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香港《南華早報》報道,中國科研人員在一篇論文中表示,某型高超聲速空空導彈正在接受氣動熱試驗,以滿足解放軍對超遠端空空作戰提出的嚴苛要求。
港媒指出,相關試驗是在電弧熱風洞中進行的,此類設施可以模擬高速導彈經受的高熱流密度環境。
高超音速空空導彈的速度可以達到9馬赫左右,可以實現在1000公里外摧毀B21。
可以說,一旦服役量產,將會是解放軍的超級殺手鐧。誰掌握了制空權,誰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這句軍事名言在當今時代依然適用,而奪取制空權的關鍵武器之一,便是空空導彈。

傳統空空導彈是由戰鬥機、轟炸機等空中平臺發射,用於攻擊敵方空中目標的導彈武器。
自二戰末期問世以來,空空導彈經歷了多次更新換代,其射程、速度、精度和抗干擾能力不斷提升,成為現代空戰中不可或缺的利器。
在奪取制空權的戰鬥中,空空導彈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能夠有效打擊敵方戰鬥機、轟炸機、預警機等高價值空中目標,為己方空中力量掃清障礙,奪取戰場制空權。
不過,傳統遠端空空導彈都是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具備發射後不用管的能力。
但是導彈自身的導引頭就相當於一部雷達,發射之後,導彈一般先向大概方向飛行,戰鬥機則使用有源相控陣的機載雷達持續探測目標。
導彈在飛行中段透過資料鏈接收載機發過來的目標最新資料,在接近目標時才開啟彈上雷達,搜尋目標,發現目標之後鎖定攻擊對手。雷達導引頭的質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空空導彈的遠端攻擊能力。

不過目前的空空導彈大多數是幾秒乃至十幾秒的時間內達到很高速度,隨後速度會不斷衰竭。
要攻擊超遠距離目標,難度非常大。尤其是高機動目標,現代空戰歷史上,從沒有200公里外擊落過戰鬥機的先例,只有擊落過機動性較差的預警機和加油機的例子。
再加上,隨著科技的進步,傳統空空導彈也面臨著新的挑戰。近年來,臨近空間高超聲速飛行器和太空飛行器等新型目標不斷湧現。這些目標飛行高度更高、速度更快,傳統空空導彈難以對其進行有效攔截。
以美國B-21“突襲者”隱身戰略轟炸機為例,其超音速巡航能力和強大的隱身效能,使得傳統防空系統難以發現和攔截。而一旦B-21突破防線,其攜帶的遠端巡航導彈將對敵方縱深目標構成巨大威脅。
面對新型目標的挑戰,高超音速空空導彈應運而生。這種導彈速度可達9馬赫,是音速的9倍,能夠在極短時間內抵達目標空域,對敵方高價值目標進行精確打擊。
以攔截B-21為例,傳統防空導彈需要在較近距離才能進行有效攔截,而高超音速空空導彈則可以在1000公里外發起攻擊,極大地壓縮了B-21的突防空間。
即使B-21進行機動規避,高超音速空空導彈憑藉其超高的速度和機動性,依然能夠對其進行有效攔截。
可以說,在高超音速空空導彈的面前,任何高機動目標,都難逃極致速度的打擊。
美國智庫戰略與預算中心曾經模擬過,速度6馬赫數的高超音速空空導彈,需要耗時10分鐘才能打擊1100千米外的目標,這對於瞬息萬變的空戰時間顯得過長。
所以高超音速空空導彈的速度,絕不是突破5馬赫以上那麼簡單,馬赫數數值要越高越快,如此才能壓縮導彈飛行時間與敵方反應時間,在技戰術角度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美國之所以在高超音速領域,一直失敗,最大的原因就是沒有高超音速風洞,除此之外,當導彈以9馬赫的速度飛行時,其表面與空氣劇烈摩擦,會產生高達2000℃以上的高溫。這種極端高溫環境對導彈材料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而美國的材料技術難以研發出相關有效的材料,一直以來,美軍高超音速導彈的耐高溫材料都無法攻克透波的這項技術難度,但是美軍所面臨的困境,恰恰是中國的優勢!
在我國的六代機內建彈艙空間足夠寬裕,可以內建攜帶多枚高超音速空空導彈,在高效能無人機的配合下,可對數百公里外的敵方戰機、轟炸機、加油機、預警機等目標實施超遠端攔截,憑藉著強大的隱身效能,敵方戰機在毫不知情的情況就被擊落了。
可以說,高超音速空空導彈將會是中國六代機的最強搭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