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一箇舊帖,大意是:
大家發現了沒?現在上班有個詭異現象!你很忠誠,能在一個公司工作 12 年以上。無論你態度多好,也無論你多賣力,一旦公司盈利不如預期,或者賺的少一點,那麼你就是眼中釘,肉中刺,要麼降薪,要麼轉崗,更狠一點暴力裁員。新人工資遠超過你的待遇,因為他們拿捏得了你。你要還房貸,你需要穩定的收入,你他們就當你是頭老牛,只幹活,少吃草。
類似帖子在網上引發了許多老員工的強烈共鳴。
十三年老員工,部門核心成員,說裁就裁了
外企做技術 13 年,每年拿獎拿到手軟,裁員的時候也被“優先”了
很多網友認為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老員工安於現狀,思維固化,墨守成規,不願意創新。
在公司待了 12 年,你或許自認為是“行走的百科全書”,對公司的歷史和流程瞭如指掌,甚至沉浸在“公司沒我不行”的幻覺中。
然而,在管理層眼裡,你可能只是一個守著老黃曆、不願創新的“老頑固”。

老員工常被貼上"怕改變"的標籤,可能只是因為某次開會說了句"以前都這麼幹的”,但沒人會當面提醒你,直到裁員時才驚覺自己早被釘在了淘汰名單上。
在職場,經驗值 ≠ 戰鬥力。
你引以為傲的十多年"擰螺絲"手藝,在 AI 那裡不過是個隨時可替換的 Excel 函式。就像你珍藏的 DVD 播放機,再經典也幹不過智慧電視。企業要的不是博物館展品,而是能跑贏市場的利器。

最殘酷的是,當所有人都覺得你應該被最佳化時,只有你自己還矇在鼓裡。公司不會提前敲警鐘,反而會讓你繼續在功勞簿上躺平,直到突然給你致命一擊。
裁員,不是看誰貢獻大,而是看誰成本高
公司算賬時,老員工的高工資會直接換算成裁員指標:砍掉 1 個老員工能保住好幾個廉價的新人或實習生。在老闆眼裡,這就是一道簡單的算術題。
裁一個年薪百萬的技術大佬,夠養五個會調 ChatGPT 的應屆生,這筆賬小學生都會算。
你加班加點的付出,在冰冷的財務表格裡,可能只是一個"成本過高"的數字。老闆們不會因為念舊情就讓公司吃虧,這就是資本世界的冰冷法則。
撕掉標籤,從“老黃牛”進化成職場六邊形戰士
忠誠不是問題,盲目忠誠才是問題。
真正的職場智慧,是在忠於公司的同時,更要忠於自己的成長。
別再做任勞任怨的"單執行緒工具人",是時候把職業身份從"系統配件"升級成"獨立作業系統":
1. 別隻會一招鮮,多備幾把刷子
測試別光找bug,學學專案進度把控、看懂業務需求,開發別隻寫程式碼,順手搞點效率工具開發。QA崗位需要綜合測試、溝通和流程最佳化能力,現代職場更看重跨界技能組合。
2. 工作經驗別爛在硬盤裡
市場方案改造成行業參考模板,工程師筆記整理成《避坑指南》賣課,銷售話術打磨成交方法論。學會知識資產化,把日常積累變成可遷移的硬通貨。
3. 學會見人說人話
開會時用專業術語聊KPI,團建時變段子手活躍氣氛,跨部門溝通當翻譯(把技術語言變人話)。這種靈活切換能力,正是六邊形戰士特質。
新時代職場生存法則已經改寫:比加班時長更重要的是技能組合的「相容性」,比領導點贊更值錢的是個人 IP 的「含金量」,比公司工牌更硬核的是隨時能遷移的「跨平臺能力」。
終極答案:把自己活成一家公司
文章開頭的幾個案例或許讓人噓唏,但更應該讓我們覺醒。這不是對忠誠的否定,而是對更理性、更智慧的職場態度的呼籲。
最保命的不是工齡,而是可遷移的價值:
-
你的經驗不是鎖在保險櫃的傳家寶,而是能隨時變現的知識產品
-
你的能力不是定製化的辦公軟體,而是適配多平臺的萬能工具箱
別指望公司養你一輩子,自己練出真本事才是終極方案:走到哪兒都能憑手藝吃飯,這才是最牢靠的鐵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