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止不可抗力因素導致的失聯,歡迎大家加我的個人微信好友。

語音技術來自訊飛有聲
俄烏是真正的高水平對決。
海灣戰爭美軍摧枯拉朽式贏得勝利,主要是伊拉克太落後,缺乏現代化防空體系。
然而俄烏開戰以來無人機、隱身巡航導彈、電磁遮蔽、高超音速武器、星鏈等尖端技術輪番上場,這才是勢均力敵的科技對抗。
不僅如此,俄烏戰爭最大的啟示在於:
現代戰爭的走向是很難預測的。
因為軍事技術的變革可能會階段性改變戰場走向,使戰爭的優勢方和劣勢方出現逆轉。
開戰以來,反裝甲火力、精確制導武器、電磁遮蔽技術、航空滑翔炸彈已經多次扭轉了戰場形勢。
俄烏戰爭爆發前,由於海灣戰爭與科索沃戰爭的錯誤示範,軍事界高估了導彈的作用,甚至認為可以依靠“導彈洗地”來摧毀敵國軍隊。
然而實戰證明,導彈的價效比遠不如炸彈,不僅破壞力低,而且造價極其昂貴。
導彈結構圖:

導彈分為制導系統、戰鬥部和動力系統。
制導系統決定了導彈的命中率,價格非常高昂;
動力系統決定導彈的射程,填充燃料越多射程越遠;
戰鬥部則用於裝炸藥,裝藥量與導彈的破壞力成正比。
一般來說,遠端導彈所裝的炸藥僅佔總質量的25%。
對於大部分彈藥來說,要想提高殺傷力,只能儘可能多裝炸藥。
質量為50公斤的炮彈造成的彈坑:

一枚155毫米的炮彈,質量大約50公斤,殺傷力較弱,僅能在公路上炸一個彈坑。
炮彈對人體的殺傷不來自於爆炸本身,而是爆炸後飛濺的碎裂彈片。
這些彈片能穿透皮膚並傷及內臟,造成嚴重的內出血。
質量為250公斤的導彈造成的彈坑:

一枚“風暴陰影”巡航導彈,質量大約250公斤,具備隱身飛行能力。
然而由於裝藥量有限,該巡航導彈在攻擊橋樑的時候也僅能擊穿橋面,無法摧毀橋墩乃至整座大橋。
“風暴陰影”單枚造價大約300萬美元,能在北京買好幾套房。
質量為900公斤的航空炸彈的爆炸效果:

美國向以色列提供的“MK-84”炸彈,質量約900公斤,裝藥量佔總質量45%。
僅需一枚“MK-84”炸彈就能摧毀整幢大樓,對建築破壞效果超過8級地震。
在加沙戰爭中,死於該炸彈的平民超過一萬人。
質量為3噸的航空滑翔炸彈的爆炸效果:

俄羅斯使用的“FAB-3000”航空滑翔炸彈,質量大約3噸,具備遠端滑翔能力,在擊中目標時能造成蘑菇雲效果。
在去年的阿夫傑耶夫卡戰役中,俄軍投擲了300多枚航空滑翔炸彈,摧毀烏克蘭修建了8年的防禦工事。
從威力來說,炸彈>>導彈>炮彈;從成本來說,導彈>>炸彈>炮彈。
相比導彈,航空炸彈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
英美的戰略轟炸摧毀了德國戰爭潛力:

二戰時期德軍的閃電戰模式,坦克的作用被高估,飛機的作用被低估。
無論是閃擊波蘭還是入侵法國,德軍都是飛機開道。
利用航空炸彈在敵軍的防線撕開一個口子,坦克部隊再跟上穿插。
為什麼閃電戰在蘇德戰爭中失效?
除了蘇聯地域遼闊、交通不便等因素外,很重要的原因在於英美牽制了德國空軍主力。
二戰時期德國在西線戰場損失了三分之二的戰機,使其無力在東線維持制空權。
戰爭後期英美實施的戰略轟炸,更是摧毀了德國軍工產能。
被美軍摧毀的伊拉克後勤車隊:

