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美媒曾稱中國正在全力研製一款射程達1000公里的高超音速空空導彈,當時多數人將其視作美媒為博眼球的行徑。
然而,近日據俄羅斯電視臺報道,3月1日中國在內蒙古地區試射一枚高超音速高空空導彈,影片顯示導彈高速飛行,經兩次高空點火速度加快,可能配備多脈衝發動機,俄媒認為其速度達9馬赫、射程可達1000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射程最遠的空空導彈是改裝自“標準-6”的AIM-174B空空導彈,射程僅為240公里,最大飛行速度3.5馬赫。俄羅斯的R-37M導彈,射程最多為400公里,
最大飛行速度3.5馬赫。中國這款導彈的射程遠、速度快,遠超美俄同類產品,可以稱為世界最強的高超音速空空導彈。
儘管中國官方尚未給出一錘定音的確認,但外媒的密集報道與軍事專家們熱火朝天的分析,已讓這一事件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如若屬實,這一重大軍事成果,將帶來震撼的戰略影響與軍事變革。
在動力系統方面,諸多推測認為它採用了固體火箭發動機與錢學森彈道技術的精妙結合。當導彈發射的那一刻,強大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將導彈託舉到大氣層邊緣。隨後,錢學森彈道獨特的“打水漂”滑翔飛行方式,開始展現其神奇之處。這種別具一格的飛行軌跡,賦予導彈風馳電掣般的高速特性,令敵人無從招架。
當然,也有觀點認為,它可能採用了更為先進的組合動力系統。先由固體火箭發動機提供始的巨大推力,完成加速的第一步,待達到特定的速度和高度後,超燃衝壓發動機瞬間啟動,以維持高超音速飛行,為導彈實現遠距離、高速度飛行持續保駕護航。

當導彈以9馬赫甚至更高的速度劃破長空時,導彈頭部所承受的高溫高達1200℃,這對材料和熱防護設計提出了近乎苛刻、堪稱變態的極高要求。這就需要採用耐高溫材料,並精心配備主動冷卻系統,並透過嚴苛的電弧加熱風洞的嚴格測試,保證能在如此極端的環境下,導彈效能絲毫不受影響。
透過整合空警 – 500/3000預警機、量子雷達及衛星網路,中國構建起了一套嚴密且高效的多層級探測制導體系。利用這些先進技術的融合,讓這款導彈在目標定位與制導方面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相比之下,美國在高超音速空空導彈領域的發展,就顯得有些相形見絀了。在技術研發和裝備更新的道路上,美國已然被中國遠遠地甩在了身後。這一現實,無疑給美國的軍事戰略佈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
若是第六代戰機殲 – 36搭載,二者強強聯合,便能將美軍在西太平洋的轟炸機、加油機、預警機、軍用運輸機等都將成為甕中之鱉,這極大地拓展了中國空軍的作戰半徑和戰略。
對於美國在亞太地區長期以來的軍事行動,這款導彈的威懾力更是不容小覷。美國長期憑藉其戰略轟炸機和航母戰鬥群在亞太地區耀武揚威,而此前中國戰機導彈在攔截上確實存在一定難度。但隨著中國高超音速空空導彈的問世,一旦服役,美軍的這些戰略轟炸機在超遠距離就可能面臨被打擊的風險。
即便是號稱具備超強隱身能力的B – 21隱身轟炸機,即便試圖憑藉隱身優勢靠近,也可能被提前鎖定並遭受攻擊,航母戰鬥群的防禦體系也將面臨嚴峻考驗。曾經不可一世的美軍在亞太地區長期以來的戰略優勢,如今岌岌可危,這對於維護地區和平穩定、捍衛中國國家主權和安全,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
目前,中國殲 – 20、霹靂 – 17和空警 – 500預警機已構建起“超遠端狙殺鏈”,實現了從探測、跟蹤到打擊的一體化作戰能力。而反觀美軍,F – 35連AIM – 260的整合都尚未完成,在體系作戰能力上明顯滯後,被中國遠遠拉開了差距。
此外,這款導彈未來還有可能實現小型化,拓展對戰鬥機目標的打擊能力,甚至整合對地、反艦功能,一彈多用,進一步提升武器的作戰效能和戰略價值。
儘管中國高超音速空空導彈目前還處於外媒報道和推測階段,但從已有的資訊和分析來看,其一旦成功服役,將讓中國在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擁有更強大的戰略支撐,也將促使其他國家重新審視和調整軍事戰略與裝備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