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導讀:
歷史經驗表明,資本市場永遠獎勵那些尊重時間價值規律的理性決策者。

作者丨杉域資本董事總經理 王春傑
目前在杉域負責諮詢業務,包括基金投前可行性研究,商業盡調,GP圖譜,基金績效評價,專題培訓、基金/專案退出等方案設計。


本期推薦閱讀5分鐘
錨定效應是行為經濟學中的一個基本概念,指人們在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容易受到第一印象或第一資訊的影響,將其作為進一步思考和判斷的參照點。這種心理偏差可能導致不理性的決策。要避免錨定效應的影響,首先要意識到其存在,其次收集更多資訊,最後進行獨立思考決策。
目前在S市場中,有大量在15-17年成立的基金,這些基金底層標的多數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產物,其中不乏大量所謂的"殭屍專案",光有賬面價值,但其實根本無法退出。LP的退出決策已從簡單的估值判斷,演變為錨定成本、時間成本、機會成本等多維變數的複雜情況。
在專案生命週期與基金存續期錯配加劇的背景下,並不是說你持有時間越長,資產價值就會穩步提升,LP需要重新審視資本的時間價值與機會成本,在動態市場中構建科學的退出決策模型。
1、錨定成本的認知陷阱與價值重構
LP對原始投資成本的執著,往往演變為退出決策的認知枷鎖。大多數投資人面對基金價值低於投資成本時,會選擇繼續持有而非折價(虧本)轉讓,這個在二級市場也很常見,只要不賣,就幻想著有解套的機會,賬面虧損不是真的虧損,類似鴕鳥心態。這種非理性行為源於人類對損失厭惡的本能反應,卻忽視了資本的時間價值規律。
在S交易中,原始投資成本與現時公允價值的背離具有必然性,因為並不是所有專案都會成功,特別在早期投資中,成功的是少數,而失敗是多數。某成長基金案例顯示,其2015年投資的移動社交專案,雖賬面虧損40%,但透過S交易釋放的資金在半導體領域實現了300%回報。這表面:當潛在機會收益>持有損失+時間成本時,止損轉讓具有經濟理性。當市場週期波動加劇價值重估時,錨定初始估值只會加劇機會成本損耗。就像古人說的“當斷則斷,不然反受其亂”。
2、時間成本的量化革命與決策迭代
在一級市場,投資的時間成本具有複合性特徵。基金存續期每延長1年,從IRR角度,LP收益率會下降,這種衰減不僅來自管理費損耗,更源於資本錯配導致的機會損失。
資金佔用成本的計算需要引入影子定價機制。當LP資金鎖定在低效資產時,其實際成本應包括:同期TOP 25%基金的基準收益、流動性溢價補償、再投資機會溢價。
所以,退出時點的選擇需要動態規劃,在決策上具有一定的挑戰性。
3、機會成本的戰略權重與配置最佳化
一級市場的機會成本具有槓桿效應,需要透過市場趨勢預判及時調整策略。比如當下火熱的AI機器人賽道,錯過這些頭部專案的機會成本,可能是持有傳統TMT專案虧損額的數倍,這種非線性特徵要求LP建立機會成本的量化評估體系。
再投資能力也構成LP的核心競爭壁壘。LP可以構建"流動性-收益-風險"矩陣模型,將S交易回收資金配置到其他具有潛在收益的資產類別中,這樣既提升了資金使用效率,也使得退出決策與資產配置戰略可以深度耦合。
最後,建議LP轉換觀念,把S交易從一個被動退出工具進化為主動配置策略。
LP需要建立包含動態估值模型、影子定價系統、機會成本矩陣的決策體系,將退出時點選擇提升為戰略級能力。那些能率先突破錨定效應桎梏,精準量化時間成本,敏銳捕捉再投資機會的機構,將在新一輪投資週期中贏得戰略主動,跑出好的業績。
歷史經驗表明,資本市場永遠獎勵那些尊重時間價值規律的理性決策者。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每日|薦讀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