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許麗思
編輯 | 漠影
智東西3月11日報道,昨天,廣東省人民政府釋出了《廣東省推動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簡稱《措施》)。
《措施》從支援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豐富人工智慧資料要素供給、完善開源創新生態、加強產業投融資、推進標準體系建設、打造監管機制等多方面入手,透過給予最高5000萬元的資金支援等形式,推動打造全球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產業創新高地。

《措施》將會針對技術攻關、企業培育、產業集聚、開源生態建設等多個方面,予以大額資金獎勵和資助:
1、支援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建立人工智慧與機器人領域製造業創新中心,對符合條件的國家級、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省財政按規定分別給予最高5000萬元、1000萬元的資金支援。
2、培育優質企業:構建以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為骨幹的人工智慧與機器人領域企業梯次培育體系。強化省市聯動,鼓勵地市給予獎勵,省財政進一步按照地市獎勵資金1∶1予以激勵,調動地市積極性,對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獎勵總額度最高300萬元,對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獎勵總額度最高200萬元。
3、推動產業集聚發展:依託重點產業叢集開展人工智慧賦能新型工業化試點,對研發工業領域大模型和應用解決案例給予支援,每年擇優支援不超過10個標杆案例,每個給予最高800萬元獎勵。
4、完善人工智慧與機器人開源創新生態:共建面向人工智慧與機器人領域的開源社群、開源生態中心和相關公共服務平臺,每年擇優支援不超過5個符合條件的開源社群和開源生態中心,按不超過其上一年度審定運營費用的30%,給予最高800萬元資助。
5、推進標準體系建設:對於企業、科研院所圍繞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產業主導制定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分別給予每項最高50萬元、30萬元、15萬元的資助;對承擔國際標準化組織技術委員會,全國、廣東省專業標準3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的,分別給予每項最高100萬元、30萬元、10萬元的資助。
另外,《措施》還強調了要打造教育醫療等多個應用場景、引育企業和高校等培養高水平領軍人才、加強社會資本和金融機構的投融資支援、建立包容審慎監管機制以及打造高階交流平臺。
《廣東省推動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原文如下: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發展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產業的戰略決策,按照省委“1310”具體部署,著力構築高技術、高成長、大體量的產業新支柱,打造全球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產業創新高地,制定本政策措施。
一、支援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援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各類創新主體開展聯合攻關,圍繞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產業鏈上下游組建產業創新聯盟,加快構建全過程創新鏈。組織實施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新一代人工智慧”“智慧機器人”等旗艦專案、重大專項,在人工智慧與機器人領域部署一批攻關任務。對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符合省級配套條件的人工智慧與機器人領域重點專案,省財政按規定給予配套獎勵,單個專案省級配套金額超1億元(含)的,按“一事一議”方式研究給予支援。建立人工智慧與機器人領域製造業創新中心,對符合條件的國家級、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省財政按規定分別給予最高5000萬元、1000萬元的資金支援。
二、培育優質企業。支援企業整合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產業鏈、創新鏈資源,推動集聚發展,整體提升產業鏈協同創新能力。構建以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為骨幹的人工智慧與機器人領域企業梯次培育體系。對該領域獲評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落實省級支援政策的基礎上,強化省市聯動,鼓勵地市給予獎勵,省財政進一步按照地市獎勵資金1∶1予以激勵,調動地市積極性,對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獎勵總額度最高300萬元,對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獎勵總額度最高200萬元。
三、打造應用場景。建立省級跨部門協調機制,壓實“管行業管人工智慧應用”責任,實施“人工智慧+”行動,在教育、醫療、交通、民政、金融、安全等領域廣泛拓展應用。組織開展“機器人+”行動,圍繞工業、農業、城市管理、醫療、養老服務、特種作業等領域,深入挖掘開放應用場景。鼓勵各地市挖掘開放各類應用場景,招引企業打造一批典型案例。
四、推動產業集聚發展。依託重點產業叢集開展人工智慧賦能新型工業化試點,對研發工業領域大模型和應用解決案例給予支援,每年擇優支援不超過10個標杆案例,每個給予最高800萬元獎勵,推動製造業企業智慧化轉型。發揮各類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創新聯盟、協會等行業組織作用,促進產業鏈快速整合。發揮高校、科研院所優勢,推動創新成果產業化。
五、支援重點專案建設。統籌省市資源對全省人工智慧與機器人重點專案開通“綠色通道”,依法依規加快專案用地、環評、節能、用林等審批,省市聯動保障固定資產投資額5000萬元以上的先進製造業專案。
六、豐富資料要素供給。構建高質量人工智慧資料集和語料庫,形成一批高質量資料產品和服務。支援發展資料交易市場,推動廣州、深圳資料交易所打造國家級資料交易場所。支援開展“資料要素×”行動,深化資料要素應用賦能。支援加快培育資料企業,依託優勢打造廣東資料要素集聚發展區。
七、完善人工智慧與機器人開源創新生態。支援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透過技術協作,聯合共建面向人工智慧與機器人領域的開源社群、開源生態中心和相關公共服務平臺,提供技術交流共享、生態推廣培育、算力排程、開放性行業大資料訓練庫、標準測試資料集、大模型評測開放服務、測試驗證等服務。每年擇優支援不超過5個符合條件的開源社群和開源生態中心,按不超過其上一年度審定運營費用的30%,給予最高800萬元資助。
八、引育高水平領軍人才。圍繞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需求和重點任務,支援企業引進培育一批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於解決複雜工程技術問題的創新領軍人才、青年拔尖人才。支援高校圍繞人工智慧與機器人領域開展高水平學科建設,進一步加強人才自主培育力度,加快打造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產業人才大軍。鼓勵相關地市出臺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產業人才專項政策。
九、加強產業投融資。在省產業發展投資基金叢集中設立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產業基金,聯合相關地市引導社會資本圍繞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產業鏈關鍵核心領域,著力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創新基金管理機制,強化以盡職合規責任豁免為核心的容錯機制。引導銀行等金融機構為人工智慧與機器人企業提供全生命週期的金融服務,豐富金融產品供給,加大對人工智慧與機器人貸款貼息和風險補償的政策支援力度。
十、推進標準體系建設。對於企業、科研院所圍繞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產業主導制定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分別給予每項最高50萬元、30萬元、15萬元的資助;對承擔國際標準化組織技術委員會,全國、廣東省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的,分別給予每項最高100萬元、30萬元、10萬元的資助。
十一、打造高階交流平臺。舉辦“眾創杯”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專業創新創業大賽,在粵港澳大灣區博士博士後創新創業大賽、“創客中國”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大賽暨“創客廣東”大賽、“越來越好”國際設計大賽中設立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有關專項賽。支援地市圍繞人工智慧與機器人高質量發展,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會議、交流活動、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
十二、建立包容審慎監管機制。探索創新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監管沙盒”等包容審慎監管模式,營造鼓勵創新、大膽試錯的制度環境。加大財政資金對人工智慧與機器人領域相關軟課題研究的支援力度。完善生成式人工智慧發展和管理機制,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生成式人工智慧安全發展聯合實驗室。支援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安全性相關的檢測認證平臺建設,提供安全風險、倫理道德等方面的評估認證服務。加快推動人工智慧與機器人領域立法工作,為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產業發展提供製度保障。
本政策措施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特色內容激勵計劃簽約賬號【智東西】原創內容,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GenAICon 2025北京站預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