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普通人必須要投資|巴倫讀書會

不管你是如何賺錢的,意識到你的能力最終會消失是投資的最佳動力之一。

編者按
投資需要方法,更需要信仰,瑞索茲財富管理公司(Ritholtz Wealth Management)營運長、資料科學家尼克·馬吉奧利在《持續買入:普通人投資致富的實證方法》中堅信,市場處於牛市還是熊市不重要,估值是高還是低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買入一組多樣化的可創收資產,並且堅持持續買入。本文選摘自本書第九章《為什麼要投資》。

退休的概念直到19世紀末才出現。在那之前,大多數人在去世之前要一直工作。沒有黃金歲月,沒有新的生活與愛好,沒有海灘漫步。
1889年,德意志帝國宰相奧托·馮·俾斯麥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由政府資助的退休計劃,改變了這一局面。當時,70歲以上的人有資格從政府領錢。
當被問及為什麼要建立這樣一個退休計劃時,俾斯麥回答:“那些因年齡和殘疾而失去工作的人有充分的理由要求國家照顧他們。”儘管德國的退休年齡最初是70歲,但在1916年降低到65歲。
俾斯麥的革命性思想最終催生了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多國政府資助的退休計劃。為什麼這種思想會席捲全球呢?因為人們的壽命開始延長。
1851年,英格蘭和威爾士只有25%的人活到了70歲;到1891年,這一數字達到了40%;如今,超過90%的人能活到70歲。在同一時期,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的人口壽命也出現了類似的增長。
全球人均壽命的大幅延長是當代退休理念的催化劑。隨著退休制度的產生,投資和財富保值需求也在增加。
在此之前,人們沒有投資的概念,因為沒有必要為未來投資。但是,在過去的150年裡,健康和醫學的進步改變了這一切。
現在我們有了投資的理由,也知道為什麼過去的人不投資。但這並不是投資的唯一理由,只是主要理由之一。讓錢增值在當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的三個原因:
1、為未來的自己存錢。 
2、抵禦通貨膨脹。 
3、用金融資本替代人力資本。
我們將依次展開討論這些原因,並思考為什麼它們對個人財務很重要。
1、為未來的自己存錢
正如我們剛才所討論的,人要為未來的自己,主要是老年的自己存錢。因為有一天你會不願意或不能工作,投資可以讓你擁有一個資金池,在年老時使用。
當然,人們很難想象年老的自己,會感覺很陌生。那時的自己會和現在的自己一樣嗎?還是會有很大的不同?什麼樣的經歷可能塑造或改變一個人?你能坦然接受自己的變老嗎?
儘管未來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可能有很大的不同,研究表明,為未來的自己考慮是改善投資行為的最好方法之一。
例如,一項實驗讓一組人看自己的“年齡增長效果圖”(經過數字化處理後的老年照片),來看看這是否會影響人們對退休金的分配。的確會有影響!看到自己老年照片的人分配給退休的錢(平均)比沒有看到這些照片的人分配的錢多 2%。這表明,看到自己老年的狀態可能有助於鼓勵長期投資行為。
在研究哪些動機對儲蓄行為影響最大時,其他研究人員得出了類似的結論。他們發現,除了存錢以備不時之需,那些把退休作為儲蓄動機的人通常比那些沒有存錢動機的人能存更多的錢。
這意味著其他的財務目標,如為孩子存錢、為度假存錢或為房子存錢,與改善儲蓄行為無關。然而,為退休存錢卻可以改善儲蓄行為。研究人員發現,即使控制了收入等標準社會經濟指標,實驗也會得到同樣的結論。
正如我在第二章中強調的,收入是決定儲蓄率的最大因素之一。然而,研究表明,即使收入一樣,那些將退休作為儲蓄動機的人也更有可能定期儲蓄。因此,如果你想儲蓄和投資更多,就自私一點兒吧(多為未來的自己著想)。但是,未來的自己並不是投資的唯一理由。
你之所以要投資,也是因為還有其他不利的金融因素。
2、抵禦通貨膨脹
亨利·揚曼說過:“美國人越來越強壯。20年前,價值10美元的雜貨需要兩個人來搬運。如今,一個5歲的孩子都能做到。”
遺憾的是,揚曼並不是在談論美國年輕人日益強壯的體力,而是在談論美元的貶值。揚曼的笑話調侃了通貨膨脹,或者說,隨著時間的推移,物價普遍上漲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現實。
你可以把通貨膨脹想象成一種無形的稅,由某一特定貨幣的持有者支付。持有者年復一年地繳納這種稅,卻甚至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的食品雜貨賬單慢慢攀升,房產和車輛的保養費用越來越高,孩子的教育費用每年都在增加。與此同時,他們的工資上漲了嗎?可能漲了,也可能沒有漲。
不管怎樣,通貨膨脹的禍害仍將有增無減。雖然通貨膨脹的影響在短期內通常很小,但從較長時間來看,這種影響可能相當顯著。
如圖9.1所示,如果年通貨膨脹率為2%,貨幣的購買力將在35年內減半。在每年5%的通貨膨脹率下,貨幣的購買力每隔14年就會減半。

