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鬼?去醫院驗孕,偶遇我媽產檢?彆著急罵,這國片有點東西! 2025-04-22 11:53 烏鴉電影 有這麼部國產劇,還沒播就被貼上“催婚催育宣傳片”的標籤。 只因裡面懷孕的不是28歲的女主,而是女主的48歲媽。 這還不夠,還上演著兩位中年男人雄競,競的是這位孕媽的心。 太超前了吧?這又是什麼新型老年特供? 但看完後,才發現是自己膚淺了。 原來,國產劇已經發展到這一步了: 《180天重啟計劃》 杭州,某醫院的婦產科。 28歲的顧雲蘇,分手炮一時爽,酒醒悔青腸。 因為疑似懷孕,只好和分手冷靜期的男友到這裡做進一步確診。 但無論如何,兩人都不可能複合了。 只因這位男友兼上司要跳槽到上海,卻等到工作交接那天才告訴她… 是有替她安排那邊的工作,卻絲毫沒有與她商量… 地下戀情三年,換來的就是這被通知、被安排的人生?! 蘇蘇這暴脾氣,可忍不了半點。 直接在歡送會上,公開戀情、宣佈分手、工作也不要了,一氣呵成,毫不留戀… 這股淡淡的瘋感,按她爸的話來說:有樣學樣,完全繼承了你媽的風範。 是的,她的媽媽吳儷梅(由長髮版的周雨彤飾演)也是個奇女子。 在大學時未婚先育,不顧家裡人反對,決定輟學結婚生子… 眼看著日子越過越舒坦,丈夫帥氣能賺錢也很愛她,女兒可愛又乖巧… 但28歲這一年,她鐵了心要離婚,甚至想過放棄孩子撫養權,淨身出戶… 離婚後的日子過得很苦,一天打幾份工,住破房子,還要獨自撫養女兒… 但她卻一臉幸福地說: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才剛要開始。 誰能想到,20年後,她們的命運再次交織互文… 就在醫院裡,蘇蘇得到了兩個訊息。 好訊息是:她沒懷上;壞訊息是:她撞見了48歲媽媽正在孕檢。 原本想要回家啃老度過人生低谷期的她,半推半就地成了媽媽的陪產護工… 而這讓兩母女之間的關係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 輕喜劇《180天重啟計劃》改編自豆瓣閱讀連載小說《180天陪產計劃》,由周雨彤、吳越和劉暢主演,目前已完結,可以放心入坑… 導演李漠,有過三部豆瓣8+分的口碑佳劇《我在他鄉挺好的》、《三悅有了新工作》以及《裝腔啟示錄》。 他的作品總帶有煙火味,善於將城市的文化、飲食和生活習慣融入劇情… 熙熙攘攘的大馬弄菜場、偏遠安靜的西溪溼地、燈紅酒綠的湖濱銀泰以及如畫般的西湖美景,應有盡有… 一如既往地充當著年輕人的嘴替,臺詞犀利又風趣。 比如,蘇蘇形容她媽媽懷孕的事情是“老房子著火”。 吳儷梅則反嘴回懟:那你這是廢品回收呢?還是變廢為寶? 句句扎心,看得螢幕外的我,都想借她們倆的嘴和別人吵架。 比如,蘇蘇和她外婆從吳儷梅的上司郝主任那兒才得知,她主動辭職是因為公司不願與這個孕媽合同續約… 於是,她們倆打配合,藉著勸酒來陰陽怪氣… 嘴上說著與他精神共鳴,實則罵他這類男人:結婚生子後,明明兩個人的事情,全推給女人來做…最後還要說她不適合職場。 另外還補刀:我不生孩子,生個郝主任幹什麼,生出來只會為難我… 讓人一時分不清是友軍還是敵軍。 當老闆PUA你時,哪個打工人不想像吳儷梅那樣怒摔工牌,大喊大叫:我不幹了,受不了受不了了! 這無差別創亖所有人的精神狀態,實在是太美麗了。 作為導演“情感三部曲”最後一篇的親情篇,它將鏡頭對準了東亞母女之間複雜而微妙關係… 在劇中,導演特意要求周雨彤一人分飾兩角,希望用同一個面孔串聯成一個隱喻,即“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而這期間,還有吳儷梅的媽媽過來陪產。三代女人同臺,吵架多過於和好,很鬧很碎,但非常真實。 像是蘇蘇得知媽媽懷孕立刻抱有敵意:老來得子我是全力反對的。 這裡面既有作為子女的分離焦慮,害怕會有另一個孩子分走了媽媽的愛; 也有同為女性的同理心,擔心媽媽再次被母職困住自己。 