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這兩天剛剛公佈了傳說中的新一代AIM-260遠端空對空導彈,正準備對外展示“美軍奪回空中長矛”,沒有想到的是,社交媒體上又傳出了“中國試射了1000公里射程的高超音速空對空導彈”。儘管俄羅斯媒體披露的這個訊息還沒有得到官方證實,但對於一心想要奪回空中優勢的美軍而言,實在是當頭一棒。
今日俄羅斯網站3月1日在社交媒體上釋出了一段導彈在高空中劃過天空的影片,並宣稱這是中國在內蒙古試射的一枚高超音速空對空導彈,射程超過1000公里,飛行速度可達9馬赫(時速1萬1115公里)。


筆者查閱了一下,關於這種傳聞中的先進高超音速空對空導彈,最早是香港《南華早報》在今年1月披露的。當時港媒稱,中國新型高超音速空對空導彈的存在首次被官方證實,一篇刊登在《裝備環境工程》的論文顯示,當前正在研究如何為這類武器進行極端耐熱測試。其中提到,高超音速導彈在高速飛行中面臨氣熱效應挑戰,當導彈在大氣層內以高超音速飛行時,氣流劇烈壓縮產生熱能,導致表面溫度急劇升高,對彈體材料強度和內部電子裝置造成極大壓力。港媒認為,這類導彈可能對美國軍機,包括正在測試中的B-21隱形轟炸機構成重大威脅。
當然需要強調的是,目前社交媒體上關於這種神秘導彈的說法有很多,俄媒的分析只是其中一種。到底這是啥型號,還是等官宣給我們驚喜吧……

有意思的,就在幾天前,美國媒體才披露了新一代AIM-260導彈的外形。美國“動力”網站24日稱,美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在近日釋出的武器研發專案介紹中,首次公開新一代AIM-260A超遠端空對空導彈的外形設計圖。外形尺寸與現役AIM-120系列空對空導彈基本相當,這也意味著該導彈可以納入隱形戰鬥機的內部彈艙中,從而避免外掛模式破壞隱形效果。從這次公佈的設計圖上看,它的外形還針對高速和降低阻力進行最佳化,彈體非常光滑,只有4片尾翼。相比之下,AIM-120不但有4片尺寸更大的尾翼,彈體中部還有4片彈翼。
在最重要的射程方面,儘管五角大樓沒有透露AIM-260導彈的具體效能,但它在尺寸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可能採用壓縮戰鬥部體積換取更多的內部推進劑的方法,以及更換新一代推進劑和火箭發動機,再加上綜合減阻等各種手段,使其射程在AIM-120D的大約180公里的射程上提升50%以上,也就是說,AIM-260的最大射程接近甚至超過300公里,總算壓倒了解放軍現役霹靂-15中遠端空對空導彈的射程(外界猜測可能在200公里以上)。

筆者注意到,自從AIM-260導彈的外形曝光後,部分西方媒體就開始吹噓它的效能重新讓美國空軍奪回優勢。還有人說,雖然俄羅斯的R-37M或中國新一代霹靂-17空對空導彈的射程可能更遠(300公里以上),但它們的體積過大,不但在技術上存在差距,而且也無法裝進隱形戰鬥機的內部彈艙——這意味著未來美國隱形戰鬥機的“空中長矛”將獲得顯著射程優勢。

如果俄媒提到的“中國新一代高超音速空對空導彈試射”的訊息屬實,那麼它將再次拉開中美空戰武器的技術差距——這次將遠不只是射程方面的優勢。正入港媒所言,與傳統空對空導彈相比,高超音速導彈具備多項優勢。由於高空空氣稀薄,導彈受到的阻力大幅減少,射程理論上可達常規導彈的2倍甚至更多。霹靂17採用高彈道模式時的最大射程約350至400公里,而高超音速導彈可能突破1000公里,大幅擴充套件作戰範圍。此外,高超音速導彈的飛行速度極快,顯著縮短了命中目標的時間,與傳統導彈需要依賴資料鏈更新目標資訊不同,高超音速導彈能在短時間內直擊目標,“行動遲緩的運輸機、轟炸機、加油機和預警機幾乎無法進行迴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