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不孕風險?全國人大代表建議適當放開與年齡相關的生育力儲存

2025.03.09
本文字數:3814,閱讀時長大約6分鐘

導讀儘管輔助生殖技術更安全也更可及了,但很多女性、男性存在不知情地喪失生育力情況。
作者 | 第一財經 吳斯旻
在近日剛剛完結的國產電視劇《180天重啟計劃》中,母親吳儷梅48歲選擇生二胎,醫生擔心其因高血壓病史導致妊娠高血壓合併子癇發作,一度建議吳儷梅慎重考慮胎兒去留。該劇最終以這名高齡母親成功分娩一名女嬰結尾。不過劇中高齡女性懷孕不易、生育困難問題,引起社會熱議。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生活方式以及環境的變遷,育齡人群的生殖健康正面臨越來越多的不利影響。《育齡人群不孕不育防治臨床實踐指南(2024)》提到,根據我國生殖健康調查的資料,中國不孕症的患病率從2007年的11.9%上升到2010年的15.5%。截至2020年,不孕症患病率進一步上升至17.6%,據此估計,目前我國約有3300萬對育齡夫婦面臨不孕問題的困擾。
“出門診時,很多42~45歲的女性著急想要孩子,但這時候已經相當困難了。”全國人大代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內分泌科創科主任、首席專家阮祥燕近日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著重談及了由於婚育年齡推遲導致的不孕不育問題。據其介紹,部分女性在35歲以後卵巢功能就可能出現明顯下降。女性35歲時的生育能力與25歲時相比可能下降50%,45歲的生育能力比25歲時下降了90%。
“應重視與年齡相關的生育力保護儲存。”阮祥燕表示,當前,一些女性因為疾病和各種社會化因素,導致卵巢功能早衰。隨著國內凍存技術更成熟也更可負擔,這些女性可以在已經有卵巢早衰高風險的情況下,進行卵巢功能和生育力的儲存。目前亟需增強社會各方包括臨床醫生對女性生育力儲存的認知。此外,當單身女性面臨前述風險時,建議讓這些女性有機會選擇卵巢組織或卵子凍存。

“適當放開與年齡相關生育力儲存”

“因為各種社會因素,一些女性可能沒到35歲、沒有結婚,就面臨卵巢功能出現早衰跡象。對於這些原本處於生育期的女性群體而言,如果沒有進行及時干預,她們不僅會徹底喪失生育能力,還會提前遭遇絕經期女性皮膚衰老、老年斑蔓延生長、骨質疏鬆、消化功能減退以及各種慢性病的困擾。”阮祥燕表示。
阮祥燕說,女性的生育能力之所以有限,是因為卵巢中卵母細胞的數量不能增加、不可再生。當女孩還在母親子宮時,她們卵巢裡的卵泡數已達到一生中的高峰,此後,卵泡數逐漸減少。進入青春期後,理論上,女性體內每一個成熟卵泡的生長、發育和排出,都伴隨著約1000個卵母細胞閉鎖和凋亡。在37.5歲時,女性體內卵母細胞數已經下降到約25000個。當年齡再大,女性生育能力就會加速下降。當體內的卵母細胞數小於1000個時,女性就面臨絕經。
單從醫學來看,阮祥燕表示,應對卵巢生理性老化的唯一辦法就是適時生育。
但不同女性卵巢儲備的“貧富程度”有所不同。在今年兩會期間,她呼籲“適當放開與年齡相關的生育力保護、儲存”。而“適當”的尺度,就在於女性是否出現卵巢功能降低。
目前女性生育力儲存的三類主要方式有——胚胎冷凍(“凍胚胎”)、卵母細胞冷凍(“凍卵”)以及卵巢組織凍存(“凍卵巢”)。
“凍卵巢”即透過微創手術取出部分卵巢組織,進行處理、冷凍、凍存,將卵巢組織“儲存”起來,多年後再移植回體內。
相較於前兩種生育力儲存方式,“凍卵巢”在國內引入和開展較晚,但適應症相對更廣,且無須促排卵、不耽誤原發病治療、能夠同時儲存女性內分泌和生育功能,因而其既是癌症治療無法延遲的育齡患者及青春期前女童唯一的生育力保護方法,也被視為最有前景的生育力保護方法。
“對於單身女性,‘凍卵’尚不允許,未來可以考慮對已經出現卵巢功能降低且未婚的女性,允許其選擇凍存卵子;至於‘凍卵巢’,早發性卵巢功能不全高風險人群,也是其適應證。”阮祥燕說。
早發性卵巢功能不全(POI)是指女性40歲前出現卵巢功能衰退,也即通俗來說的卵巢功能早衰。根據國際相關研究資料,POI全球患病率平均約為3.5%~3.7%,某些國家和地區超過10%。
2012年阮祥燕帶領團隊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建立了中國首個卵巢組織凍存庫,並於2016年完成中國首例凍存卵巢組織移植。2024年10月1日,阮祥燕團隊迎來中國第二例凍存卵巢組織移植5年後成功自然妊娠誕生的健康嬰兒。截至目前,北京婦產醫院卵巢組織凍存庫已完成750多例兒童及年輕患者的卵巢組織凍存,同時成功完成了41例凍存卵巢組織移植,全部成功,移植成功率達國際領先水平。
不過,阮祥燕也提到,目前國內接受“凍卵巢”的女性基本上均為需要放化療或骨髓移植的患者。未來,針對因為社會化原因尋求“凍卵巢”的女性,包括單身女性,如果她們確有卵巢功能早衰風險,且“凍卵巢”意願強烈,也應該進行個性化分析討論,決定是否還可以凍存。
能否對單身且符合相關指徵的女性開展如“凍卵巢”“凍卵”等輔助生殖技術,取決於政策走向。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醫學倫理與法律系教授王嶽告訴第一財經,原衛生部發布的《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規範》,禁止給單身婦女實施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對“非醫學需要目的”的人類輔助生殖技術採取“謹慎態度”。“隨著技術發展,特別是社會需求的轉變,‘謹慎態度’應該適度改變。”
安徽醫科大學特聘教授劉長秋對第一財經提出另一視角:“凍卵”“凍卵巢”或只是單純儲存女性生育力的一個步驟,並不意味著真正邁入輔助生殖階段,所以應該進一步釐清廣義和狹義輔助生殖技術,以及不同情境下的法律和倫理問題。
劉長秋同時提到,應考慮適當放開與年齡相關生育力儲存,但不應鼓勵女性行使這項權利。畢竟,“凍卵”等輔助生殖技術並非女性生育力儲存的最優選,而是一種退而求其次的無奈之舉,更非所謂的“生殖儲蓄銀行”。
阮祥燕也提示稱,儘管“凍卵巢”意味著當卵巢移回女性體內後,女性可以“重啟”生育力與卵巢內分泌功能,給予女性育齡期的有效延長,但“凍卵巢”並不意味著將晚育女性生育力裝入“保險箱”。這一方面與卵母細胞自身特性有關,另一方面晚育本身面臨的妊娠期高血壓、糖尿病等風險,難以避免。

