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王戰新
還記得十年前的全國兩會嗎?“中國製造2025”大潮開始洶湧,深刻重塑全球科技版圖。剛剛在北京閉幕的全國兩會,很可能將開啟中國製造翻天覆地的新十年。
智谷趨勢觀察到,這應該是史上“含科量”最高的一次全國兩會:
從政府工作報告來看,“智慧”關鍵詞的出現次數是一年比一年多,2023年4次,2024年7次,2025年10次。“科技”關鍵詞2023年22次,2024年28次,2025年30次。
就連證監會主席吳清也感慨:經濟主題記者會,快變成科技主題記者會了。這兩天,誰要是不說說DeepSeek,好像就不太時髦似的。
人工智慧與科技創新,成為今年兩會的“絕對主角”,分量不斷上升。中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率先吹響了衝鋒號。
“人工智慧將重塑所有行業。”很多代表、委員尤其是企業家,表達了共識。比起當年的“網際網路+”和“數實融合”,此次掀起全民科技大討論的“AI+”,來勢更加迅猛,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力更廣、更深刻。
這是一場影響深遠的國運之戰。“AI+”衝擊波,將會帶來哪些新的產業和財富機遇?

人工智慧+兩會
今年的全國兩會,簡直就是“人工智慧+兩會”。
往年兩會,只有科技界和企業界人士討論人工智慧技術和產業。今年畫風變了,來自醫院、學校、政法單位、文化單位的專業人士,也在大談“人工智慧+”。
比如,全國政協委員、著名演員馮遠征表示,自己曾嘗試利用DeepSeek將小說提煉成話劇劇本的提綱,結果“非常出色”。
“AI+醫療”“AI+教育”“AI+金融”“AI+法律”“AI+文化”等概念,都成為兩會期間全網的熱點:

21世紀經濟報道梳理了50位民營企業家代表委員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提交的建議、提案,發現“科技創新”“產業出海”和“人工智慧+”是出現最多的關鍵詞。

其中,傳統行業(主要是指工業、能源和農業)的企業家,也在拼命向AI靠攏,研究利用人工智慧技術來提升行業效率。比如,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就提出建議,結合人工智慧技術搭建預測模型,幫助養殖戶避開“豬週期”的價格困擾,實現旱澇保收。
代表委員們是來自社會各界的精英,最能聽到前線的炮聲。他們不約而同地大談AI技術,是因為AI越來越成熟,對他們事業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如果今天忽視“人工智慧+”浪潮,就可能被拋下時代的列車。

兩大萬億AI產業:具身智慧和智慧駕駛
“人工智慧+”浪潮,將帶來全新的財富機遇。
英偉達CEO黃仁勳曾表示,未來機器人的種類可能不少,但很可能只有汽車、無人機、人形機器人三種能夠大規模量產。
人形機器人的前景,也變得越來越明朗。
人形機器人的前景,也變得越來越明朗。高盛預測,到2035年,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540億美元(約合11152.83億人民幣)。
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對具身智慧業務的關注度也超過了汽車製造業。他認為,未來人類社會的機器人數量可能是人類的3到5倍,幾乎每個人都會擁有一個自己的智慧助手。根據他的規劃,2026年Optimus人形機器人的產量將增加十倍,目標是生產5萬到10萬個機器人,然後在2027年再將產量增加十倍。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殘酷。目前Optimus的商業化進展並不順利,預期產量在逐漸減少,量產及對外交付時間逐漸拉長。
反而是低調“憋大招”的中國機器人企業,找到了變現路徑。在這方面,中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的表現尤其突出。
中國“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2021年至2024上半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8.17億元、10.08億元、10.56億元、4.87億元,收入規模同比增長分別為10.40%、23.35%、4.70%、86.58%。
優必選自主研發的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已經“入職”東風柳汽、吉利汽車、一汽大眾、奧迪一汽、比亞迪、北汽新能源、富士康、順豐等頭部企業,幫助工程師完成一些高難度工作。
為什麼這些超大型企業,都不約而同地選擇優必選Walker S?
首先,優必選有先發優勢,成立於2012年,2014年就生產了的一款人形機器人,後來經過不斷試錯和迭代,成了行業的標杆。截至2024年6月底,優必選擁有2450餘項專利,其中逾450項為海外專利,發明專利佔比近60%,人形機器人有效專利數量全球第一。
其次,優必選善於“站在巨人肩膀上跳舞”。基於DeepSeek-R1深度推理技術,優必選創新提出了人形機器人群腦網路(BrainNet)軟體架構,並設計人形智慧網聯中樞Internet of Humanoids (IoH),為群體智慧的軟硬體實現提供了可借鑑的路徑。
再次,優必選建立了核心零部件國產化替代體系,確保技術安全。目前,針對人形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伺服驅動器,優必選已經實現了90%以上的進口替代,軟體演算法、高速通訊、保護機制等已經完全實現了自主智慧財產權。

