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股市從2022年熊市中走出,強勁反彈。標普500在2023年增長28.7%,2024年增長28.6%;納斯達克100在2023年增長53.81%,2024年增長約為48%;比特幣從2022年低點16,537美元,暴漲過了10萬美元;黃金也突破了2700美元/盎司的大關。
在對通膨的擔憂中,美國經濟不但沒有衰退,反而迎來了各類資產的“瘋漲”。臨近年底,一畝三分地論壇有網友做總結、曬資產,他們給出了真實的數字,也分享了自己的投資成果和心得。
一畝三分地使用者分享
有樓主分享
2017年開始工作,兩個娃,2019年買了入門學區房,另一半轉碼,2022年另一半畢業上岸大廠,同年被裁員,之後再就業路上心灰意冷做一些兼職搞小額投資和發展個人興趣愛好。2024年總結資產,有一套小房子和貸款,還有現金100萬。未滿四十。
有很多使用者跟帖
12 YOE. Net $16M. [12年工作經驗,淨資產1600萬美元]$0.5M: 工作前3年,老實本分幹活,攢了$300K。美東農村買了兩個投資房,房租和貸款勉強平衡,目前溢價大概$300K。很浪費時間準備賣掉。$4M: 兼職電商創業。亞馬遜、eBay等平臺上各種買貨,賣了幾款爆品。獨立運營了電動腳踏車品牌,國內有朋友工廠直接低價供貨零件,美國組裝。五六年的總利潤接近$4M。$1.5M: 7年全職大廠碼農,工資+401k+股票$2M: Tesla (roi: 60%)+ 定投QQQ (roi: 70%)$8M: 5年全職創業,成功賣掉。每年revenue $2M左右勢頭不錯,但目前貿易戰烽煙又起,止盈。
YOE 13年 47M [13年工作經驗,淨資產4700萬美元]房產2套Palo Alto,2套Sunnyvale,貸款2.5M,淨值14M股票22M,一個是一次上市,一次公司被收購一共拿了15M,其他感覺沒有買什麼奇怪的股票一共7M,就是大盤,apple,msft,tesla,Google。其中有兩次套現買了房子,13年,15年,19年,20年。債券3m現金2m401k 其中rollover了兩次人品買對了tesla和apple,sp500,一共5.5m.HSA 0.5m總結下來,就是按部就班,沒有折騰。低慾望,生活簡單。
12 YOE,NW[淨資產]:4m+。0~3年:在大廠,各種原因,沒賺到錢.3~7年:還在大廠,買了房,NW大概在1.5m上下。7~9年: 夫妻都去小廠工作,並且上市,資產暴漲到7m左右。9~10年: 股災,資產暴跌,剩下3m。10~12年: 中廠做牛馬,慢慢又累積了一些財富。
工作6年(某年之後就不工作了捂臉)伴侶工作10年。NW 8m 其中房產貢獻4m,401k總計60w,剩下都是兩個人工作攢的股票。資產在19年的時候還不到1m,20年雙雙跳槽全面大爆發,後來加息又暴跌。不想工作就躺了幾年。主要感謝股市爆發,早年多買房(買房時間分別是16,18,20都在灣區,雙方父母在16年時一共支援20w,後續無支援)。如果這幾年我繼續工作,NW還能稍微漲點但我選擇快樂。
博士快畢業,每年博士工資40k(東部藤校工資高),加在學校打零工(每年+5k),5年省吃儉用,加夏天實習工資,定投s&p500。現在臨畢業,存款加股票一共$150k。
大廠單碼8年,兩小娃媽, 隊友政府工掙得少得多,但福利和pension還不錯。目前nw 1.6m左右,其中房產淨值0.5m。工作頭幾年因為各種家庭原因沒怎麼攢下錢,直到5年前才開始慢慢攢起來,打算再rat race幾年等liquid nw到2m左右後就coast FIRE。現在心態蠻躺平的,上班時也沒那麼卷和焦慮。
普通家庭dp:和隊友一起畢業 工作10年 都非碼 (本人工作3年後轉碼 隊友繼續做傳統行業) 家裡0支援 (可能這些年一共給家裡-20萬美刀補助)2娃 家庭NW: 3.7Mcash+stocks: 2M401k/IRA: 0.7Mhouse equity: 1M希望再卷幾年 家庭liquid asset攢到5M時 一人退出來多陪娃 提升生活幸福感~
大廠雙碼 9.5yoe NW 11M:自住房漲了1M,剩下的股票長期投資和w2賺的基本一半一半。早期主要買了些科技股個股,後來就是QQQ和SPY定投。最大的省錢機會是backdoor mega backdoor。從買一盒盒飯捨不得一頓吃完,要分兩頓吃。一路走來,還是很感慨。
地裡還有很多例子,數字和資訊非常詳細,手機看帖限於篇幅,就不列舉了。歡迎掃碼去一畝三分地看帖+分享你的情況!