全國31省將輔助生殖納入醫保,然後呢?

“從技術層面看,我國輔助生殖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例如凍卵技術在已婚不孕症治療和癌症患者生育力儲存中,已廣泛應用。”國務院參事、北京協和醫學院衛生健康管理政策學院教授劉遠立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稱。
國家醫保局官微日前刊發的文章指出,近年來,我國每年人類輔助生殖技術服務總週期數超過100萬,出生嬰兒數超過30萬。
伴隨國內輔助生殖技術的成熟度和公眾需求量增加,其價格的可負擔性也逐漸提高。
2023年7月1日起,北京市將促排卵檢查、胚胎移植術等16項涉及人群廣、診療必需、技術成熟、安全可靠的輔助生殖技術專案納入北京市基本醫療保險門診甲類報銷範圍,成為全國第一個將輔助生殖專案納入基本醫保的地區。
2024年9月21日,卵巢組織凍存移植的兩項收費——卵巢組織活性檢測和卵巢組織處理被正式納入北京市醫保。根據北京市醫保局公示資訊,前述兩項服務的價格標準分別為2000元/次和4800元/次,均按醫保甲類報銷。
北京之外,國家醫保局在2025新年獻詞中提到,全國31個省份及兵團將輔助生殖納入醫保,惠及超100萬人次,為近百萬個家庭的生育夢想助力。
今年新版醫保目錄首次納入了適應症為輔助生殖的藥品黃體酮注射液(II),用於輔助生殖技術(ART)中黃體酮的補充治療。
而在劉遠立看來,雖然目前全國31個省份及兵團將輔助生殖納入醫保,但實際落地過程中仍有細化空間。比如,對流動人口、未婚女性等群體的生殖健康服務還存在缺口,應進一步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將凍卵技術、複發性流產治療等納入政策支援範圍。
“與此同時,目前生育保險主要覆蓋城鎮職工,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等群體參保率低。可以探索將靈活就業人員納入生育保險。”劉遠立補充說。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阮祥燕發現,儘管輔助生殖技術更安全也更可及了,但很多女性、男性存在不知情地喪失生育力情況。
阮祥燕舉例說,在癌症放化療之前以及骨髓移植之前,醫生應告知女性患者治療可能對卵巢功能與生育力造成影響,併為患者提供生育力與卵巢功能保護的諮詢,避免患者因不知情而喪失卵巢保護的機會,甚至可能因為卵巢功能喪失,影響女性生命質量和預期壽命。
“這需要政府醫政部門出臺檔案規範,多學科、多部門聯合實施,如果有了規範要求,醫生不執行、造成嚴重後果者,可追究其醫療責任甚至法律責任。”阮祥燕說。
遺憾的是,儘管已連續呼籲兩年,阮祥燕在調研時發現,各地情況依然不盡如人意。其中,仍有不少患者在放化療前沒有被告知生育力與性腺功能保護。
此外,阮祥燕還提到,隨著年齡增長,女性的卵子質量會逐漸下降,男性的精子活力也會減弱,但在常規體檢中可能並不涵蓋相關檢查檢驗專案,比如女性的性激素六項、AMH檢驗等。這導致一些男性和女性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生育力已在悄然衰退和喪失。其中,男性的生育力保護意識可能更加不足。
因此,阮祥燕呼籲,各地二、三級醫院應該儘快建立生育力保護的專病門診或者諮詢門診,並配備相應的專家諮詢團隊。“任何科室醫生經過培訓都能具備相應的諮詢能力。這既不需要醫院投入太多經費,又能提升臨床醫生對生育力儲存的認知水平,還可以引導患者準確、及時就醫,是一件一舉多得的事情。”
微信編輯生產隊的驢(拉磨版)
推薦閱讀

個稅起徵點可適度提高,但不宜過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