雖然言語上,全是東亞家庭那種言不由衷、刺傷彼此的表達… 一如外婆的精闢總結:每個母親都有自己的女兒收拾。 但行動上卻全是對媽媽的擔心和牽掛:纏著醫生了解其中的風險、上儀器體驗分娩痛苦、在外人面前全力護短… 而這種擰巴的相處,彷彿是代代相傳。 年輕的吳儷梅未婚先孕, 最為反對,罵得最狠,是她。 她不理解,只覺得媽媽嫌棄自己丟人現眼,成了橫亙母女心頭的一根刺。 只有站在上帝視角的我們,才明白外婆是恨鐵不成鋼的惋惜。 當初吳儷梅考上大學後,她比任何人都感到高興,拿著錄取通知書到處和別人分享:讀完這個之後,我們還要繼續讀書! 而數十年過去了,當自己也成母親,吳儷梅在罵蘇蘇辭掉高薪職業的那一刻,是不是感到一絲熟悉? 外婆愛女兒的方式有種用力過猛的“為你好”,帶有笨拙感… 是陪女兒聽胎心心跳的落淚;是女兒上大學時,特意打的十斤重棉被;是女兒打噴嚏漏尿時,從脖子取下來擦拭的絲巾… 有篇文章的點評很到位:她們是世界上最理解和心疼彼此的人,也是一言不合就劍拔弩張的敵人,更是託舉彼此的最堅實的後盾。 雖然母女線有許多閃光點,但也暴露了創作團隊改編能不足的缺點。 在“女兒失業失戀回家陪媽媽生產”這樣的強設定下,女兒的“雙失”顯得非常倉促… 前腳她在領導和同事當眾自爆戀情,把工作給作沒了,可以理解為喝酒誤事。 但後腳就因為受不了被新部門領導針對再次開啟“整頓職場”模式,看著是挺爽的,但兩次發瘋辭職是否有種重複多餘呢? 另外,這兩人發生衝突時,當媽的張嘴就來:你給我捲鋪蓋走人! 雖然可以理解為氣過頭了。但重複幾次後,作為觀眾的我都有些PTSD了。 矛盾解決又過於依賴“煽情”,少了些對代際差異的深刻剖析。 從中穿插的愛情線“三男愛上一女”的雄竟,有種大可不必的感覺。 尤其是剛滿18歲的異父異母弟弟,僅因為蘇蘇為他出過頭而愛上,明顯是走擦邊骨科路線,為嗑糖而磕糖。 而詬病最多的則是,年輕吳儷梅的塑造。 在原小說中,關於她這個角色的前因後果,筆墨寥寥。 導演李漠和編劇團隊特意增加了許多關於她的故事,雖然出發點是想借著這個角色探討女性自主權,但卻缺乏了現實邏輯支撐。 在相對保守的90年代,離婚仍舊是性質嚴重的事情,女性所有承擔的風險頗大… 儘管劇中有展現兩人矛盾,但具體細節只落在丈夫忽視她的勞動成果、不傾聽她上學上班的需求,顯得離婚動機倉促單薄。 另外,關於吳儷梅的性格上鋪墊始終是缺失的,讓她的先鋒性缺乏了說服力。 而且作為一個成年人,她大可以在婚姻裡自主掌握主動權,自主學習和找工作,根本不需要經過丈夫同意。 一方面很有獨立意識,另一方面事事都要徵求丈夫同意,不顯得割裂嗎? 另外,作為三無人士(無學歷、無積蓄、無社會經驗),她離婚後,卻僅憑超絕樂觀心態和“漂亮打扮”便渡過難關,著實有種過於理想化。 再則,她明明在生活和工作上吃盡了“學歷低”的虧,但在女兒的教育上,卻告訴她:學習呢,不要太辛苦了! 是我們幻想中的酷媽媽,卻不應該是她會說出來的話。 於是,這個角色行為常常脫離了現實,成了本劇中最大的金句製造機。 這讓我想起了有幕中,片方要求蘇蘇瘋改劇本,只因日常瑣碎的劇沒有市場,沒有流量。 但她卻說:它所珍貴的正是這些瑣碎的日常,能是讓觀眾有所共情。 再到後來,她都開始胡言亂語:那就加穿書設定,多安排全世界的男人都愛女主,最好她有異能,會飛… 回過頭來看,這段彷彿是創作團隊夾槍帶棒罵了某些人。 而劇外,最會拍生活流的導演,都為了順應市場,妥協流量,忍不住拿起女性主義這個時尚單品,裝點一二。 是踩在了部分觀眾的心坎上,卻生硬到亂抄作業。 觀眾彷彿能透過劇情,看到導演編劇一臉疲憊的班味應付片方:行行行,你說要怎麼改就怎麼改吧。 這是一種創作者的無奈之舉。 在國產劇的整個創作環境,即便想要拍出真實的生活,卻又在害怕被掛上“苦難敘事”的罪名… 以至於自我設限,選擇了安全但浮誇的敘事,險些淪為了“現代精緻生活的屍體”。 從這個角度來看,“活人微si”何止發生在生活中,在國產劇更是普遍。 點選下方卡片關注我 點亮“ ”,真不愧是打工人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