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古原
一)
朋友們,魔幻現實主義的精髓是什麼?
是你樓下那個開了三十年、號稱“匠心傳承、三代配方”的蘭州拉麵館,老闆的兒子打死不肯接班,跑去陸家嘴當金融民工,說哪怕是給資本家擦皮鞋,也比每天早上三點起來和麵有前途。
你問老闆,這手藝咋辦?老闆嘆了口氣,指了指牆上褪色的“中華名小吃”牌匾,說:“這玩意兒能當飯吃嗎?再過兩年,我也盤給預製菜公司了,起碼省心。”
你看,情懷、傳承、古老傳說,這些東西在商業社會里,就像屠龍刀法,聽起來牛逼,但現實世界裡別說龍了,連個大點兒的蜥蜴都見不著。它們真正的價值,不是本身有多厲害,而是能不能被包裝成一個好故事,賣個好價錢。
不能變現的IP,就是一堆廢紙。
不能賺錢的傳說,就是老頭樂的背景音。
很多人懷念過去,覺得那時候的東西純粹。
純粹是因為窮,窮得沒得選。
一旦有了選擇,你會發現,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但對搞錢的渴望基本一致。
所以,當我們聊起那個大名鼎鼎、幾乎是中國功夫代名詞的“少林”時,別跟我扯什麼淡泊名利、不問世事。
那都是武俠小說裡騙小孩子的。
在現實世界裡,它就是一個差點倒閉、靠著一次偶然的病毒式營銷(電影)起死回生,然後被一個極具商業頭腦的“產品經理”盤活,最終走上“IP授權-文旅地產-海外加盟”全產業鏈發展道路的古老武術品牌。
今天,我們就用商業的顯微鏡,扒開這個傳奇機構的底褲,看看那身飄逸的長袍下面,到底藏著怎樣一套精密計算、步步為營的商業邏輯。
別談信仰,傷錢。
二)
上世紀80年代初,當一部叫《少林寺》的電影以一毛錢的票價捲走一個億票房的時候,真正的少林,窮得像個段子。
我們把它想象成一個公司,一個瀕臨破產的“百年老字號”。
那時候的“少林公司”,狀況有多慘?
核心資產基本報廢。
總部(那堆古建築)在幾十年前被一個叫石友三的軍閥一把火給燒了,戰損率高達90%。剩下的幾間破屋子,牆皮開裂,雜草比人高,耗子進去都得含著眼淚出來,還得自帶乾糧。
團隊瀕臨解散。
整個公司就剩下十來個員工,一半還是即將退休的老大爺。年輕人要麼跑路,要麼根本不願來。1981年,一個叫釋永信的16歲少年(我們後面就叫他“永信哥”或“Y總”)來應聘時,公司花名冊上只剩9個人。這哪裡是公司,這簡直就是夕陽紅互助小組。
現金流基本為零。
公司唯一的收入來源,是門口路人偶爾丟下的幾塊錢“香火錢”,連給員工發基本工資都困難。為了活下去,這9個員工得自己開墾28畝旱地種糧食。一個頂尖武術機構,主營業務是農業,這聽起來就像是法拉利在造拖拉機,魔幻又心酸。
當時當地的民謠唱:“吃著窩窩頭,晚上枕石頭。”
這不僅是周邊村民的寫照,也是“少林公司”的真實日常。
他們的前任CEO行正老師傅,也曾想下山拉點投資,結果跑了一圈,只融到了“天使輪”的幾千塊錢,對於重建總部的巨大窟窿,屁用沒有。
這就是“少林公司”的起點——一個爛攤子,一個被時代遺忘的品牌,一個除了“少林”這兩個字之外一無所有的空殼。
直到那部電影火了。
這就像一個你以為已經退市的品牌,突然被一個超級網紅在直播間裡喊了一嗓子,一夜之間,所有人都想起了它。
遊客像潮水一樣湧來,想看看電影裡的功夫是不是真的。
被動的流量來了,但問題也來了:怎麼把這潑天的富貴,穩穩地接住?
