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潮。
作者 | 郭世彩
報道 I 投資界PEdaily
具身智慧正掀起巨浪。
在蛇年春晚中,宇樹科技研發的人形機器人身穿東北特色的花棉襖,扭秧歌轉手絹,人機共舞的場面讓觀眾印象深刻。這次舞臺,再次將具身智慧推至聚光燈下。
黃仁勳曾表示, 人工智慧下一個浪潮將是 “具身智慧”(Embodied Intelligence),馬斯克堪稱具身智慧最激進的擁躉者,他聲稱人形機器人普及程度將是汽車的10倍。
顧名思義,具身智慧是指一種智慧系統或機器,能夠透過感知和互動與環境進行即時互動通常具備感知、認知、決策和行動的能力,而人形機器人則被具身智慧的最佳載體。根據花旗銀行最新發布的預測,到205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7萬億美元,全球人形機器人數量將達到6.48億臺。
具身智慧融資潮
VC/PE湧入這條科幻賽道。據投資界不完全統計,近一年具身智慧領域融資超50起。

具身智慧明星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其中以清華、上海交大為代表的高校系團隊十分亮眼,業內更是有“北清華,南交大”之稱。
就在1月,從康復機器人到通用機器人轉變的傅利葉宣佈已完成合計近8億元的E輪融資。國鑫投資、浦東創投、張江科投、張科垚坤基金、Prosperity7 Ventures、鈞山資本等機構共同參與。目前傅利葉GRx系列人形機器人已推出GR-1和GR-2兩款機型,覆蓋導覽諮詢、學術科研、醫療康復等應用場景。身後公司創始人、CEO兼董事長顧捷畢業於上海交大動力機械系,於2015年創立傅利葉,並在2019啟動通用人形機器人的專案。四年後,傅利葉成為國內第一家量產雙足通用人形機器人的公司。
此外,研發具身大腦系統的穹徹智慧於2024年12月獲數億元Pre-A+輪融資,由紅杉中國領投,老股東Prosperity7 Ventures、小苗朗程及璞躍中國加註。成立一年內完成第三輪融資,穹徹智慧身後是兩位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青年教授——王世全和盧策吾,盧策吾身上還有另外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標籤:師從李飛飛。眾所周知,李飛飛被譽為“AI教母”,長期主導著斯坦福大學的人工智慧學科研究,她帶出的學生軍團,正成為全球AI界的中流砥柱。
再早些,銀河通用宣佈完成5億元戰略輪融資,投資方包含恆旭資本、香港投資公司HKIC、上海人工智慧產業基金、北京機器人產業基金、深創投、建銀國際、智友科學家基金等,同時老股東IDG、經緯、藍馳、北京人工智慧產業基金等繼續大幅追加投資。至此,銀河通用僅成立一年多時間已完成超12億元融資。掌舵者是一位90後青年教授——王鶴,他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電子系,還是斯坦福大學博士,現擔任北京大學前沿計算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銀河通用為人熟知的是推出了第一代具身大模型機器人Galbot G1。
此外,聚焦雙足機器人研發的加速進化完成億元Pre-A系列輪融資,首席科學家趙國明為清華大學自動化系研究員、機器人控制實驗室和無人系統中心類腦機器人中心主任。還有聚焦打造高效能輕量化一體化關節的鈦虎機器人、具備AI+機器人生產力級全棧技術能力的千尋智慧、從事人形機器人本體、核心零部件及仿生智慧裝備研發的月泉仿生、聚焦多模態觸覺感知感測器的千覺機器人背後都擠滿了投資人。
更別提那些明星專案——通用足式機器人公司逐際動力完成A+輪融資,南山戰新投、高捷資本、納愛斯投資等位列投資陣容之中;研發四足機器人起家的宇樹科技完成C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北京機器人產業投資基金、美團龍珠、中關村科學城、琥珀資本、上海科創基金、紅杉中國、中信證券、祥峰投資中國基金等;稚暉君的智元機器人獲新一輪融資,投資方包含軟通動力、慕華科創、藍馳創投、中科創星。
城市產業競賽
融資火爆的背後,一場城市間的新興產業爭霸賽悄然打響。各地紛紛設立基金,出臺政策,全力搶佔產業高地。
北京發力。2024年初,目標規模為100億元的北京機器人產業發展投資基金落地北京經開區,將圍繞國家及北京市機器人產業相關領域戰略性佈局開展直接股權投資,重點投向機器人本體、產業鏈零部件、產業鏈創新應用等領域。
上海大招頻出。2024年12月,上海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首批遴選生態合作伙伴簽約,上海國投公司與浦東新區共同釋出上海具身智慧基金。此前,上海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正式設立,出資額合計890.03億元,主要投向積體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三大領域。
深圳也來了。2024年4月,深圳寶安區釋出產業投資引導基金的子基金管理機構招募公告。其中先進製造基金明確提出聚焦涵蓋智慧機器人(重點包含具身機器人)。早前,深圳“20+8”產業叢集升級2.0版本,就對機器人產業進行調整——智慧機器人產業叢集調整為機器人產業叢集,新增智慧機器人產業到未來產業中。
廣州也已佈局。2023年9月,廣州兩大母基金成立運作的首批部分合作落地簽約。其中,規模達1500億的廣州產業母基金主要投向中明確提到了智慧裝備與機器人領域。
更多省市正摩拳擦掌。2024年3月,安徽省人工智慧主題基金子基金管理機構招募公告發布,檔案明確子基金主要投資領域包含智慧機器人;河北省20億機器人產業基金徵集子基金管理機構及儲備專案…..一場具身智慧產業爭搶戰正酣然上演。
與此同時,產業政策密集出爐。
早在2023年11月,工業和資訊化部印發《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其中指出到2025年,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大腦、小腦、肢體”等一批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在此背景下,各地一系列產業政策接踵而至,全力打造產業叢集。
最新則是北京。2025年1月,《北京具身智慧科技創新與產業培育行動計劃(2025—2027年)(徵求意見稿)》公開徵集意見。其中提到,到2027年,原始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具身大小腦系統、整機控制晶片、全身運動控制能力等方面實現重大突破,推動具身智慧機器人智慧、高效、規模化應用。
稍早前的2024年12月,深圳市工業和資訊化局印發《深圳市打造人工智慧先鋒城市的若干措施》指出,支援具身智慧機器人等應用大模型技術的智慧硬體產品研發推廣。而上海《徐彙區關於加快推進具身智慧產業發展的扶持意見(試行)》,則是上海首個區級層面的具身智慧產業支援政策。
重慶、成都、杭州等排隊趕來。
然而,一個不得不承認的現實是——目前全球範圍內,具身人形機器人仍處於研發階段。要想讓一個機器人去模仿人類進行各種動作和行為,然後再透過精確的全身運動控制和泛化的manipulation,除了成熟的人形機器人本體之外,還需要有真正的通用泛化的機器人具身大模型來驅動,這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實現科幻電影那一幕,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