這意味著,在適度的通貨膨脹水平下,日常商品的價格應該每20~30年翻一番,如果通貨膨脹率更高,價格增長速度要快得多。
一個更極端的通貨膨脹(惡性通貨膨脹)的例子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魏瑪共和國。在特定時期內,通貨膨脹率可能非常高,商品的價格甚至會在一天之內發生變化。
正如亞當·弗格森在《當貨幣死亡》一書中所描述的:
有這樣的一個故事……去餐館吃完飯結賬時發現,價格已經比點餐的時候要高了。一杯5000馬克的咖啡,喝下去要花6000馬克。
雖然這種情況很少見,但這說明了通貨膨脹在極端情況下的破壞性影響。然而,有一種有效的反擊方式——投資,可以應對通貨膨脹。持有能夠保持或提高購買力的資產可以抵消通貨膨脹的影響。
例如,1926年1月至2020年底,1美元需要增長到25美元才能跟上通貨膨脹。在這段時間裡,投資美國國債或美國股票的收益能與上述增長持平嗎?能,而且很容易。
如果你在1926年投資1美元購買長期美國國債,到2020年底,這1美元將增長到200美元(收益率比通貨膨脹率高約13倍)。如果你在1926年投資1美元購買美國股票,在同一時期內,這1美元會增長到10937美元(收益率是通貨膨脹率的約729倍)!
這說明投資可以抵消通貨膨脹的影響,以實現財富的保值和增值。
對退休人員來說,通貨膨脹的影響更加明顯,因為他們支付的價格越來越高,但工資卻沒有相應地增長。由於退休人員不工作,他們對抗通貨膨脹的唯一武器就是資產增值。記住這一點,尤其是在退休即將到來的時候。
總的來說,雖然持有現金總是會有一些很正當的理由(例如應對緊急情況、進行短期儲蓄等),但從長遠來看,持有現金幾乎得不償失,因為通貨膨脹每年都會造成損失。因此,如果你想把這種損失降到最低,現在就要把非急用現金投資出去。如果抵禦通貨膨脹的誘惑還不夠,那麼替代人力資本的誘惑可能會說服你投資。
3、用金融資本替代人力資本
投資的最後一個主要原因是用金融資本替代人力資本。
在第二章,我們將人力資本定義為你的技能、知識和時間的價值。雖然你的技能和知識在不斷增長,但你的時間沒有。
因此,投資是唯一能讓你在時間的洪流中奮起反擊,並將不斷減少的人力資本轉化為生產性金融資本的方法。金融資本會讓你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有收益。
你的人力資本今天值多少錢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必須弄清楚,你的人力資本當前值多少錢。我們可以透過估算你未來收入的現值來計算。
現值是未來現金流在今天的價值。例如,如果一家銀行承諾每年為你的存款支付1%的利息,那麼你今天給他們100美元,一年後你會得到101美元。反過來應用這個邏輯,一年後101美元的現值是100美元。
在這個例子中,未來的101美元用1%的利率折現到現在,這1%通常被稱為折現率。在評估收入損失時,大多數人身損害糾紛的律師使用1%~3%的折現率。因此,如果我們知道你未來會賺多少錢以及一個折現率,我們就可以計算出這些收入現在值多少錢。
例如,如果你將在未來40年裡每年賺5萬美元,那麼你未來40年的總收入將是200萬美元。然而,假設折現率為3%,這些未來收益的現值約為120萬美元。
這意味著你的人力資本價值約為120萬美元。假設這些估計是準確的,那麼你應該願意用努力工作換取120萬美元。為什麼?因為你可以用這120萬美元來複制你未來的收入。
換句話說,如果你今天投資這120萬美元,年收益率為3%,在未來40年裡,你每年可以提取5萬美元,然後錢就被花光了。
正如你所看到的,每年5萬美元的現金流與你未來40年的收入完全相同!這就是為什麼說人力資本和金融資本是可以互換的。
這一點很重要,因為你的人力資本正在減少。你每工作一年就會減少人力資本的現值,因為你未來的收入少了一年。
因此,保證你將來有一些收入(政府資助收入之外)的唯一方法就是積累金融資本。
積累金融資本以替代人力資本
你可以想象一下,你人力資本的現值每年都在減少,而你的金融資本則在增加以抵消人力資本的減少。如圖9.2所示,我們假設你連續40年每年賺5萬美元,你把收入的15%存起來,年收益率為6%。

這就是你儲蓄和投資時會發生的事情。每年,你工作所得的一部分收入都應該轉換成金融資本。當你開始以這種方式看待金錢時,你就會意識到它既可以用來消費商品,也可以為你創造更多的錢。
從本質上講,透過投資,你正在將自己重建為一種金融資產,一旦你失業了,這種方式就可以為你提供收入。所以,在你停止朝九晚五的工作後,你的錢可以繼續為你工作。
在人們應該投資的所有理由中,這可能是最令人信服的,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
這一概念有助於解釋為什麼一些職業運動員可以一年賺數百萬美元,但最終還是破產了。他們沒有足夠快地將人力資本轉化為金融資本,以維持他們離開體育職業後的生活方式。
如果你一生的大部分收入是在4~6年賺到的,那麼儲蓄和投資對你來說就比對其他人更重要了。
不管你是如何賺錢的,意識到你的能力最終會消失是投資的最佳動力之一。
持續買入:普通人投資致富的實證方法
原名:Just Keep Buying:Proven Ways to Save Money and Build Your Wealth
作者:尼克·馬吉奧利
譯者:阿加嘉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文|尼克·馬吉奧利
編輯|喻舟
版權宣告:
《巴倫週刊》(barronschina)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和金融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須謹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