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2

本文字數:2768,閱讀時長大約4.5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 金葉子、喬心怡
“鴿”了網友兩年,B站百大UP主稚暉君又在B站更新了。
11日,由彭志輝(稚暉君)擔任CTO的公司——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釋出了人形機器人靈犀X2。跑跑跳跳不在話下,這個“新人”還展示了在葡萄上縫補、騎腳踏車和端茶倒水烤麵包等多種情景。
彭志輝在影片中介紹,X2的亮點在於搭載了多模態互動大模型“矽光動語”,能實現毫秒級的互動反應能力,使其能夠透過人類的面部表情和語音語調精準判斷情感狀態,並做出相應的回應。在硬體配置上,X2全身擁有28個自由度,未使用任何並聯結構,搭載了小腦控制器Xyber-Edge、域控制器Xyber-DCU以及智慧電源管理系統Xyber-BMS。
按照規劃,最終靈犀X2能夠實現作業領域的“機器人吉祥三保”——保安、保姆以及保潔等工作。

同一天,上海螞蟻靈波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浦東舉行揭牌儀式,打造以人形機器人為引領的具身智慧創新高地和具有行業影響力的創新產業生態。
作為全國首個把機器人密度納入統計的城市,上海重點產業規上工業企業機器人密度達每萬人426臺(2024年),居世界領先水平。目前,上海正推動萬臺工業機器人進智慧工廠,提出到2025年,製造業重點產業工業機器人密度達每萬人500臺。
隨著通用人工智慧(AGI)的發展,作為最好載體的人形機器人走入日常生活,還有多遠的距離?

人形機器人爆發“前夜”
作為機器人從專用到通用場景的升級,人形機器人產業在AGI浪潮下也進入爆發期。
從市場空間看,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千億美元級別的藍海市場。據GGII(高工產業研究院)預測,203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突破200億美元,中國市場規模將達到50億美元左右。高盛預測則更為樂觀,認為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540億美元。
不過,要做到“具身”又“智慧”,不僅需要傳統的機器人產業鏈,還要有人工智慧技術的支撐。

從傳統的機器人產業基礎來看,以上海的規上工業企業機器人密度為例,作為一個重要衡量指標,它代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自動化生產程度。上海除了擁有領先的機器人密度,在企業層面,國際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發那科、ABB、安川和庫卡)均在上海有所佈局。本土機器人領先企業新時達、節卡、新松等也在上海擴大產業佈局。
傅利葉智慧董事長兼執行長顧捷此前對第一財經表示,從人形機器人產業上下游看,下游是很多應用場景,上游就是核心零部件,機器人有導航、有認知,然後有感知、應用。而上海原有的產業基礎是很好的,因為它百分之三四十的機器人供應鏈跟汽車工業是重合的。
ABB機器人業務中國區總裁韓晨也告訴記者,目前全球50%的工業機器人在中國執行,全世界50%的市場在中國,大家對新技術的接受程度也是最高的。而ABB上海超級工廠作為ABB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工廠,也在做一些定製化服務,並在中國生產,“目前我們大概能夠達到全球95%的產品在中國生產,在中國銷售的產品90%都可以由上海超級工廠生產”。
對於智元這個成立2年多的新秀來說,也在加快量產的腳步。
去年10月,上海首座人形機器人量產工廠——智元機器一期工廠開始投產;今年年初,智元機器人迎來了第1000臺量產通用具身機器人下線,公司隨即宣佈計劃在張江建設年產能力1萬臺左右的人形機器人二期工廠。
當然,人形機器人要做到“智慧”,才是目前業內面對的更大難題。
就在3月10日,智元機器人釋出國內首個通用具身智慧基座模型——智元啟元大模型(GO-1),利用全新構架降低具身智慧研發門檻,讓機器人持續進化。智元方面介紹,GO-1的推出,不僅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是對未來具身智慧機器人生態的一次重新定義。該模型能夠幫助機器人實現利用人類影片學習,完成小樣本快速泛化。

而在春節前的1月21日,由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下稱“國地中心”)牽頭的全國首個異構人形機器人訓練場正式啟用。這一訓練場智元和傅利葉都參與其中,首期部署了超100臺異構人形機器人,以10+人形機器人典型應用場景的建設,牽引形成上海人形機器人超級中心。
國地中心首席科學家江磊對記者介紹,訓練場其實就是一個數據生產的工廠,未來能產生更多資料提供給具身智慧大模型的企業去使用,來幫助行業加速發展。“之所以是‘異構’的訓練場,源自我們分析發現人工智慧如果用同質化資料,會產生人工智慧的幻覺,所以在打造的時候聯合了十幾家人形機器人公司,把所有的動作捕捉下來。”
“隨著人工智慧大模型技術的不斷演進和迭代,一些垂類應用會越來越豐富,預計這兩年在垂類上將有比較大的爆發空間,特別是一些應用新正規化會興起。”上海市經濟和資訊化委員會主任張英表示,接下來,上海將加強頂層謀劃,研究制定智慧經濟行動方案,做強通用人工智慧、具身智慧、智慧駕駛、AI智慧體等智慧原生賽道。

應用落地有多遠
儘管業內判斷2025年是人形機器人的量產元年,但應用落地仍面臨挑戰。
“X2的體型較小,從整體展現出來的互動和陪伴能力來看,這是一款面向教育、家庭場景,出售給個人愛好者的產品。”一位北京的機器人企業高管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根據影片內容,他判斷X2的成本並不會太高,“X2需要能夠讓大家拿回家,進行進一步的AI訓練和改造,適配不同的使用者需求”。
在設計上,X2也確實採用了輕量化設計,可模組化拓展,擁有完備的二次開發介面,以及預訓練模型和“採—訓—推”一站式方案,智元表示,使用者可根據需求自由探索,為康養、服務、家庭陪伴等各類場景打造應用,實現“人形機器人人人玩”。
智元機器人合夥人、具身業務部總裁姚卯青認為,家庭服務具身智慧機器人從技術突破到普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場景適配、產能提升是關鍵。
在他看來,未來的機器人將不再是單一任務的工具,而是具備通用智慧的自主體。“但對精度、成功率、速度有更高要求的機器人,需要更多的資料,結合基座模型底座能力深入研發。”他透露,預計家庭機器人等將在5年左右完成研發並投入市場,價格在30萬元以上。
應用場景豐富的上海對於人形機器人的發展目標,是2025年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機器人產業創新高地。打造“1+N”人形機器人具身智慧訓練場即是實現目標的關鍵步驟之一。
這裡的“1”,即國地中心建設的市級通用訓練場,“N”即上海各人形機器人企業建設的行業特色訓練場,國地中心將聯通各企業訓練場及中國各地區省市訓練場分部,打造聚焦重點場景的高質量資料集。
江磊說,2025年,人形機器人量產可期,但應用落地仍面臨挑戰,需攻克安全、情感、互動等八項關鍵技術。
人形機器人發展至今,各家的技術路徑也在走向不同的方向。“和其他剛開始發展的行業不一樣,人形機器人企業一開始的技術路徑就不一樣,大家瞄準的重心也不同。”上述北京機器人企業高管告訴第一財經,面向工業場景的機器人會更強調操作能力和相關的大模型,而面向家庭場景的機器人則更注重互動感和情緒價值,在不同的場景中,未來行業會逐漸走向分化。
微信編輯 | 生產隊的驢(拉磨版)
推薦閱讀
中方最新決定:加徵關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