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大變革前夜,少林是怎麼活活給了武當機會的

文/六神磊磊
南宋末年,少女郭襄作為遊客,行至少林寺,曾經隨口問過一個問題:
少林寺總被稱為天下武學之首,但是華山兩次論劍,怎麼都沒有少林寺高僧,他們是不敢來,還是不屑來?
郭襄一時好奇,問完了就忘了,並沒有去多想。但金庸先生其實給出了答案:
那些年頭,少林寺關心的並不是武功,而是正在熱火朝天地關門研究一件事:該怎麼整治壞人和內奸。
從華山論劍,到武當派奇蹟崛起的一百年,正是少林最封閉、內耗的一百年。武當派的崛起,原因之一,正是少林派自己給的機會。
按照金庸的小說,少林至少在北宋就已經領袖群倫了,一個掃地的可以打遍天下無敵手。
當時的少林有個特點,它是整個江湖上最活躍、開放的門派,非常鼓勵自學和創新。
掃地僧有話為證:
“七十二絕技……向來不禁門人弟子翻閱。”
寺中的任何弟子,只要你有興趣、有毅力,全部的武功絕技就向你開放,在藏經閣裡隨意取閱,供你自學。寺裡也支援你大膽創新,不管是身份高貴的方丈、首座還是普通弟子,甚至掛單的外來人才,只要創新,就予以鼓勵。
少林形成了一種人人創新、百花齊放的局面,革命性的技術進步不斷湧現:
第八代方丈元元大師創出般若掌。
一位在少林掛單四十年的七指頭陀創出魔訶指。
第十一代通字輩的六位高僧,窮三十六年之功,共同鑽研出大金剛拳法。
還有不知名的少林僧,在《楞伽經》的夾縫裡寫了一部內功,就是大名鼎鼎的《九陽神功》。
說白了,少林之所以長時間領袖群倫,“天下第一”的名頭深入人心,不是因為和尚唸經念得好,而是因為開明開放,鼓勵創新。
那麼這種方式有副作用嗎?當然有。天下任何事都有副作用,只有假藥才沒有副作用。
副作用之一就是不停有人鑽制度的空子,跑到少林寺偷學武功。《天龍八部》裡,遼人蕭遠山、鮮卑人慕容博就鑽空子,到寺裡偷學。
這就考驗管理者的智慧了,你是堅持,還是收緊?當時的少林結論是,堅持開放。因為開放式管理、創新式導向,利遠大於弊。
一個很簡單的事實:蕭遠山、慕容博兩大絕頂高手偷學那麼多少林武功,最後卻都在少林出家了。少林連本帶利,全盤收回。
天下的人才都來偷師,結果偷了半天,最後連自己都成了人家的。多麼划算的買賣。
然而,到了南宋慶元、嘉泰年間(1200年前後),少林寺發生了一起黑天鵝事件,叫“火工頭陀事件”。它直接導致了少林的創新戛然而止,影響了後來百年江湖格局。
這件事的過程,簡而言之就是,寺中有一個燒火的頭陀,不堪廚房負責人的虐待,心懷不滿,私學武功,在寺內打死打傷多人,給少林造成很大的破壞和分裂。
這件事成為了少林的傷疤,也給管理者留下巨大的陰影,導致了整個少林管理方略的轉向。
事實上,火工頭陀惡性事件的出現,根本原因到底在哪?理性來看,還是在於廚房的負責人仗勢欺人,作威作福,虐待臨時工。
少林寺如果要反思,應該反思如何改善底層員工的生活狀態,保障他們的權益,加強對職事僧人的監管。
可惜少林寺的反思跑到另一條路上去了,他們反思的是:群眾之中有壞人,必須嚴格加強對人員身份的區別,增加對學武的嚴格限制,不能再像之前那樣開放。
要抓壞人,就會越抓越多;要搞區別,就會越搞越嚴;要禁學武,就會越禁越烈。少林延續了幾百年的開放學武、鼓勵創新就此止步,而是走到另一種嚴禁、嚴限、保守的路子上了。
標誌就是出臺了一個最嚴苛的政策:
“凡是不得師授而自行學武,發現後重則處死,輕則挑斷全身筋脈,成為廢人。”
自此七十餘年間,嚴防死守第二個火工頭陀的出現成為了少林的主基調,成了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這段時間內,少林沒有湧現出大高手,也沒有重大武學進步。在這種一灘死水的狀態下,少林幾乎退出了江湖一線,兩度華山論劍,少林均未能參加。“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之中也沒有少林人。全真派乘勢而起,取代了少林,成為武學正宗。