靠那幾個種地的老師傅嗎?顯然不行。
這時候,需要一個懂版本、懂玩法、敢下手的狠人。
三)
1987年,22歲的永信哥成了這個爛攤子的新任掌門人。
這位年輕人,跟他的前輩們完全不一樣。前輩們想的是怎麼守著這一畝三分地,怎麼把傳統手藝傳下去。
而永信哥想的是:怎麼把“少林”這個IP,做成一門可以無限複製、無限擴張的大生意。
他後來的種種操作,堪稱教科書級別的“老字號品牌復興計劃”。
第一步:組織架構重塑,從作坊到集團。
一個現代公司不能只有一個“生產部”(練功)。Y總大刀闊斧地搞起了部門化建設:
成立“少林寺拳法研究會”(1986年):這是研發部。把散落的武術典籍、招式套路系統化、標準化,為後續的產品開發(武術培訓、表演)打下理論基礎。
成立“少林寺武術隊”(1987年):這是市場/演藝部。把功夫從“實戰技術”變成“舞臺表演”,組團去世界各地巡演。功夫能不能打不重要,好不好看才重要。巡演是最好的廣告,直接把品牌打到海外。
成立“少林寺紅十字會”、“慈善福利基金會”:這是公關/CSR部。提升品牌形象,履行社會責任,順便還能拓展人脈資源。
建立“少林文化研究所”:這是品牌戰略部。直接提出了“少林學”的概念,把一個武術品牌,上升到學術文化的高度。這就叫“定義賽道”,逼格瞬間拉滿。
你看,研發、市場、公關、戰略,一個現代公司的基本盤就這麼搭起來了。少林不再是一個鬆散的武術愛好者協會,而是一個有明確分工的現代化組織。
第二步:搶佔風口,擁抱網際網路和利用智慧財產權壟斷。
Y總最牛逼的地方,在於他的前瞻性。
1996年, 當中國大部分人還不知道網際網路是啥玩意兒的時候,他力排眾議,給少林搞了個官方網站。而且一上來就玩得很大,直接把《易筋經》、《洗髓經》這些所謂的“武功秘籍”掛了上去。
這是什麼操作?這是網際網路思維裡的“開源引流”。你以為他在洩露核心技術?不,他是在用“免費內容”吸引全球的潛在使用者。事實證明,這招絕了,網站上線半年,海外訪問量爆炸,日均點選率十幾萬。什麼叫全球化視野?這就叫全球化視野。
1997年, 他開始瘋狂註冊商標。在那個山寨橫行的年代,Y總敏銳地意識到,“少林”這兩個字才是最值錢的資產。
他把“少林寺”相關的商標,覆蓋到你能想到的所有領域:武術、醫藥、食品、服裝……截止到今天,少林已經註冊了700多個商標。
這是在幹什麼?這是在構建品牌護城河。
他不僅要防止別人盜用,更是在為未來的IP授權帝國鋪路。
後來,他還跑去海外打官司,把被日本公司搶注的商標給奪了回來。這種品牌保護意識,別說在當時的傳統機構裡,就算放到今天的很多創業公司裡,也是頂級的。
第三步:商業實體化,把IP真正變成錢。
光有品牌和流量還不夠,得有實體來承接商業活動。
1998年,河南少林寺實業發展有限公司成立。
這是最關鍵的一步,也是最具爭議的一步。它標誌著少林正式撕下了“非營利組織”的溫情面紗,亮出了“商業公司”的獠牙。這家公司的任務很明確:讓“少林”這個品牌保值、增值,然後把它變成源源不斷的現金流。
至此,Y總完成了從一個破產小作坊掌門人到“少林集團”創始CEO的華麗轉身。他的核心打法,就是把一個虛無縹緲的文化符號,一步步解構成可量化、可複製、可交易的商業產品。
當其他老字號還在糾結於“傳統”與“現代”時,Y總已經用行動給出了答案:
小孩子才做選擇,成年人全都要。
傳統是我的故事,現代是我的工具,故事和工具結合,就是印鈔機。
四)
有了公司,有了品牌,有了團隊,接下來就是瘋狂擴張,把商業版圖鋪向全世界。
少林的商業帝國,主要有三大業務板塊,個個都是印鈔機。
板塊一:文旅地產——“門票經濟”與“體驗經濟”的愛恨情仇。
少林寺景區,本質上就是一個超級主題公園。
但這個公園的運營模式很糾結。一開始,門票被地方政府拿走了大頭,少林作為核心IP,只能分到30%的收入。這就像你辛辛苦苦寫了個爆款遊戲,結果應用商店抽走70%的流水,你說氣不氣?