除了分享數字,地裡原貼中還有投資經驗分享,如何從初入職場到FIRE
大廠碼農如果每年淨存100K,定投美股大盤,工作15年後淨資產可以達到 3.2M,如果是夫妻兩人,這個數字就是 6.4M。到40歲左右時,就可以考慮 FIRE。如果願意再努力工作到50歲,複利效應還能讓資產增長到驚人的 22M。不過,前期的積累非常關鍵,特別是實現“第一個百萬”最難。對於不能在24歲進入大廠的人,也不用焦慮,哪怕到了30歲才實現目標,只需把時間線後移即可。真正重要的不是攀比,而是根據自己的節奏規劃未來的生活。
多年來,“刷題轉碼進大廠”是個可複製的路線,很多人都走成功了。在美國做投資也是 
分享一些大家可以複製的經驗
:1.收入增加一倍,每年剩下的錢可以多很多倍。這一點很多人會忽略。假如家庭開銷每年10萬,如果年收入稅後12萬(稅前20萬),你每年能剩下2萬用來投資,而如果你收入到了稅後20萬(稅前35萬左右),你每年能剩下8萬用來投資,等於資產多了4倍。你的收入越靠近年開銷,就越要早點提高收入,當你的收入已經遠高於開銷,收入再增長所產生的效果會變弱。因此,你的目標是儘早提高收入到高於年開銷,才能有錢進行再投資。2.去大廠拿一個低級別(例如google L4),收入依然會比中小廠(或者包裹低的大廠)高很多。而且,對於大部分留學生來說,都不算特別難(最近兩年的市場除外)。比如說去google拿一個L4,年收入30w左右,一直混吃等死到退休,也能攢不少錢。3.get rich slowly,定投大盤(SPY or QQQ),相信複利的作用。我的NW裡面大部分都是定投大盤之後賺的,買了就長hold,幾乎從來不trade (除了買房子需要大筆錢)。
過去幾年裡,美國各行業各大廠裁員不斷。今後還有2010-2019年那樣的“黃金十年”嗎?有使用者分析機遇的輪迴與長期主義
我2007年來美國讀碩士,沒多久就碰上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2009年畢業時,市場環境非常差,無奈之下選擇讀博繼續在學校“苟”著。等到博士畢業,市場才終於開始好轉。我進入了非科技行業,薪資很低,但仍然拼命攢錢,並開始堅持長期投資。七年前,我才搬到灣區,當時因為從外州過來,第一份 offer 被壓得很低(當時總包遠低於 200k)。後來透過努力升職、跳槽、IPO等方式,同時堅持定投,才在本科畢業十幾年後趕上了疫情期間的機會,以及股市過去幾年的表現,將家庭資產帶到了現在的水平。回頭看,當時我的起點並不算好,甚至可以說遠離所謂“好牌”。但正因為在年輕時拼命積累,等到機遇來臨時能夠抓住,才逐步實現資產的增長。而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充分證明:年輕時的努力不僅是在為當下生活打拼,更是為未來的機會鋪路。
這位使用者還總結道
時代的確在不斷變化,但幾乎可以百分百肯定的是,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機遇。或許近一兩年內曙光難現,但歷史一次次證明,下一個10年一定會有新的機會出現。至於具體是什麼,在哪個行業或國家發生,我們很難確定。現在看起來,AI 可能是一個方向,而且依然主要集中在美國。重要的是,當機遇來臨時,要爭取比大部分人早上車,哪怕只是中期上車(不需要成為第一個,但必須比大多數人提前),都能迅速幫助你積累第一桶金,或加速已有資產的增長。正如比爾·蓋茨曾說過:“Most people overestimate what they can do in one year and underestimate what they can do in ten years。” 很多人焦慮當下的一兩年如何賺錢,因為我們都想“掙快錢”,卻忽略了十年後可能賺到的錢。
對於“節儉努力攢下第一個M[百萬]、定投大盤Get Rich Slowly、省錢投資爭取早日退休”這些觀點,也有人表示:在30歲有1M比在40歲,50歲有10M更加的快樂
並不是淨資產越多就越快樂… 很多東西,包括錢,年輕時擁有的感覺和快樂是完全不一樣的。舉個例子,90後上學的時候,買個iphone可以高興幾個月。現在賺的錢多多了,可能全款買個房才有同等快樂吧。
還有人指出:年輕才是最大的資產。
我今年30出頭,第一次去歐洲,很多城市需要暴走,感覺體力不支,很遺憾20歲的時候沒有玩遍歐洲。以及過了30後腸胃越來越敏感,日料什麼的也消受不起。確實只有young and rich是值得羨慕的…解決了溫飽問題就該好好享受青春,我不想年輕時摳摳搜搜、一把年紀摟著一堆錢花不完…
話不多說,你今年的投資回報如何?有沒有什麼經驗可以分享?歡迎留言,小編隨時“服你們上牆”!也歡迎去一畝三分地原貼看更多資訊+分享!
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裡,資產繼續飛躍,投資順順利利!

今日推薦
內容來源一畝三分地網頁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請與一畝三分地聯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