一個例子能證明少林的戰鬥力退步驚人:有個崑崙劍士何足道上門尋釁,舉寺竟然無一人能敵。
歷史的車輪繼續向前。南宋末,少林又成功“揪出”一個壞分子,叫做張君寶。他就是後來的張三丰。
張君寶也是個少林臨時工,在寺中無編制、無身份,只負責挑水掃地打雜。
這一年外敵來襲,少林派抵擋不住,誰想張君寶站了出來,力戰護寺,擊退強敵,儲存了少林的威名。原來他一直跟著師父覺遠學內功,只不過兩人都不知道這是武功而已。
力戰護寺,本是大功一件。況且張君寶天賦驚人,人人能看出是罕見武學奇才,又從小在少林青訓長大,心向少林,忠誠不二。這樣一個好苗子的發現,應該是天大喜事,如果少林善加愛護,努力栽培,往少了說,七十二絕技以後怕要至少多增加三五門;往多了說,將一舉扭轉少林百年頹勢,奠定未來千古不拔之基業。
如果此時少林夠開明、惜才,那未來就不是什麼“六大門派”,而是一個超級少林統領全盤。
然而,在當時“鬥爭壓倒一切”“嚴防死守為少林”的保守方針下,張君寶居然被宣佈為少林罪人,要被處死,或挑筋斷脈。他的師父覺遠也難逃干係。
結果是覺遠、張君寶被迫出逃,少林武學《九陽神功》外流,武林中由此誕生了一個峨眉,一個武當。
尤其是張君寶創立的武當,完完全全就是少林的保守落後勢力親手給逼出來的。少林棄徒張三丰成了武學大宗師,威名蓋代,還創出了梯雲縱、綿掌、神門十三劍、繞指柔劍、真武七截陣、太極拳等無數高妙武功。武當派也透過引領新一代技術革命,成為了半個世紀內的武林創新中心、研發陣地,成為了和少林派雙峰對峙、並立稱雄的存在,甚至“駸駸然有凌駕於少林派之勢”(金庸原話)。
驚喜不驚喜,諷刺不諷刺。
保守的習慣一旦形成,就會有很強大的慣性。
後來,張三丰曾經親自登門,向少林提出:開展重大武學聯合研發,雙方開放交流,把兩家的九陽功合二為一,恢復出已失傳的《九陽神功》,甚至研發出更新的武學。
如果少林把握機會,善加利用,那麼實現重大武學突破不是沒有可能。然而,此時的少林派根本沒心思在技術進步上,滿心想的是另一件事:
“難得今日張三丰自己送上門來,正好大大的折辱他一番。”
於是少林做足心思,不讓張三丰進寺,安排在半山亭子裡招待,並且口口聲聲“本寺叛徒”“當年你偷學武功”,逞口舌之快。
對於張三丰提出的研發武功的提議,少林當場拒絕,理由是非常無厘頭的兩條:
一、我們少林自家的武功已經很多了,歷代祖師傳下來的我們都練不完,再搞一門新的,對我們著實多餘。
二、今天如果雙方合作研究,日後江湖上不明真相之人,便會說少林派從武當手上得到了好處。這般的流言我們擔待不起。
就這樣,技術大變革的前夜,少林再次把機遇拒之門外,又一次丟失了可能重返天下第一的機會。
後果我們很快又看到了。下一個時代的江湖,領袖群倫的是明教和張無忌,而張無忌正是武當一脈。
他的武功恰恰是把少林的九陽神功、武當的太極拳、西域的乾坤大挪移融會貫通,合而為一。任天下智力而用之,方可得天下。
後來屠獅大會,少林內部開會研討局勢,會上認為:
“英雄大會關涉我少林派千百年的興衰榮辱……”
這個認識,就太膚淺了。
一兩場英雄大會,根本不涉及千百年的興衰榮辱。真正涉及興衰榮辱的,是百年前拼命圍攻小廝張君寶,生生把他趕出少林的一幕。
少林應該反思的是:為什麼這一百年錯失了技術進步的機遇。
為什麼自己的最大競爭對手,都是自己造就的。
為什麼自己孕育的人才,自己卻不能用,給了別人用。
然而,往事已久,可能已經沒有什麼人想起那時候的事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