相比越南戰爭,海灣戰爭為什麼速戰速決,有三大原因:
1、越南是民族統一戰爭,可謂眾志成城;伊拉克剛剛經歷兩伊戰爭消耗,薩達姆政權不得人心。
2、美軍依靠電子戰技術癱瘓伊拉克雷達,剝奪其地面防空能力。
3、越南是叢林,削弱了炸彈威力,伊拉克則是平原。
更關鍵的是,美軍大量使用精確制導炸彈,其命中率相比普通炸彈提升了幾十倍。
在海灣戰爭中,伊拉克軍隊80%的傷亡來自精確制導炸彈。
“愛國者”防空導彈:

相比俄烏戰爭,為什麼以色列在加沙戰爭能取得這麼大優勢?
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哈馬斯缺乏現代化防空能力。
俄羅斯和烏克蘭分別擁有“S-400”和“愛國者”防空導彈,能有效限制敵機近距離投擲炸彈。
哈馬斯連像樣的雷達都沒有,只能任由以軍發動空襲。
以色列空軍的無差別轟炸,是加沙平民傷亡的最大來源。
“一帶一路”北線最具戰略價值:

在俄烏戰爭前,全球呈現“東昇西降”的趨勢。
美國深陷疫情之中不可自拔,醞釀已久的亞歐大陸經貿圈則浮出水面,具體包括:
1、“北溪二號”管道竣工,即將為歐洲注入更多的廉價俄羅斯能源;
2、中俄探討用歐元結算能源貿易,打響“去美元化”第一槍;
3、中歐班列貨運量大幅增加,中國與歐盟實現陸路連通。
事實上,“一帶一路”分為南線和北線。
南線由中亞進入伊朗,再由土耳其連通歐洲;北線則途經俄羅斯進入歐洲。
南線要經過中東和高加索等區域,地勢險峻,戰火連綿,安全性大打折扣。
相比之下,2022年之前北線更被看重。
因為俄羅斯政治形勢穩定,與中國交好,而且途經區域大多是平原,能節省運輸成本。
眼看“中俄德法”四國機制即將問世,美國坐不住了,拜登政府引爆烏克蘭危機。
在戰爭之初,德法採取綏靖政策,試圖降低烏克蘭危機對歐俄關係的影響。
然而沒想到這場戰爭一打就是三年,不僅拖垮了歐洲經濟,也讓亞歐大陸橋陷入凍結。
為什麼俄烏會陷入泥潭戰呢?
這跟軍事技術變革有一定關係,這裡可以把俄烏戰爭劃分為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鋼鐵與寒冬(2022.2—2022.4)
與伊拉克不同,俄烏雙方均擁有現代化防空體系。
作為蘇聯的繼承者之一,烏克蘭保留了“S-300”和“山毛櫸”等防空導彈,能在幾十公里範圍內擊落敵軍飛機。
這使俄空天軍不敢冒險近距離投擲炸彈,只能遠端發射“匕首”高超音速導彈。
不僅威力弱,而且成本極高。
戰爭剛爆發的時候,俄傘兵部隊曾嘗試搶佔安東諾夫機場,然而由於缺乏空天軍支援,這支先頭部隊遭到圍殲。
被擊落的俄軍直升機:

在突襲機場失敗後,俄軍採用蘇聯時代的“裝甲穿插”戰術,集結坦克部隊向基輔發動猛攻。
作為應對,西方向烏克蘭提供大量“標槍”反坦克導彈和“毒刺”防空導彈。
這兩款導彈可由單兵攜帶,具備紅外追蹤功能,能有效命中幾公里外的目標。
這些便宜的導彈可以擊毀飛機、坦克等高價值目標,具有極高的價效比。
不僅如此,土耳其還向烏克蘭提供專門對付坦克的“TB-2”無人機,作為應對俄軍不得不在坦克頭頂加裝鐵柵欄。
“星鏈”幫助烏克蘭恢復了通訊能力:

戰爭之初,俄軍向基輔的訊號站發射大量精確制導武器,試圖切斷其網路,烏軍指揮系統一度陷入癱瘓。
在美國民眾的要求下,馬斯克向烏克蘭提供“星鏈”技術支援,幫助基輔恢復通訊訊號,並讓烏軍掌握C4I作戰能力。
在美國情報的支援下,疊加對反裝甲武器的運用,烏軍成功擋住俄羅斯“鋼鐵洪流”。
俄軍閃擊基輔的計劃宣告破產。
儘管俄軍在基輔一無所獲,但由於烏克蘭在赫爾松的官員棄城而逃,俄軍在南線取得重大進展,佔領赫爾松與扎波羅熱大量土地。
不僅如此,馬裡烏波爾的烏軍遭到包圍,在堅持數月後只能無奈投降。
戰爭爆發後,西方對俄羅斯實施空前的經濟制裁,試圖打垮俄羅斯經濟。
作為應對,俄羅斯針對能源貿易頒佈“盧布結算令”,穩住了盧布匯率。
第二階段:火炮的對決(2022.5—2022.11)
在兵敗基輔後,俄羅斯只能放棄傳統的“裝甲穿插”戰術,採用“大炮轟擊”的古老方法,實施第二階段軍事行動。
從拿破崙戰爭到一戰時期,歐洲人都喜歡用火炮摧毀敵軍防線。
這種戰術效果雖好,但消耗國力。
火炮一度成為俄烏戰場上最關鍵的武器:

相比一戰時期,俄羅斯大量使用無人機進行偵查,並指揮炮兵對敵軍陣地轟擊,大幅提高了命中率。
2022年夏季,俄軍集結了4000門大炮對烏軍陣地狂轟濫炸。
烏軍日傷亡一度破千,俄軍節節推進,佔領利西昌斯克—北頓涅斯克雙子城,完全控制了盧甘斯克地區。
德國“眼鏡蛇”反炮兵雷達:

作為應對,西方迅速向烏克蘭提供先進火炮。
比如德國生產的“PZH-2000自行榴彈炮”,射速高、威力大;
法國生產的“凱撒”車載榴彈炮,能在戰場上快速移動,機動性強。
不僅如此,德國還向烏克蘭提供反炮兵雷達。
該裝置可以根據炮彈軌跡計算對方火炮座標,然後引導我方火炮群打擊對方炮位。
隨著西方火炮抵達戰場,俄烏逐漸轉向炮兵對決的模式。
最開始的幾個月俄羅斯佔據明顯優勢,因為其日均炮彈發射量在7萬枚左右,烏軍僅有幾千枚。
面對強大的火力壓制,烏軍只能打一炮換一個陣地,可謂苦不堪言。
然而從2022年7月開始,俄烏戰局再次被扭轉,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俄軍炮彈庫存見底。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300萬噸炮彈,然而戰爭帶來的高頻消耗,使俄軍面臨彈藥緊缺的壓力。
“海馬斯”一度扭轉了戰局:

第二個原因是美國向烏克蘭提供“海馬斯”火箭炮。
無論是射程還是威力,“海馬斯”均比不過俄羅斯的“龍捲風”火箭炮。
但“海馬斯”的優勢在於命中率,其火箭彈採用GPS制導,精度可達1米。
而且“海馬斯”可以用直升機運輸,可快速抵達戰場,戰術非常靈活。
在美國的情報支援下,烏軍利用“海馬斯”定向打擊俄軍彈藥庫和後勤補給線,使俄軍火炮面臨彈藥不足的問題。
2022年9月,烏克蘭利用俄軍兵力不足的缺點,透過聲東擊西的戰術發動“秋季大反攻”,收復紅利曼等多個軍事重鎮。
駐守赫爾松市的俄軍甚至遭到圍困,只能混在平民序列中撤退。
第三階段:巴赫穆特絞肉機(2022.12—2023.4)
在丟掉烏東數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後,俄羅斯放棄了速戰速決的想法,轉向區域性動員,緊急徵召了50多萬新兵。
不僅如此,俄羅斯還製造“四州公投”,以繞開禁止義務兵出國作戰的法律約束。
克里米亞大橋遭遇襲擊:

2022年9月底,“北溪”管道被炸斷,德俄走向能源脫鉤。
次月,烏克蘭對克里米亞大橋發動自殺式襲擊。
作為應對,俄羅斯提升了核威懾等級,並對基輔發動大規模導彈襲擊,意圖破壞其發電系統。
烏軍與“瓦格納”部隊陷入絞肉戰:

為拖延烏軍攻勢,俄國防部允許“瓦格納”組織從監獄徵召囚犯入伍,為其補充了5萬士兵。
這些囚犯上戰場後喜歡嗑致幻藥,像喪屍一樣衝擊烏軍陣地。
在巴赫穆特,烏軍與“瓦格納”陷入苦戰,雙方均傷亡慘重。
但前者有很多是經歷8年內戰才培養出來的精銳老兵,後者更多充當炮灰。
戰局朝有利於俄羅斯的方向轉變。
被打成廢墟的巴赫穆特:

“巴赫穆特戰役”阻止了烏軍繼續進攻的勢頭,為俄軍爭取到寶貴的喘息期。
但在這一過程中“瓦格納”逐漸坐大,普里戈任成為僅次於普京的政治明星。
2023年5月,俄國防部對“瓦格納”進行削藩。
結果卻引起普里戈任叛亂,叛軍一度抵達莫斯科郊外。
然而最後關頭普里戈任卻相信普京的口頭承諾,甘願放棄兵權以保求富家翁的身份。
兩個月後,連同普里戈任在內的“瓦格納”高層遭遇空難事件,被一網打盡。
俄羅斯修建的“扎波羅熱防線”:

早在2022年中旬,烏克蘭就希望北約提供坦克,以支援其反攻。
然而西方畏懼與俄羅斯爆發核戰爭,拖了半年才向烏克蘭交付坦克。
在這半年裡俄羅斯在南部戰場修築三層防禦工事,使烏軍錯過了一鼓作氣收復赫爾松與扎波羅熱的最佳時機。
第四階段:糟糕的反攻(2023.5—2023.9)
由於美國遲遲不願交付F-16,烏克蘭只能在缺乏空軍掩護的情況下反攻。
烏軍最大的仰仗,就是精準打擊能力。
自海外戰爭以來,美軍嚴重依賴精確制導武器。
在近距離喜歡採用紅外製導,比如“響尾蛇”空空導彈,這個可以透過曳光彈進行干擾。
在遠距離的時候則喜歡採用GPS制導,“海馬斯”之所以打得那麼準,就是依靠衛星訊號來修正彈道軌跡。
俄羅斯用電子干擾手段遮蔽了戰場上的GPS訊號:

然而在經歷一年的探索後,俄羅斯科研人員找到了破解美製武器的辦法——
那就是依靠大功率電磁干擾裝置,遮蔽戰場上的GPS訊號。
這招可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因為俄羅斯自家的衛星訊號也會被遮蔽掉,相當於雙方都變成了瞎子。
不僅如此,為防止烏克蘭無人機偷襲,俄羅斯很多城市配備了GPS干擾裝置,對民用導航造成很大影響。
最近亞塞拜然的客機之所以墜毀,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GPS訊號被幹擾,飛機無法準確降落。
但在戰場上,俄羅斯的電磁遮蔽取得驚人效果。
由於衛星訊號被切斷,烏軍的精確制導武器只能從GPS制導改為慣性制導,命中率從70%左右下降至6%左右。
曾被寄予厚望的“小直徑滑翔炸彈”、“神劍”制導炮彈等明星武器淪為雞肋,最終遭到拋棄。
風光一時的“海馬斯”也淪為普通火箭炮,烏軍失去最大殺手鐧。
被俄軍摧毀的西方坦克和裝甲車:

儘管缺乏遠端火力優勢,但在政治壓力的驅使下,烏軍只能硬著頭皮朝俄軍防線發起衝鋒。
2023年上半年西方向烏克蘭提供大量先進坦克和裝甲車,比如德國“豹-2”主戰坦克、美國“斯特萊克”裝甲車等。
儘管西方坦克的效能超過俄製坦克,但由於烏軍缺乏制空權,面對俄軍地雷陣+武裝直升機的組合,烏軍裝甲部隊毫無招架之力。
俄羅斯“卡-52”武裝直升機可攜帶“渦流”反坦克導彈,其射程達到10公里,能遠距離狙殺烏軍坦克。
在戰場上經常出現“豹-2”炮塔被炸飛的場景。
由於缺乏排雷裝置,烏軍遲遲未能突破扎波羅熱防線,很多士兵被炸斷腿。
隨著作為壓箱底武器的西方坦克消耗殆盡,疊加秋雨季的到來,烏克蘭只能停止進攻腳步。
作為背鍋俠,烏軍總司令扎盧日內遭到解僱,戰場形勢重新轉向俄攻烏守。
第五階段:來自地獄的炸彈(2023.10—2024.7)
2023年下半年,俄烏軍力對比發生逆轉,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有三個。
炮彈結構圖:

第一個原因和物資供應有關。
作為戰爭關鍵資源的炮彈,西方遭遇生產瓶頸。
製造炮彈的技術含量不高,但需要硝化棉作為底火,否則就無法發射。
硝化棉以短絨棉作為原材料,這種棉花需要充足的光照作為生長條件,因此不適合在歐洲種植,但非常適合在新疆等地區種植。
硝化棉(硝化纖維素):

