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面對美國海軍的巨大壓力,解放軍想盡了各種辦法——從俄羅斯引進SS-N-22超音速反艦導彈就是手段之一。因為種種原因,這種原本在蘇聯海軍中扮演“二線反艦手段”的超音速導彈,被當時的軍事雜誌吹捧為解放軍手裡的“航母殺手”——當然現在我們已經很清楚了,反航母作戰需要龐大而複雜的體系支撐,絕非某種先進武器就能做到的,何況超音速反艦導彈也早有應對之法。
有意思的,如今海峽對面的臺軍卻陷入了這樣的“超音速導彈無敵論”中,正在全力發展“海陸空通用”的“雄風-3”(島內習慣簡稱為雄三)超音速導彈,試圖將其作為“解放軍航母剋星”。

臺灣《自由時報》22日就披露,臺灣空軍一架IDF戰鬥機的最新照片顯示,它的機翼下掛載兩枚大型導彈進行地面滑行測試。這兩枚導彈是臺灣“中山科學研究院”研製的空射型雄三導彈。
臺灣《聯合報》稱,雄三導彈是臺灣自行研製的超音速反艦導彈,因可大幅壓縮目標艦的反應時間而被島內媒體吹捧為“航母殺手”。外界估計雄三基本型的射程約150公里,增程型可達300公里。如由IDF戰機投射,將可延伸打擊範圍,大幅提升臺灣空軍的遠端制海作戰能力。
《自由時報》回顧稱,雄三導彈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研製,在1997年首度測試、2005年透過作戰測評,並於2007年10月的首次公開亮相,隨後啟動量產。最早出現的陸基發射版本射程約150公里左右,最大飛行時速可達2.5馬赫,比起雄二飛彈的0.85馬赫快得多,可以極大壓縮對手的反應、反制時間。臺軍曾用雄三飛彈測試射擊靶艦,結果不僅貫穿艦體的鋼板,還炸出4米高、3米寬的大洞,因此臺灣“國防部”還透過各種場合宣傳它是“航母殺手”,甚至在公開宣傳畫中描繪“雄三命中解放軍航母”的場景。

當然,公眾更為熟知的雄三真實戰績,是2016年臺灣海軍發生的誤射事件,當時在港口休整的臺軍巡邏艦因為艦上人員的錯誤操作,導致該導彈點火升空,並擊中一艘臺灣漁船,造成船長當即死亡的惡性事件。這也讓雄三被套上了“漁船殺手”的惡名。
時隔多年回頭看,客觀來說,在這次誤擊事件中,除了臺灣海軍管理和訓練鬆散問題外,雄三導彈本身表現屬於正常——該導彈在沒有指定特定目標的情況下,飛向預設海域自行展開搜尋,並鎖定附近1.5海里處的小型漁船,最後成功命中漁船的上層建築,表明該導彈的自主搜尋和目標鎖定能力符合預先設計,至於擊穿漁船卻沒有爆炸,則是因為漁船建築過薄,沒有觸發彈頭引信。
雄三的真正問題,在於臺軍過於迷行它的超音速作戰能力。《自由時報》稱,臺軍如今正在推進該導彈的“三軍通用化”,除了早先亮相的陸基型號外,還在發展艦載版、空射版和陸基增程型號。

其中“中山科學研究院”從2022年開始以“雄鷙專案”研製空射型雄三反艦導彈與小批次生產計劃合併進行,期程是以6年時間完成計劃,研製首要目標就是要把雄三導彈“微型化”“緊緻化”後,讓空射型雄三導彈長度在5.5米以內、直徑在36釐米以內、重量900公斤以下。先前傳出相關工程因故停滯許久,直到去年9月間才傳出空射雄三的研測計劃已恢復進行,並在海空域進行測試,預估今年可進入作戰測評階段。

而增程型雄三的體積更大,射程由現在的150公里大幅延伸至400公里,射程可涵蓋臺灣海峽,臺軍吹噓“可有效反制在臺灣東部外海活動的敵艦”,目前已陸續量產。可以說,雄三幾乎成為臺軍最重視、投下重注最多的反航母手段。
正如筆者前面所說,解放軍發展超音速導彈的經歷就已經證明了,單純的超音速反艦導彈其實真的算不上什麼“航母殺手”。就技術能力而言,雄三最引以為豪的速度和射程,與20年前解放軍引進的SS-N-22大體相當,而如今解放軍早已經淘汰了後者,引進的現代級驅逐艦也換裝了新一代速度更快、射程翻幾番的國產鷹擊-12超音速導彈。

改裝後的解放軍現代級驅逐艦已經換裝了鷹擊-12超音速導彈
但即便是鷹擊-12超音速導彈,解放軍也不會盲目將其視為“航母殺手”——甚至有了鷹擊-18、鷹擊-21後,解放軍也越來越少地將這些先進反艦導彈稱之為“航母殺手”了。因為在解放軍海軍擁有航母之後,我們已經認識到,真正有效的反航母作戰絕非簡單依靠某種先進武器就能夠做到,需要從太空衛星、空中無人機、水下潛艇/無人潛航器提供的情報支援,以及不同種類的反航母裝備協同作戰,才能做到。
至於說像胡塞武裝那樣在特定的半封閉海域環境下,向美國航母方向密集發射導彈“賭運氣”的做法,自然也不是解放軍的追求。
因此可以看到,臺灣軍方大力發展的雄三系列超音速導彈,其實不可能對解放軍海軍構成像樣的威脅——陸基發射車和海上艦艇的目標太大,戰時恐怕首先就會被擊中;IDF戰鬥機即便能夠起飛,掛載笨重的空射型雄三導彈後機動效能大降,且沒有隱形能力,在解放軍戰鬥機面前幾乎就是活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