為了這門票錢,少林和地方政府打了好幾年的官司,從合作到博弈,堪稱一部商業鬥爭大戲。最終雖然拿回了一部分權益,但Y總明白,純靠門票分成,永遠受制於人。
怎麼辦?搞增值服務,搞二次消費。
你以為你花80塊錢買了門票就完事了?太天真了。
想體驗一下大師傅的日常生活?來個“一日禪修”,收費200元。
想學兩招防身?“武術體驗課”,每小時500元,童叟無欺。
想深度感受一下企業文化?“少林文化研學之旅”,3天2晚,盛惠3800元。
還有更高階的玩法。大殿前燒一炷香,價格從幾百到幾萬不等,美其名曰“功德”,實際上就是精神消費品。
景區裡的攤位,一個給遊客“以名作詩”的小攤,轉手費就能賣11萬。一個拍照點,承包權能拍出160萬的天價。
這就是把流量價值挖掘到極致。門票是引流產品,真正的利潤來自你進門之後的所有消費。從觀光,到體驗,再到精神滿足,總有一款能收割你。
板塊二:IP衍生品——“萬物皆可少林”的瘋狂聯名。
如果說文旅是線下的現金牛,那IP衍生品就是線上的永動機。
醫藥健康:重啟“少林藥局”,把古老的“禪醫藥方”包裝成現代保健品。活絡膏、靈芝茶、跌打酒……你身上從頭到腳的毛病,少林都為你準備好了解決方案。這叫切入“大健康賽道”,市場規模萬億級別。
文創產品:開淘寶店“少林歡喜地”,賣的早已不是佛珠禪墊,而是T恤、手錶、功夫盲盒。特別是“功夫盲盒”,一年能賣1.8個億,把古老武術和年輕人的“賭徒心理”完美結合,堪稱商業鬼才。
新零售:Y總親自下場玩抖音,半年吸粉千萬。直播帶貨,999元的定製禮盒5分鐘售罄。什麼叫KOL(關鍵意見領袖)?Y總就是功夫界的頂級KOL,帶貨能力堪比頭部主播。
這套打法,本質上就是“文化IP的迪士尼模式”。
核心是一個強大的品牌故事(禪武合一),然後透過授權和自營,把它附著在一切可以附著的消費品上。
當然,步子邁得太大,也容易扯到蛋。當“少林”牌泡麵、甚至“少林”牌飼料的商標都被註冊時,爭議就來了。
人們開始質疑:一個標榜清淨的武學聖地,是不是商業化得有點沒底線了?
