積計費
在美國,建築設計主要按照比例收費,通常佔專案總造價的5%-15%。例如,普通住宅收取5%–8%,商業專案8%–12%,特殊公共建築可高達15%。 對於一些小型專案,則可採用固定總價或小時費率,例如資深建築師200-500美元/小時,初級建築師50-150美元/小時。
而在國內,主要按照建築面積計費,一般為50-200元/㎡,具體費用會根據專案複雜程度、建築型別、地理位置等因素有所浮動。
高層、超高層建築的費用會高於普通住宅;一線城市的設計費用普遍高於三四線城市,例如,高層工業廠房設計費可達9-10元/㎡。

貝聿銘事務所–“波士頓最高住宅” © Four Seasoons One Datton
(1)付費習慣:明碼標價vs 隱性返點
在美國,設計構成通常是明碼標價的,除了基礎設計服務費,還包括專案管理佣金、材料採購傭等等,這些費用通常也會明確寫入合同,成為設計師收入的合法、透明組成部分。
而在中國,設計費支付有時透明度較低,合同條款也可能模糊。設計師的核心收益通常被大幅壓縮,部分設計師甚至被迫尋求灰色收入來源。其中一項便是依賴材料供應商的“返點”。這種隱性收益模式不僅扭曲了設計師原本的角色,也損害了設計的獨立性和客觀性,導致設計價值與實際收益嚴重脫節。

© Kjpargeter
(1)行業生態:創意溢價VS 成本壓縮
在的建築行業,創意被視為核心價值,能夠產生顯著的溢價。優秀的設計創意可以為專案帶來更高的市場價值和社會認可,因此客戶願意為獨特的創意支付高昂的費用。設計師們也更注重在創意上進行投入和突破,形成了良好的創意激勵機制。
在中國,建築行業卻往往陷入成本壓縮的困境。甲方在專案中更關注成本控制,將設計費視為可壓縮的成本之一,因此不斷要求設計師降低費用。這導致設計師在創意上的投入受到限制,難以實現創意的價值最大化,行業生態也因此受到一定影響。

深層剖析:設計費差距背後的行業基因
中美設計費的鴻溝背後,是中美設計院在制度根基與執行邏輯上的本質區別。這種差異滲透在行業結構、管理模式、技術應用等各個維度,塑造了截然不同的執業環境與發展路徑。
(1)行業結構:金字塔 VS 扁平化
美國的建築行業結構呈現金字塔狀。這種結構層次分明,分工明確。就如同貝聿銘事務所作為總承包,可選擇威德林格等頂尖結構事務所,以及JB&B等機電事務所協作。
處於金字塔頂端的是少數知名的大型設計事務所,它們承接大型、高階的專案,擁有頂尖的設計師和先進的技術資源;中間層是一些中型設計公司,承接中等規模的專案;底層則是大量的小型設計工作室,主要承接一些小型專案或提供專項設計服務。

貝聿銘-盧浮宮金字塔入口 © Flickr user:Rory Hyde(CC BY-NC-SA)
中國的建築行業結構相對扁平化。大型設計院雖然數量不少,但中小型設計公司和工作室也大量存在,且在業務範圍上存在一定的重疊。不同規模的設計機構之間的層級差異不像美國那樣明顯,競爭也更為激烈。
(2)管理模式:經驗型VS流程化
中國的設計院更多依賴經驗型管理。很多時候,專案的推進和決策依賴於設計師的個人經驗和能力,缺乏統一、規範的流程。這種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導致專案質量不穩定,效率也會受到影響。
美國的設計院普遍採用流程化的管理模式。從專案的前期調研、方案設計、初步設計到施工圖設計、施工配合等各個階段,都有嚴格的流程和標準操作規範。每個環節都有明確的責任人,確保專案有序推進,減少人為因素對專案質量和進度的影響。
(3)技術賦能:政策主導VS 市場化整合
技術工具的斷層折射出兩種創新邏輯的碰撞。中國的工具鏈呈現典型的政策主導型拼貼:從早期PKPM適配國標GB系列的結構設計規範,到2025年新規強制要求國有專案BIM應用率100%,政策驅動成為核心引擎。然而,企業自研工具佔比不足20%,本土軟體多依賴政策扶持生存。如PKPM因適配“雙碳”標準獲得15%稅收優惠,卻難以形成市場化競爭力。
而美國,市場化整合生態已高度成熟。Autodesk與AECOM等巨頭構建從設計到施工的工具閉環,而LEED綠色認證體系倒逼可持續設計工具迭代,如Sefaira透過雲端即時能耗模擬技術,使設計師可即時調整幕牆引數最佳化建築採光與能耗。頭部事務所更是深度參與工具創新,如SOM開發引數化幕牆外掛實現異形曲面一鍵出圖;KPF自研AI規範審查工具將合規檢查效率提升80%,這些工具反哺行業形成創新正迴圈。

