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3
本文字數:3311,閱讀時長大約5.5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 李澄晚
“你們有人形機器人嗎?我們公司的生產場景需要AI機器人助力提升生產效率。”
2月28日,位於深圳的優艾智合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優艾智合)相關業務負責人黎剛(化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春節過後客戶對AI機器人應用的諮詢電話激增,日諮詢量相比過去平時增加100%以上。”
今年宇樹人形機器人在春晚的亮相以及DeepSeek火爆,引發了市場對AI及人形機器人的關注,這樣的市場熱度也傳導至B端,很多企業和機構給公司打來電話。黎剛表示,“最近這類諮詢量特別多,同時公司也在產研側加緊迭代產品響應需求。”
第一財經記者前往深圳等地多方採訪發現,很多AI機器人公司近期諮詢量和訂單量增加。儘管市場對機器人的關注度較高,但研究人員認為,未來更多應用場景落地仍待時日。

▲優艾智合工程師正在除錯機器人產品 記者吳綿強攝

詢單激增,市場需求火爆
走進位於深圳龍崗區的優艾智合總部,這裡是一塊佔地超4000平方米的挑高寬闊場地,一臺臺機器人在來回穿梭,有“拿得穩”的搬運工,也有“看得準”的巡檢員。該場地裡,內側是研發工程師的辦公區,外側是各類機器人來回移動的測試場,彷彿進入人機共生的“未來場景”。
優艾智合是一家長期專注於移動操作機器人研發、生產和製造的科技企業。第一財經記者現場瞭解,優艾智合的機器人產品現已覆蓋於工業物流、智慧巡檢等場景,在半導體、能源、新能源等泛工業領域實現了規模化落地。
“公司成立以來訂單量持續增長,客戶復購訂單佔比75%,機器人累計執行時間超2500萬小時。”優艾智合相關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公司已經服務於全球超過300家客戶。
近期,優艾智合日本子公司正式落地東京,成為其全球化佈局的重要里程碑。據悉,優艾智合的產品也出口到日本、韓國、新加坡、德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同樣收到更多訂單諮詢量的還有深圳市幻爾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幻爾科技)。據瞭解,該公司聚焦“智慧機器人”、“人工智慧”、“智慧製造”三大專業群,為國內科研院校提供人工智慧教育機器人產品。目前已推出了3D視覺機械臂、全感知人形機器人、多模態ROS小車、全地形ROS機器狗等多款機器人開發平臺,覆蓋多個行業應用場景。
“公司產品在多個電商平臺有銷售店鋪,春節以來諮詢量激增了50%以上。”幻爾科技創始人兼CEO張晨陽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張晨陽是一名“90後”機器人領域創業者,早在2012年開始就深耕教育機器人領域。“我們一開始切入的是大學生市場,然後又從大學生市場逐步向中小學的產品下沉,因此打通了人工智慧教育‘全齡段’的學習路徑。”
“我們的客戶除了是科研院校之外,還有一些C端機器人愛好者,公司基礎配置的AI教育機器人產品價格僅在三四千元,所以最近訂單挺多,生產也在排期。”張晨陽表示。
今年2月,幻爾科技還發布了一款名為“TonyPi”的人形機器人產品,該產品透過AI大模型,實現了語義理解,使機器人的互動更加靈動精準。
“我們去年就開發出了AI大模型相關的教育機器人產品,準備在年底釋出,不過那時候公司業務較忙,所以就推遲到2月份了,沒想到春節期間DeepSeek熱度不斷,導致公司產品也受到更多人關注。” 張晨陽說。

