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我絕不用一個海歸,因為裡面有間諜

設星標收藏我, 第1時間看好文
董老闆的爭議也非常大。
有網友評價董老闆,說她是慈禧太后。
當她的言行,在現在這個時間,放在網路裡,被年輕的幾代人審視的時候,一種格格不入的剝離感就油然而生。
4月22日,格力電器召開臨時股東大會上,董明珠宣稱格力絕不用“海歸派”,因為裡面有間諜。
董明珠的這一言論引發國內外巨大爭議。
當一位掌管千億市值企業的掌舵者,在股東大會上公然宣稱絕不用“海歸派”,“海歸派裡有間諜”時,這不僅是對特定群體的汙名化,更是對全球化時代人才流動規律的粗暴否定。
董明珠的“海歸間諜論”,看似是企業家對技術安全的擔憂,實則是封閉思維的集中爆發。
這種將群體標籤與國家安全簡單捆綁的言論,既違背了改革開放四十餘年的人才戰略,也與全球頂尖企業的成功經驗背道而馳。
從錢學森到施一公,從“兩彈一星”到“天宮空間站”,海歸群體始終是國家崛起的戰略力量。
當偏見成為企業家的認知天花板時,其背後的思維危機更值得警惕。
而歷史與現實也會對這種言論狂扇十記耳光。
回望中國現代化程序,海歸群體始終扮演著“破壁者”角色。
1872年清政府派遣120名幼童赴美留學,詹天佑們帶回了鐵路技術;1950年錢學森突破美國阻撓歸國,將導彈研製程序縮短二十年;2008年施一公辭去普林斯頓終身教職,助力中國生命科學跨越式發展……
這些選擇絕非偶然——教育部統計顯示,1949至1965年間歸國的1892名留學生中,76%成為各領域學科奠基人。
歷史反覆證明:越是國家危難時刻,海歸群體越能迸發“知識救國”的能量。
董明珠將“間諜”標籤貼在如此厚重的歷史群體身上,本質上是對民族奮鬥史的割裂與背叛。
在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德國工程師與中國團隊共同攻克4680電池量產難題;在華為慕尼黑研究所,來自27個國家的科學家推動5.5G技術突破。麥肯錫研究顯示,跨國企業研發團隊國際化程度每提升10%,專利產出增加17%。
這種規律在格力身上同樣成立:其引以為傲的“零碳源”空調技術,核心演算法源於收購的珠海格力電工研究所,該所創始人正是留美博士張宏洲。
諷刺的是,董明珠一邊享用海歸人才的技術紅利,一邊在輿論場汙名化該群體,這種認知分裂暴露了企業戰略的短視——當小米研發投入佔比從3%提升至6%(2023年報資料)時,格力仍在3%區間徘徊,技術代差已現端倪。
根據《2024中國海歸就業調查報告》(來源智聯招聘)的最新權威資料,我們可知,回國人數創歷史新高:2024年回國求職的留學生人數同比增長20%,是2018年的兩倍。
海歸不是“特殊群體”,他們只是像所有年輕人一樣,用自己的努力、學歷和經驗為國家尋找更多可能性的人。尤其是在人工智慧、航空航天、新能源、生物工程等關鍵領域——這些高增長行業,都對具有國際經驗和技術視野的“海歸”人才敞開懷抱。
中美科技競爭進入“深水區”,半導體、人工智慧、量子計算等關鍵領域,每個突破背後都有海歸身影:中芯國際梁孟松團隊推動28奈米晶片量產,百度王海峰帶領海歸團隊突破NLP技術,潘建偉院士的量子通訊團隊80%成員有海外經歷。在這些“上甘嶺戰場”上,董明珠的言論猶如自毀長城。歷史早已證明:科技戰的勝負,從來取決於開放胸襟而非封閉心牆。
將技術安全風險簡化為“海歸=間諜”,本質是管理能力的潰退。
蘋果公司45%員工持有非美國護照,卻透過分級保密制度、資料沙箱等技術,連續八年蟬聯全球最具價值品牌。
反觀格力,其2023年財報顯示研發人員流失率達18%,高於行業均值5個百分點。真正需要警惕的不是海歸背景,而是企業能否建立現代管理體系:華為對2.5萬名外籍員工實施“三層合規審查”,阿里巴巴設立“資料安全官”崗位,字節跳動研發團隊使用“虛擬隔離工作區”。
當競爭對手用制度創新化解風險時,格力卻選擇用“不用海歸”的懶政自我設限,這恰暴露了企業治理能力的短板。
企業家言論具有風向標意義。
當董明珠將海歸群體汙名化時,直接影響的是中國在全球人才競爭中的形象。英國《泰晤士報》對此事的報道標題直指“中國企業的排外傾向”。更嚴峻的是,這種偏見會給廣大海歸形成“寒蟬效應”,會造成海外科技人才因“企業歧視性言論”對加入中國企業持觀望態度。
當臺積電斥資1.2億美元在矽谷設立人才聯絡處時,格力卻在輿論場自毀長城,這種反差凸顯了偏見對國家競爭力的實質性傷害。
真正的技術安全,建立在開放創新的生態系統之上。三星為吸納全球人才設立“國際科學家計劃”,特斯拉將上海工廠打造成“跨國工程師俱樂部”,這些案例揭示的規律清晰可見:越是尖端領域,越需要多元文化碰撞。
對中國企業而言,破解困局需三重突破:其一,建立“能力本位”評價體系,如寧德時代對海內外博士實施統一技術考核標準;其二,完善風險管理機制,學習微軟“敏感技術雙盲研發”模式;其三,塑造包容文化,借鑑大疆“全球駭客松”經驗,讓不同背景人才形成創新合力。唯有如此,才能將“用人疑點”轉化為“創新支點”。
董明珠的“海歸間諜論”,猶如一扇緩緩關閉的認知之門——門外是萬物互聯的智慧時代,門內是日益逼仄的思維牢籠。
格力引以為傲的空調壓縮機技術,原型來自美國開利公司1934年專利;其新能源車“銀隆鈦酸鋰電池”,核心團隊包含7名留德博士;甚至董明珠抖音直播使用的5G技術,底層協議依賴海歸科學家主導的3GPP國際標準。這種“站在全球化肩膀上卻否認梯子存在”的荒誕,暴露出認知的致命分裂。任正非說得好:“自主創新不是閉門造車,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當德國大眾將中國籍工程師提拔為全球CTO,當新加坡國立大學校長由華人學者陳永財執掌,這些案例都在叩問:中國企業還要在偏見中自我禁錮多久?
當赤子丹心換來的是猜忌與冷眼,連最熱忱的歸國者都被拒之門外,我們又憑什麼奢談一個海納百川、底氣磅礴、前途無量的中國?
歷史與現實終將證明:排斥開放者,必將被開放的世界淘汰;擁抱多元者,方能贏得未來的主權。
請長按下圖訂閱群團團接龍
下面有你想看的精彩
請長按識別小程式訂閱群團團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