按照原計劃,歐盟本打算在2023年生產100萬枚炮彈,用於加強烏軍戰力。
然而生產了全世界90%硝化棉的亞洲國家,大幅收緊對歐美的硝化棉出口。
由於原材料短缺,2023年歐盟僅生產了50萬枚炮彈。
美國也未能完成年初制定的炮彈生產目標,只能硬著頭皮向烏克蘭提供集束炸彈作為對沖。
俄羅斯在開戰之初遭到西方嚴厲制裁,導致其軍工生產一度陷入停滯。
俄羅斯最稀缺的三項關鍵資源,分別是用於生產炮彈的硝化棉、用於生產坦克的機床、用於製造導彈的晶片,後兩者均遭到西方斷供。
2022年底,俄羅斯炮彈庫存見底,炮彈發射量跌落至高峰期的十分之一。
不僅如此,由於無法從德國進口現代機床,俄羅斯坦克和裝甲車產能無法很難滿足前線需求。
為了生產導彈,俄羅斯經常拆解進口家電以獲取裡面的晶片。
然而到了2023年,這些問題都得到解決。
俄羅斯從亞洲國家進口了一半的硝化棉、70%的機床、90%的晶片。
繼承自蘇聯的軍工體系得到恢復,其炮彈產量提升了三倍,導彈命中率也大幅提升。
不僅如此,俄羅斯還從朝鮮獲取了上百萬枚炮彈,基本解決了炮彈短缺的問題。
2024年,俄朝聯盟生產了450萬枚炮彈,歐美則生產了130萬枚炮彈,俄軍重新掌握火力優勢。
2023年下半年西方援助烏克蘭的武器規模大幅縮水:

俄烏形勢逆轉的第二個原因和中東有關。
巴以衝突爆發後,美國被迫優先向以色列供應武器彈藥,這擠佔了對烏軍援。
另一方面,由於兩黨在邊境和財政預算問題上扯皮。
2023年底美國暫停向烏克蘭提供援助,直至半年後才國會才透過新一輪援烏法案。
利用美援中斷的機會,俄羅斯趁機發動大規模攻勢。
俄羅斯航空滑翔炸彈:

軍事技術變革則是俄烏形勢逆轉的第三個原因。
重型航空滑翔炸彈,成為改變戰場規則的致命武器。
以俄羅斯的“FAB-3000”航空滑翔炸彈為例,這款炸彈質量大約3噸,造價僅幾萬美元。
成本是導彈的幾十分之一,可由“蘇-34”戰機攜帶,在1.6萬米高空投擲時射程大約45公里,遠超烏軍“毒刺”防空導彈射程。
由於末端採用慣性制導,“FAB-3000”的精度只有10米。
因此更擅長對付不可移動目標,能摧毀大部分防禦工事。
安裝了滑翔翼和整流罩的“FAB-3000”:

面對低成本、高殺傷的航空滑翔炸彈,烏克蘭修建了8年的頓巴斯要塞一個個被炸燬。
在攻佔阿夫傑耶夫卡的過程中,俄軍累計投擲了300枚“FAB”系列航空滑翔炸彈。
其中甚至包括九噸重的“FAB—9000”,這種炸彈可以夷平一座小村莊。
戰前阿夫傑耶夫卡大約部署了3萬烏軍,在遭到毀滅性打擊後,這座城市基本不存在活物。
2023年底—2024年中旬,俄軍憑藉航空滑翔炸彈取得節節勝利,原本需要幾個月才能攻克的村鎮縮短至幾周就能拿下。
由於烏克蘭為數不多的“愛國者”防空導彈被用於保衛基輔,前線陣地缺乏遠端防空能力。
面對航空滑翔炸彈的威脅,烏軍可謂束手無策,作為戰略要地的紅軍城面臨失守風險。
某種程度上,俄烏分為正面軍事戰場和敵後經濟戰場。
為壓垮烏克蘭抵抗意志,俄軍經常用導彈打擊烏方發電廠,導致基輔經常停電,當地居民苦不堪言。
另一方面,烏軍雖然沒有制空權,但其優勢在於靈活運用各種無人機。
在西方的支援下,烏克蘭無人機年產量超過300萬架,並針對性地開發出無人機游擊戰術。
巡飛彈(自殺式無人機):

