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圖片▲立即試聽

“我有兩個特別大膽的預測:中國將‘統治’人形機器人制造,它很可能是下一個十萬億級產業。”
文 / 吳曉波(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智元的人形機器人工廠在上海奉賢的四團鎮,從虹橋打車過去,花了我196塊錢。到了那裡,才知道原因:這裡距離特斯拉的上海超級工廠約十里地,招工和供應鏈配套都很便利。
智慧機器人與智慧電車的零部件高度重合,或者說,後者就是初代版的機器人。
應該很少有人來這裡參觀,我看到的是正在進行時的生產場景:工廠是一棟標準廠房,一樓是組裝和測試車間,有幾十名技工在安靜的工作,他們可能算是中國第一代人形機器人組裝工了。幾乎所有的工種都是手工作業,還沒有完整的流水生產線。幾臺關鍵零部件的測試裝置是自主研發而成的。二樓是一個小型的訓練場,上百個完成組裝的人形機器人在進行行走測試。智元的機器人身高一米六,我遐想了一下,如果晚上熄燈後,一個人站在森森然的機器人叢集中,很有一種未來的既視感。

智元生產車間
年輕的廠長告訴我,這家工廠原本是生產掃地機器人的,到去年的11月才改造生產人形機器人,目前,年組裝能力可達5000臺,是目前國內最大的人形機器人工廠。

人形機器人測試
從工廠出來,我又去了位於張江的智元資料採集中心,那裡更像一個現實世界的孿生場景。在4000平方米的空間裡,上百名資料採集人員在對機器人進行重複練習,智元採用的人力成本最高的“真機資料採集模式”,光是一個機器人從桌上把玩具抓起來放進籃子裡的動作,便須訓練數天,採集和稽核上萬條資訊。在這個數採中心,智元一年能完成億級資料採集。

“教”人形機器人扔垃圾
我親身測試了一個已經完成訓練的場景:我在桌子上隨意倒了幾處茶水,機器人可以在沒有遙操員的幫助下,自動把茶水抹去。

人形機器人自動擦拭汙漬
我是3月18日去智元調研的,就在一週前,這家企業釋出了第二代的靈犀機器人X2和首個“機器人通用基座大模型”——智元啟元大模型。3月24日,創立剛滿兩年的智元宣佈完成第九輪融資,估值飆升到150億元。

智元是我走訪的第三家具身智慧機器人企業。
具身智慧,Embodied Intelligence,是近兩年大熱的名詞,意指“具備身體的智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人形機器人,它的核心技術由大腦軟體和本體硬體構成。
去年9月,阿里巴巴主辦的雲棲大會,第一次組織了機器人專場,全國有14傢俱身智慧機器人公司參展。在那裡,我首次見到了一個生機勃勃的、年輕的中國“人形機器人軍團”。參展的很多企業如同智元一樣,都是2023年前後冒出來的,其背後的技術背景大多來自京滬和杭州的著名高校。

雲棲大會人形機器人專場
在籌備年終秀的時候,我突發奇想,想要領著一個人形機器人上臺。然而,我的同事聯絡了十多家公司,居然都被婉拒了,理由也很能理解:在那時,沒有一家企業敢於保證,在即時直播的時候,機器人不出問題。
最後,在12月30日的年終秀現場,陪我上臺的是一個四足機器人,它的生產廠家就是現在火到了天邊的“杭州六小龍”之一——雲深處。它也是我調研的第一傢俱身智慧機器人公司。

年終秀現場,雲深處的機器狗
雲深處的四足機器人已經被運用於很多真實的工作場景,在隧道監測、消防救援和貨物運輸等領域都已投入使用。在一次測試中,四足機器人馱著物資爬到了5200米海拔的珠峰大本營。與相同效能的美國波士頓動力四足機器人相比,雲深處的生產成本約為它的四分之一。
今年2月底,我去深圳市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院調研,它的研究主體是港中大深圳分校,這裡是中國最早的智慧機器人研究中心之一。它首創研發的攀爬機器人,目前已被應用於大橋和風力發電機的檢修。在去年9月,它還出版了中國第一部人形機器人的科普專著——《具身智慧機器人系統》。

深圳調研,血管裡的機器人
到我寫這篇專欄的時候,我已經先後走訪了六家機器人企業。本週我將赴北京,走訪銀河通用、千尋智慧和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然後再前往深圳和杭州做第二輪實地調研。我會把這次系列調研的心得陸續與大家交流。

“‘生而全球’浪潮與人工智慧革命,是這一代中國創業者最為重要的兩個百年機遇。”在去年最後一場的年終秀上,我如是說。
如果沒有2022年底OpenAI公司催動的生成式人工智慧熱浪,機器人的大腦技術不可能得到實質性突破,而今年DeepSeek的黑馬式出場,讓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獲得了一場彎道追趕的勝利。在AIGC技術的持續推動下,智慧機器人產業的賽道面貌已經日漸清晰。

我有兩個特別大膽的預測:
其一,中國將成為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的原發性研發和製造中心。
這一判斷取決於三個優勢:中國擁有數量最大的工程師和創業公司叢集,應用場景最廣的產業和消費市場,以及最齊備和價效比優勢的供應鏈。目前,中國在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中佔據了約63%的份額,這一比例在未來相對長的時期內很難被撼動。
其二,以兩足人形、複合人形和四足機器人為核心表現的機器人制造,有可能成為中國下一個十萬億級產業。
在過去的2024年,中國有兩個十萬億級的產業,分別是汽車和房地產,未來十年,養老產業將成為第三個,而智慧機器人有極大可能成為第四個。
從製造業的角度來看,如果說,電動車為中國製造業續命了十年,那麼,正在光速崛起的機器人將再續命二十年。所謂國運,大抵如是。

不過,在實地調研中,我也分明感受到這個行業的炙熱和泡沫化。儘管風險投資和股市已經把機器人概念翻炒了很多遍,而實際上,相關企業的收入非常之低,其中,名氣最大的杭州宇樹在去年的營收約為3億元,已是行業第一。
尤其令人好奇的是,有一些基礎性的難題仍然亟待破解:
——看上去非常性感的人形機器人迄今仍然沒有找到實際的應用場景。與電動汽車不同,人形機器人的應用性爆發,還有待持續的試錯;
——目前的數字採集方式,無論是真機模式、仿生模式或穿戴模式,都存在種種缺陷,具備指數級能力的採集模型仍有待探索和突破;
——得到行業集體認同的通用型具身大模型的標準還未形成,技術路徑仍未收斂到位,各種粗放的重複建設現象十分普遍。
——最後,還有一個正在機器人行業和投資圈被熱烈討論的話題是,誰將是本輪人形機器人大戰的終局勝出者?它是現在已經入局的創業企業,還是正在場外虎視眈眈的巨型科技公司?

與人形機器人打乒乓球
好吧,我似乎在目睹和敘述一個創世紀的傳奇,它剛剛響起序曲,前途有無數的“踏腳石”、陷阱和沼澤地,唯一沒有的是清晰的道路。
那天在智元,我與聯合創始人彭志輝對桌交流。1993年出生的他在華為工作時就被視為“天才少年”,在網上,他被暱稱為“稚暉君”,是B站的百萬粉絲UP主。作為一位明星創業者,志輝的身上散發出的青澀的理工男氣質,讓我想起很多年前的馬化騰、王興或張一鳴。
那一刻,我有點恍惚。

吳老師與彭志輝對桌交流

本篇作者 | 吳曉波| 責任編輯 | 何夢飛
主編 |何夢飛| 圖源|VCG
點選下圖▼立即瞭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