SOM-溫州鹿城廣場 玻璃幕牆以引數化設計模擬江波光影 © SOM設計事務所
(2)法律保障:風險失衡VS 權責對等
法律保障的差異,可以說直接加劇了設計價值的折損。在安全責任層面,中國《建築法》明確施工單位承擔主要安全責任,建設單位的責任邊界相對模糊;而美國《職業安全與健康法》則要求業主與承包商共同承擔風險,業主必須委派安全代表全程監督施工安全,形成更強約束。
設計責任方面,國內建築師常面臨話語權弱化、專案管控能力不足的困境,雖推行“建築師負責制”, 卻受限於業務整合難題;反觀美國 ,AIA 合同體系賦予建築師全程主導權,並對結構安全承擔終身追責義務。
違約成本的懸殊更加劇了這種失衡。國內開發商違規成本偏低,“低價競標” 屢禁不止,甚至連爛尾樓開發商都鮮遭重罰;而在美國,開發商一旦失信,將面臨合同額 12% 的高額罰款、強制更換管理層,甚至永久喪失從業資格的嚴厲後果。這種深層的權責不對等,從根本上削弱了中國設計師議價的法律支點。
(3)職業文化:多重約束VS 高度自由
職業文化的分野體現在設計權力結構與創新生態的差異中。中國設計院的創意表達常受多重約束,如大型專案需優先滿足國標GB 消防標準等政策規範,行政干預時有發生,“建築師負責制” 試點推進緩慢導致設計師主導權不足。
美國則透過AIA 合同體系賦予建築師全程主導權,在結構安全等核心問題上擁有施工變更否決權。
創新包容度方面,國內實驗性方案面臨超限審查流程複雜的風險,地標專案多傾向採用成熟技術;美國行業則鼓勵先鋒探索,如曲面引數化等前沿設計廣泛應用。

美國羅德島藝術學院藝術中心一個輕盈律動的曲面裝置 圖片源自網路
表達機制上,中國設計院層級分明,年輕設計師提案需經多層審批,且創意易被資深工程師修改;美國事務所則推行扁平化管理,如開放式評審機制,允許實習生直接向合夥人提交創意方案,形成更活躍的創意碰撞氛圍。

設計費差距背後的五大社會基因
這些行業差異背後,是更深刻的社會基因差異:
(1)市場發育度:從"增量擴張" 到 "存量博弈"
美國的建築市場發展較為成熟,已經從增量擴張階段進入存量博弈階段。在存量市場中,客戶更注重專案的品質和價值提升,願意為優質的設計支付高價,這為設計費的提高提供了土壤。
中國的建築市場雖然發展迅速,但仍處於從增量擴張向存量博弈過渡的階段。在增量擴張時期,更多關注的是專案的數量和規模,對設計的價值重視不足,導致設計費難以提高。
(2)人才培育:精英教育VS 技能培訓
美國的建築人才培育更傾向於精英教育。高校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藝術素養和綜合能力,鼓勵學生進行跨界學習和實踐,培養出的設計師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和創意能力,能夠為設計作品帶來更高的價值。
中國的建築人才培育相對偏重於技能培訓。更多地關注學生對設計軟體的操作、規範的掌握等實用技能,在創新思維和綜合素養的培養上有所欠缺,導致設計師的創意能力和價值創造能力相對較弱。

尤家凹社群中心-東南大學建築學院UAG工作室 © Bowen Hou
(1)客戶認知:價值投資VS 成本控制
在美國,客戶對設計有著更深刻的認知,將設計視為一種價值投資。他們認為優質的設計能夠為專案帶來長期的價值回報,因此願意在設計階段投入較多的費用,以獲取更好的設計成果。而國內的客戶卻更關注成本控制,將設計費視為專案成本的一部分,儘量壓縮設計費用,而忽視了設計對專案價值的提升作用,導致設計師的價值難以得到充分認可。
(2)技術工具:雲端協作VS 多重複勞動
美國的建築行業廣泛應用雲端協作等先進技術工具,實現了設計團隊之間、設計與施工之間的高效協同。這些技術工具提高了工作效率,減少了重複勞動,使設計師能夠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創意設計中,提升了設計的價值。
中國的建築行業在技術工具的應用上相對滯後,設計師常常需要進行大量的重複勞動,工作效率低下,影響了設計的質量和價值,也使得設計費難以提高。

