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海歸”董明珠

本文是圓方的第1154篇原創
(點選標題下方小耳機標誌可收聽音訊)
01
4月22日,格力電器董事會換屆塵埃落定,71歲的"鐵娘子"董明珠再度執掌權杖,開啟其掌舵格力的第五個三年任期。
在當日的股東大會上,當被問及管理層年輕化議題時,董明珠強調格力選拔人才" 不唯年齡資歷,唯思想年輕化與創新能力",這跟正常。。
但隨即丟擲"絕不用海歸派"的言論,卻著實有些出人意料,原話是這麼說的:
“我們在人才培養當中,絕不用一個海歸派,這海歸派裡面有間諜,我不知道誰是誰不是,我只能保守地選擇在國內的高校裡面,培養我們自己的人才!”
02
其實,董明珠的這個想法不是一夜之間形成的。在2023年第十七屆中國品牌節的開幕式上,董明珠同樣表示
“我認為海歸派很優秀,但是格力電器文化有格力電器文化的自己思考,我們堅定的培養自主研發人員,所以我們沒有一個海歸派。我們相信,中國的高校應該有能力培養出優秀的人才。”
雖然可能表達的主旨意思差別不大。但是從“我們沒有一個海歸派”到“海歸派裡面有間諜”。也可以看出來董明珠想法的一個變化。
誠然,一個企業的用人導向,這個企業的主要負責人當然有權利制定。但是,把這種個人偏向,變為對於一個群體的扣帽子行為,這件事情的性質就變了。
當董明珠將"海歸派有間諜"的論斷拋向公眾時,本質上是在用群體標籤替代個體審查,用機率想象替代事實判斷。這種思維模式不僅既不“企業”,也不“民族”。
03
回望中國現代化程序,錢學森、李四光等留學生在民族危難之際歸國奉獻,奠定了兩彈一星、地質勘探等領域的基石 。
若按"海歸間諜論"的邏輯,這些推動國家崛起的先驅者都將被拒之門外。華為晶片研發團隊中,擁有海外背景的工程師佔比達37% ,這都印證了跨國知識流動的價值。
《2024中國海歸就業調查報告》顯示:79.3%的海歸擁有碩士以上學歷,人工智慧、新能源等領域優先崗位中,海歸佔比突破45% 。
深圳40%的科創企業由海歸創立,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內留學生企業年專利貢獻量達12.8萬件 。
當格力以"間諜恐慌"否定整個群體時,實質上是對中國產業升級所需智力資源的自我閹割。
更重要的是,將650萬留學生群體與"間諜"強行關聯,本質上是一種認知暴力。
這種標籤化思維極易引發連鎖反應:企業可能因此錯失技術突破機遇,青年學子可能因恐懼汙名化放棄深造,國際人才交流的橋樑可能被猜忌斬斷。
正如社會學家鮑曼所言:"群體懷疑是文明社會的腐蝕劑,它讓防範成本遠超實際風險。" 
04
所以董明珠排斥的真的是留學生嗎?
她排斥的可能是反對格力去造手機的建議者,她排斥的可能是反對格力手機開機畫面強制植入董明珠頭像的嘲笑者,她排斥的可能是反對把格力專賣店改名董明珠理想家的質疑者。
董明珠排斥的或許並非留學生群體本身,而是對格力現有權力結構可能構成威脅的“異質思維”。
當海歸人才可能引入多元價值觀、打破"家長式管理"傳統時,排斥便成為鞏固權力結構的本能反應。
董明珠的"海歸排斥論",實則是傳統制造巨頭在時代轉型中的認知困局:
既渴望技術突破,又恐懼失控;
既嚮往全球化,又缺乏管理自信。
當"防止洩密"異化為"拒絕對話",當"文化認同"退化為"思想馴化",這種自我封閉的人才戰略,或將把董明珠以及格力鎖入更堅固的認知繭房。
畢竟,錢學森歸國時面對的猜忌 ,與今日海歸遭遇的汙名化,本質上都是同一把"安全"與"開放"的平衡尺上的歷史迴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