今年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裡就有這樣一句話: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生物製造、量子科技、具身智慧、6G等未來產業。
可見,發展人形機器人已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
全國人大代表、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認為,可以借鑑新能源汽車產業早期的市場培育和推廣經驗,透過政策的引導和支援,加速人形機器人市場的培育和需求潛力的釋放。機器人可分為五個智慧等級:L1級(完全由人控制)、L2級(基礎輔助智慧)、L3級(具身智慧和訓練監督)、L4級(自成長智慧)和L5級(完全自主智慧)。
何小鵬預計,到2026年,具備L3初階能力的人形機器人將進入適度規模的商業化量產階段。未來,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人形機器人進入L4級,能夠執行廣泛的複雜適應性和協作性任務,並在最少的人工監督下執行。最終,機器人將達到L5級,即通用人工智慧或超級人工智慧階段,在法規和機器人法則下完全自主執行。
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來,何小鵬關於機器人的這套理論,是參照智慧駕駛等級體系的。
智慧駕駛,是AI領域另外一個熱門產業。全球總共有十多億臺汽車,如果給其中一半安裝智慧駕駛系統,那至少也能帶來上萬億元收入。
與人形機器人相比,智慧駕駛技術更成熟,行業競爭也更激烈。要研究中國智慧駕駛發展史,小鵬汽車是一個繞不過去的案例。
2018年,小鵬G3的自動泊車功能是量產車當中的最先進水平,評級為APL5級(“佐思汽研”資料)。 2021年9月,小鵬P5以“全球首款搭載雷射雷達的量產智慧汽車”和“全球首款具備城市NGP功能的智慧汽車”的身份上市。 2023年12月28日,完成全國52城無圖城市NGP的佈局與應用,開城數量全國第一。 2024年5月20日,小鵬汽車宣佈面向使用者全量推送AI天璣系統,成為全球第二家端到端大模型量產上車的車企。 2025年2月10日,何小鵬宣佈:到2025年底,小鵬計劃推出真正的L3級別自動駕駛軟體。
3月8日,何小鵬亮相2025年全國兩會代表通道,並發表感言:一個全新的AI時代正在到來。我們有兩個變革:
Al會推動自動駕駛甚至無人駕駛的到來;汽車產業正在和機器人開始進行融合。

可以說,在具身智慧和智慧駕駛領域,中國企業已經佔據了較好的生態位,可以跟美國矽谷掰一掰手腕。

AI產業的“廣東戰隊”
“人工智慧+”不僅影響著千行百業的商業博弈,還深度影響了全國各地的產業競爭。經濟大省都在拼命行動,搶佔新興產業制高點。
其中,“廣東戰隊”的動向最為引人關注。
何小鵬在接受兩會記者採訪時表示:“廣東的機器人產業是全國最好的機器人產業。不止是機器人‘七劍客’,未來兩三年可能會湧現出‘七十劍客’。”
何小鵬所說的“廣東七劍客”,是指美的庫卡、優必選、匯川技術、越疆機器人、拓斯達、華數機器人、巨輪智慧等七家機器人龍頭企業。
智慧機器人,只是廣東智慧產業體系的一環。在自動駕駛、無人飛行器、AI手機、AI家電、AI裝置等領域,廣東的競爭力也極強。
——自動駕駛方面,廣東註冊了1349家相關企業(天眼查2024年8月資料),佔全國比重為23.9%。“中國智駕先鋒”小鵬近期就宣佈,計劃2025年底推出真正的L3級別自動駕駛軟體。
——無人飛行器方面,廣東消費級無人機佔全球70%以上市場份額,工業級無人機佔全球50%市場份額。何小鵬在兩會記者會上表示,計劃在2026年量產、交付分體式飛行汽車“陸地航母”。
——AI手機方面,廣東產出了全國40%的智慧手機,五大手機品牌有四個(華為、榮耀、OPPO、VIVO)來自廣東。在回答“AI手機哪家強”時,DeepSeek優先推的是華為Mate70系列。
——AI家電方面,廣東是全球最大的家電製造中心,誕生了美的、格力、TCL等著名品牌。據全國人大代表、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介紹,2024年TCL透過推進落實AI應用,創造經濟效益已達5.4億。
在全國兩會現場,李東生就展示了一款既能即時錄製超大螢幕、還能即時疊加翻譯字幕的AI眼鏡,一下圈粉無數。

“人工智慧+”,正在以前所未有速度,改變著人們身邊產品的面貌。
廣東企業押注AI產品的舉動,與“廣東新春第一會”形成呼應。2月5日,廣東省委書記召開了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提出:廣東兼具機電技術和數智技術兩大優勢,要在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兩大領域下大決心、集中發力,構築高技術、高成長、大體量的產業新支柱。
經濟第一大省的政企互動,再次說明“人工智慧+”是2025年不可忽視的最大趨勢。

“人工智慧+”事關國運
兩會上的重大議題,反映了中國社會的新風向。全社會對“人工智慧+”戰略的關注度,只會越來越高。
在我看來,“人工智慧+”戰略,可以看作是“網際網路+”的2.0版。
十年前的兩會上,國家提出了“網際網路+”計劃,核心要義是透過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大資料等技術,搭建數字化基礎設施,推動傳統產業的線上化、平臺化。如今,“網際網路+”計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國的商業效率得到了極大提高,老百姓生活質量大有提升,各行各業和社會各界也積累了寶貴的大資料資源。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今天順勢推出“人工智慧+”戰略,實現資訊科技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並提升中國的綜合競爭力。
從歷史的視角來看,“人工智慧+”的力量,很可能堪比18世紀的蒸汽機、19世紀的電器、20世紀的計算機,或許會重塑全球格局。
當全世界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用上了中國人做的AI大模型、AI應用軟體、AI機器人、AI汽車和AI終端,這種無遠弗屆的“中國力量”,將深入影響人類文明發展的方向。


付款後停頓3秒,新增您的專屬通訊官
參考資料
1、《202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2025年3月5日
2、《全國政協委員宋海良:推動“人工智慧+”與“能源+”融合發展》,中國能建,2025年3月6日
3、《今年兩會,企業家們熱議的關鍵詞》,正和島,2025年3月6日
4、《AI在醫療健康領域怎麼用?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們熱議!》,健康界,2025年3月9日
5、《雷軍再發聲:感謝!》,北京日報,2025年3月6日
6、《不止於“七劍客”!廣東底氣從何而來?》,廣東釋出,2025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