普林斯頓大學建築學院 © Paul Warchol
(1)教育導向:跨級人才VS 偏工程實踐
美國的建築教育導向更注重培養跨級人才。強調建築與藝術、科技、社會等多個領域的融合,培養出的設計師具有廣闊的視野和跨界整合能力,能夠應對複雜的設計挑戰,創造出更具價值的設計作品。
中國的建築教育導向相對偏重於工程實踐。更多地關注建築的結構、施工等工程方面的知識,對建築的藝術價值、社會價值等方面的培養不夠重視,導致設計師在創意和綜合能力上有所欠缺。

破局之路:當“中國製造”轉向“中國設計”
從“中國製造” 到 “中國設計” 的轉型,不僅是產業升級的必然,更是破解設計費困局的關鍵。當行業深陷價格競爭泥潭,當技術賦能滯後於需求,當社會對設計價值認知待重塑,破局之路需多維度發力。唯有從行業規則、技術工具到社會認知全面革新,才能讓設計價值真正落地生根。
(1)行業重塑:從價格競爭到價值競爭
建立設計費指導標準,規範市場收費行為,避免惡性價格競爭。明確不同型別、規模專案的設計費區間,為設計師和客戶提供參考依據。同時,推動職業責任險的發展,如借鑑香港模式,對惡意低價競標企業列入黑名單。鼓勵設計總承包制,讓建築師統籌分配各專業費用。從而保障設計師的合法權益,降低設計師的執業風險,使設計師能夠更專注於設計本身,提升設計的價值。
(2)技術賦能:用數字化重構行業生態
推廣AceDesign等管理系統,實現工時統計、產值分配的數字化管控。地方政府可提供BIM正向設計補貼,如深圳前海對人工智慧企業,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 同時,積極推廣 AI 設計工具的應用,利用人工智慧技術輔助設計師進行方案設計、最佳化等工作,提升設計的創意和質量,用數字化手段重構行業生態。
(3)價值傳播:重塑社會認知的三個維度
媒體方面,加大對優秀設計作品和設計師的宣傳力度,展示設計的價值和魅力,提高社會對設計的認知度和認可度。教育方面,改革建築教育體系,加強對學生創新思維、藝術素養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培養出更多具有高價值創造能力的設計師。行業方面,透過舉辦設計大賽、展覽等活動,促進設計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提升行業的整體水平和影響力,共同推動社會對設計價值的認知提升。
中美設計費的巨大差異,不僅僅是數字上的差距,更是行業生態、社會認知、人才培育等多方面深層次問題的體現。從貝聿銘的收費哲學中,我們看到了對專業價值的尊重與堅守。當“中國製造” 逐漸轉向 “中國設計”,我們需要正視這些差距,透過行業重塑、技術賦能和價值傳播等途徑,打破當前的行業困局。
只有讓設計價值得到充分認可,讓設計師能夠體面且有尊嚴地工作,他們才有勇氣堅定地說出“我的設計值得付費”,而不是再為“免費修改”妥協。而那時,“中國設計”才能真正成為與“中國製造”比肩的國家名片。
發文編輯| Yiyue Dong
稽核編輯|Yibo
主編 | Sherry Li
https://mp.weixin.qq.com/s/_60ybZOTXBcypYCT34Hykw
http://m.myjianzhu.com/news/406.html
http://www.snren.com/thread-46863-1-36.html
https://wenku.baidu.com/view/d6eed79f30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28.html?_wkts_=1752412963203
http://mbd.baidu.com/newspage/data/dtlandingsuper?nid=dt_3645381333182104730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9191564177492742&wfr=spider&for=pc
https://www.sohu.com/a/152390227_185150
http://news.dichan.sina.com.cn/2015/11/10/1135910_all.html
https://www.zhupinhr.com/xwzx/31967.html
https://www.hangyan.co/charts/2927492801375503994
https://www.ewbang.com/community/article/details/1000250530.htm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5735266116623348
http://www.tuituisoft.com/bim/12220.html
https://haokan.baidu.com/v?pd=wisenatural&vid=1581232822305894673
https://worktile.com/kb/p/3922490
https://www.qingtongcs.com/newsinfo/174783.html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xODY1NDY0Mg==&mid=2247533252&idx=4&sn=2d6e3232e0d48b84ad467aeeadada919&chksm=966b1927a447ae017ef6c9e3c143474b4b13403b1a337135af90cd0c589cc9015b86ea51fd77&scene=27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xODY1NDY0Mg==&mid=2247533252&idx=4&sn=2d6e3232e0d48b84ad467aeeadada919&chksm=966b1927a447ae017ef6c9e3c143474b4b13403b1a337135af90cd0c589cc9015b86ea51fd77&scene=27
https://haokan.baidu.com/v?pd=wisenatural&vid=13060585178321170183
https://zhuanlan.zhihu.com/p/591578339
https://www.sohu.com/a/152390227_185150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7062960202252457&wfr=spider&for=p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