無人機的成本非常低,以至於用防空導彈攔截無人機是很不划算的事情。
由於採用電視制導,無人機具備精確打擊能力。
近幾年來烏克蘭大力開發自殺式無人機(也被稱為“巡飛彈”),並對俄羅斯的煉油廠等高價值目標發動偷襲,導致俄羅斯石油產能一度下降10%。
俄烏糧食出口佔全球比重:

2022年7月,在土耳其斡旋下,俄烏分別簽署糧食出口協議。
俄方允許烏克蘭經由黑海出口糧食,這為基輔政權帶來了幾百億美元的外匯收入。
然而半年後俄羅斯反悔,並用黑海艦隊封鎖敖德薩,限制烏克蘭糧食出口。
烏克蘭自爆無人艇:

作為應對,烏克蘭一開始希望透過東歐陸路出口糧食,但此舉引起波蘭農民不滿。
烏波關係一度陷入緊張,遂只能作罷。
近兩年來,烏克蘭依靠無人艇和陸軍戰術導彈頻繁襲擊黑海艦隊,使其損失慘重,不得不解除對敖德薩的海岸封鎖。
自此之後,烏克蘭開闢經由羅馬尼亞的海上糧食出口線路,打破了俄羅斯的經濟封鎖。
第六階段:神秘的東方軍團(2024.8—今)
從2024年下半年開始,烏軍逐漸穩住陣地,遏制了俄軍的迅猛攻勢。
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方面美國國會審議透過600多億美元的援烏法案,並向烏克蘭提供陸軍戰術導彈(ATACMS)。
這款導彈射程達到300公里,並能攜帶集束炸彈,具備面殺傷能力,經常被用於襲擊機場。
這使俄軍不得不把戰機部署到更靠後方的位置。
美式戰機的操縱難度較高:

另一方面,去年下旬烏克蘭從西方接收了幾十架“F-16”戰機。
由於烏克蘭缺乏飛行員,且現有的“F-16”大部分是早期型號,烏空軍暫不具備與俄空天軍正面PK的能力。
儘管如此,“F-16”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戰局。
不僅是因為其可以幫忙攔截導彈和無人機,更是因為“F-16”能對俄軍的“蘇—34”戰術轟炸機形成威懾。
投擲炸彈的“蘇-34”戰術轟炸機:

軍用飛機分為戰鬥機和轟炸機。
前者是為了奪取制空權,更強調機動性;後者則被用於對付地面目標,更強調載彈量。
俄軍的航空滑翔炸彈質量以噸為單位,戰鬥機很難攜帶。
能裝載該炸彈的轟炸機主要有蘇—34、圖-22M和圖—160,後兩。
是戰略轟炸機,體型較大、轉彎半徑過長,受慣性影響投彈後容易飛到烏軍防空火力射程之內。
因此俄軍通常採用“蘇-34”戰術轟炸機投擲航空滑翔炸彈,憑藉高機動性扔完炸彈就跑。
但為了增加航空滑翔炸彈射程,“蘇-34”不得不拉昇到萬米高空投彈,因此很容易被地面雷達探測到。
烏克蘭在獲得“F-16”後,經常圍獵單獨執行投彈任務的“蘇-34”,後者的生存能力遭到嚴重威脅。
俄空天軍的活動範圍被迫後撤,航空滑翔炸彈的使用頻率也大幅下降。
這款武器如同當初的“海馬斯”一樣,失去往日光澤。
去年8月,在美國情報的支援下,烏克蘭利用俄羅斯後防空虛的機會,進攻庫爾斯克,佔領了部分土地。
烏克蘭試圖採取“圍魏救趙”的策略,迫使進攻紅軍村的俄軍轉移至北部戰線,併為自身增加和談籌碼。
為保住已有戰線,俄羅斯依據《朝俄軍事同盟協議》向朝鮮請求援軍。
去年10月,朝鮮派出首批1.2萬人的精銳部隊入俄參戰。
作為交換,俄羅斯向朝鮮提供60萬噸糧食和上百萬桶石油,並予以導彈技術支援。
朝鮮士兵戰術較為靈活:

在庫爾斯克戰場上,朝鮮軍人保留了“三三制”的戰鬥傳統,依靠各種迂迴穿插給烏軍造成重大傷亡。
俄軍的進攻效率大幅提升,粉碎了烏克蘭“圍魏救趙”的策略。
作為平衡,拜登在卸任前解除烏軍使用西方遠端武器的限制,並允許美國軍事承包商在烏克蘭維修武器。
俄羅斯本土的機場和彈藥庫經常遭到ATACMS打擊,俄軍火力優勢遭到削弱。
導彈的三元悖論:

俄烏戰爭最大的啟示,就是“導彈洗地論”和“空軍制勝論”走向破產。
曾被寄予厚望的導彈,不僅價格昂貴,還必須在破壞力、射程、精度之間做取捨。
遠端導彈灌注大量燃料,所裝炸藥量比例受限。
如果敵方遮蔽了戰場上的衛星訊號,命中率也會受到影響。
在大國對抗的時候,由於雙方都掌握現代化防空體系和反裝甲能力。
任意一方都很難像二戰那樣實施大規模坦克集結,亦或是空軍全火力覆蓋。
小型無人機反而會有奇效,因為無人機的成本比防空導彈還低。
如果AI技術能和無人機蜂群作戰模式結合,足以讓對手的防空系統過載。
戰爭之所以打了三年,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方面俄羅斯和西方都擁有先進科技,並能很快適應戰場形勢變化。
雙方可謂勢均力敵,缺乏像二戰時期的飛機、坦克,以及海灣戰爭時期的精確制導炸彈這樣能決定戰場勝負的武器。
持久戰也跟西方的算計有關係。
由於擔心與俄羅斯爆發核戰爭,西方對烏克蘭採取“擠牙膏式的援助”,經常拖延武器交付,試圖透過消耗戰拖垮俄羅斯經濟。
假如2022年西方向烏克蘭提供“F-16”戰機和“豹-2”坦克,並允許退役飛行員以志願者身份參戰,那烏軍完全有能力趕在俄羅斯完成區域性動員前打穿扎波羅熱防線。
德國“金牛座”導彈具備地形匹配製導能力:

2025年俄烏戰場走勢取決於美國和德國的態度,二者是烏克蘭最大外援國。
假如基民盟贏得選舉,德國可能會向烏克蘭提供“金牛座”隱身巡航導彈。
這款導彈採用地形匹配製導系統,能在複雜的電磁環境下精準命中目標。
擁有500公里的射程,可以變更飛行軌跡以降低攔截率。
更重要的是,這款導彈很擅長對付建築。
經過程式設計後的感知系統能自動計算穿透的建築層數,並在最佳位置引爆。
理論上來說,“金牛座”導彈具備摧毀刻赤大橋的能力。
儘管“金牛座”導彈效能優異,但由於產量太低,就算德國把庫存裡的所有導彈都拿出來支援烏克蘭,也很難改變戰場僵局。
事實上,俄烏戰爭是有史以來科技含量最高的戰爭之一。
在俄羅斯軍工產能得到恢復後,西方想靠幾款先進武器就能扭轉戰爭已然不現實。
然而俄羅斯也沒佔據優勢。
美國與俄羅斯有點類似七年戰爭時期的英法,雙方在歐陸戰場和海外戰場展開激烈對抗。
英國曾利用法國深陷歐陸戰場的機會,收割其在北美和印度的海外殖民地。
法國在歐陸的戰術勝利並不能掩蓋其在海外的戰略失敗。
2023年底以來,俄羅斯在烏東攻佔了4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相當於上海2/3的面積,看似形勢一片大好。
然而俄羅斯卻接連丟掉了在中亞、高加索和中東的戰略支點,其大部分海外利益被美國和土耳其接收。
俄羅斯損失的上千億美元的歐洲能源市場,正逐步被美國和卡達取代。
什葉之弧的垮臺,也讓美國和以色列成為最大贏家。
戰爭繼續拖下去對俄羅斯沒什麼好處。
另一方面,能改變戰爭走向的不是武器,而是能源。
俄羅斯財政對油價極為依賴。
川普上臺後,如果想在談判桌上獲得優勢,最佳辦法是施壓沙特大幅增產石油,透過打壓油價的方式把俄羅斯財政拖垮。
正如美國瓦解蘇聯,靠的不是軍事手段,而是經濟手段。
不戰而屈人之兵,方為上策。

閱讀全文,歡迎掃下方二維碼,訂閱貓哥的知識星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