各方支援,行業發展提速
深圳市機器人協會專職秘書長、深圳技術大學碩士企業導師譚維佳近期也感受到了市場對AI機器人的“熱度”。
“最近很多機構給我們打來電話,詢問是否有落地的機器人產品可以應用,有的人直接問‘能否定300臺’,甚至詢問‘能否定上千臺’?”譚維佳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說明社會以及對AI機器人的關注度很高。
“近期我們正在積極對接企業以及產業界對AI機器人的市場需求,同時配合政府做好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以及規劃。”譚維佳表示。
2009年,深圳機器人協會成立,這是國內最早成立的機器人行業協會。隨後,深圳機器人產業從高度自由化發展步入規模化、專業化發展道路。天風證券金融工程首席分析師吳先興表示,我國自2013年起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消費市場,機器人國產化也不斷提升。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人形機器人的發展,並將其列為重點支援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近年來,人形機器人市場發展迅猛,其下游市場持續拓寬,並滲透進入服務業、製造業等應用領域,市場潛力加速釋放。
深圳市機器人協會發布的《深圳市機器人產業發展白皮書(2023)》顯示,2023年深圳市機器人產業的產業鏈總產值為1797億元,相比2022年1644億元,同比增長8.7%,相較於2022年的3.9%,增速實現了較大幅度回升,大大高於深圳市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速的3.3%,接近於深圳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速(8.8%)。
據MarketsandMarkets預測,2023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為18億美元,至2028年規模有望達到138億美元。
近期,AI機器人的熱度,讓張晨陽也感慨確實“過熱”。儘管仍然有更多產業化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在他看來,AI已是不可阻擋的潮流和趨勢,“就像工業革命的發展一樣,無法阻止AI技術的迭代往前推進,也許未來3年或者5年,甚至10年以後,一定會有更多落地應用的產品出來。”
AGI時代下,機器人企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挑戰重重,突破亟待多方發力
儘管AI機器人熱度持續,但多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認為,未來更多場景化應用仍具有挑戰。
譚維佳認為,目前,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依然面臨多方面難題,其中之一是未來如何像人一樣感知環境和思考決策;另外,如何在應用環境中,像人一樣做具體的事情。
“這些不僅需要長期的技術積累,還需要大量的應用場景賦能。”譚維佳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張晨陽認為,AI機器人落地更多工業生產化應用,在技術方面還是有很多挑戰。
幻爾科技將在2025年開始推出人工智慧2.0系列產品,其特點是機器人關節控制引入了強化學習等新技術,並在產品中全面部署AI大模型,使機器人更加敏捷智慧。此外,公司AI大模型產品的釋出為人工智慧教育領域提供了幫助,為AI研究人員和從業人員提供更多研發思路和方法。
“工業環境複雜多變,AI機器人要有複雜環境的感知能力和適應能力,這需要整個AI機器人上下游從業人員一起努力,讓感測器的精度更高,讓電機等傳動單元的壽命更長,而且在極端環境下可以有不錯的穩定性,這都需要進一步突破。”他說。
“工業場景的標準化和專業化,導致很難透過一套軟體、一套硬體完成所有的任務分工執行。”優艾智合機器人CTO邊旭表示,因此,現階段機器人廠商的核心發展方向,應當指向智慧系統的進步,而不是側重於機電系統的通用。
張晨陽也表示,工業場景碎片化,不同行業的需求差異巨大,很多AI機器人需要針對應用場景進行具體定製, 規模化展開推廣很困難,非標場景缺乏解決方案,“需要重金投入人力研發才能逐步擊破,投入產出不好具體評估。”
據透露,目前的主營業務外,優艾智合正在積極佈局具身智慧技術前瞻。
2024年11月20日,優艾智合與西安交通大學共同成立具身智慧機器人研究院,將聯合國內科研院校及產業生態資源,共同探索泛化場景下的具身智慧技術前沿。
針對具身智慧技術在工業場景的應用,優艾智合提出了“一腦多型”的概念,即一套機器人智慧控制系統,以及多種特定的機器人形態,支撐不同場景的規模化落地應用。優艾智合將分兩邊走,一方面圍繞過去單品類技術衍生出的工業泛化具身智慧的可能性,即“一腦多型”;另一方面佈局通用泛化機器人的前瞻技術探索。透過場景快速驗證和技術迭代,抵達具身智慧機器人規模化工業應用的高峰。
現階段,國內在算力方面持續加大投入力度,甚至一度呈現領先優勢。
AI機器人的算力需要進一步提升,未來AI機器人在多機協同和自主決策方面都需要更智慧的大腦。
“高效能算力的AI控制器需要進一步降本,才能更多的普及到工業生產領域。”張晨陽說,目前高效能晶片依然依賴進口,AI機器人進軍工業領域需要巨大初期投入,很多具有創新型的中小型民營企業無法重金投入研發。
更為重要的是,AI機器人未來的應用發展,對人才的渴求也在顯現。
優艾智合稱,公司正在積極招募頂尖人才,一方面應用端快速迭代產品及解決方案,賦能企業生產效率變革,另一方面與科研院校密切合作,共同開展科研專案及人才培養計劃。
張晨陽表示,人工智慧領域人才依然短缺,需要進一步加大各個高校人工智慧教育和機器人技術教育,彌補人才短缺和人力成本高居不下的短板。
微信編輯 | 七三
推薦閱讀
“非常強勁”!中國霸榜,取代韓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