Y總的邏輯很簡單:我註冊是為了保護,不是為了濫用。但市場的邏輯更簡單:你註冊了,就給了別人想象空間,也稀釋了你主品牌的價值。
板塊三:資本運作與海外擴張——當地產大亨和全球連鎖。
這是少林商業版圖裡最硬核,也最讓人看不懂的一塊。
成立“少林無形資產管理公司”,Y總個人持股80%(後稱代持)。這家公司幹嘛的?搞投資的。
境內:2022年,豪擲4.52億,在鄭州拿下黃金地塊,要建“少林文化產業園”,裡面有酒店、有公寓、有演藝中心。這已經不是搞文旅了,這是直接下場當房地產開發商。
境外:在澳大利亞,花17.6億買下1200多公頃土地,要建一個“少林村”,裡面有分寺、有酒店、有高爾夫球場。這叫什麼?這叫文化輸出+地產出海。
同時,在全球50多個國家,開了130多個“少林文化中心”。這些中心可不是公益組織,它們是付費會員制的連鎖培訓機構。
普通會員年費300美元,VIP會員2000美元。據估算,這些海外中心每年能給少林帶來千萬英鎊級別的收入。
從一個破產邊緣的農家樂,到一個業務遍及文旅、地產、醫藥、零售、金融投資、海外連鎖的跨國集團,少林只用了三十年。
Y總用他的商業實踐,完美詮釋了什麼叫“功夫的盡頭是帶貨,武學的終點是地產”。
五)
一個商業故事如此成功的CEO,必然會站在爭議的頂峰。
圍繞Y總的爭議,無非三點:錢、私生活、權力。
關於錢:少林一年到底賺多少錢?錢都去哪了?這是個“薛定諤的賬本”。外界估算年收入數億甚至十億,但少林從未公佈過詳細的財報。
Y總說自己月薪700,但少林名下豪車十幾輛,他本人也被拍到身披16萬的金線袈裟、佩戴名貴佛珠。
但少林寺,也不屬於國企。甚至這家公司的崛起,與Y總個人能力密不可分,或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Y總與宗慶後承包企業也沒有大的區別,更重要的是,這個廟還不是政府的。
關於私生活:從“私生女”到“情婦”,各種桃色傳聞隔三差五就來一次。雖然官方調查多次闢謠,但在“媒介奇觀”的放大下,這些傳聞對Y總和少林品牌的傷害是持續性的。
這本質上是公眾對一個“精神領袖”人設的道德審判。
大家期望中的武學宗師,應該是清心寡慾、不食人間煙火的。但Y總展現出的,是一個在名利場中游刃有餘的“霸道總裁”形象。
這種人設的巨大反差,本身就是流量的引爆點。
關於權力:2025年的“失聯”風波,把這種不信任推向了高潮。Y總微博斷更、多日不露面、內部人員回應含糊、官方通報口徑不一……一套組合拳下來,謠言滿天飛。
六)
回到我們最初的那個問題。
那個放棄了祖傳拉麵手藝,跑去當金融民工的年輕人,他錯了嗎?
從情懷上講,他背叛了傳統。但從生存角度看,他只是做出了在當前環境下最理性的選擇。
少林和Y總,也是一樣。
他們面前有兩條路:
一條是守著“純粹”,在清貧和落寞中,慢慢被遺忘,最終成為歷史書裡的一行字,供後人憑弔。
另一條是擁抱商業,在爭議和喧囂中,把品牌做大做強,讓“少林”這兩個字以商品的形式,滲透到世界的每個角落,代價是傳奇被祛魅,神聖被消解。
他們選擇了後一條路。
這是一場用“神聖性”換取“生存權”的豪賭。他們賭贏了,少林活了下來,並且活得很好。但代價是,那個存在於武俠小說和集體想象中的“少林”,永遠地死去了。
所以,當你今天看到一個少林大師傅在直播間裡,一邊打著拳,一邊聲嘶力竭地喊著“家人們,上鍊接!”,請不要驚訝。
這可能不是文化的墮落,而是它在當今這個世界裡,唯一能活下去的方式。
畢竟,連武學的最高殿堂都明白了一個最樸素的道理:
先談生存,再談理想。先學會怎麼賺錢,再談怎麼普度眾生。
而這,可能才是這個時代最真實的“武功秘籍”。
今天鄭重推薦張老師的新品“張是之經濟圈”,簡單來說,這個下單是“買一得三”:
一個是我的經濟學的教學影片;
二是圈子裡其他內容資源和社群討論;
三是我們智谷趨勢的趨勢研判。
定價499,現在上新優惠只需要365。
下單後停留三秒鐘,會彈出一個微信二維碼,加上我們客服微信,拉你進群。
張老師本人微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