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美國人都快人均糖尿病了,卻還喜歡吃致死量的糖?

愛看美國電影和美劇的
應該都對美國人嗜糖如命略知一二
美國主婦給孩子們
製作飯後甜點be like
《善於製毒的妻子和她命硬的孩子》
這真不是刻板現象
美國人年均吃糖130磅
是中國的2.6倍
相當於每天往胃裡倒進36塊方糖
而且糖尿病發病率像坐火箭似的
從1980年的550萬
飆升到現在的3800萬
翻了將近6倍
預計到2050年
美國成年人口
將有33%患有糖尿病!
美國糖尿病發病率預測
17世紀1磅糖=打工人半年工資
糖價和白銀差不多
炫糖≈炫富
1597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
因為瘋狂嗑甜食滿嘴蛀牙
愣是把黑牙變成歐洲貴族爆款
歐洲貴族的這種凡爾賽操作
也被五月花號打包帶到美國
還“變本加厲”了
到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
(就是它引發了美國獨立戰爭)
北美殖民者人均吃糖量
已是英國的2倍
波士頓傾茶事件
除了歐洲的貴族文化
二戰期間美國大兵兜裡
每週標配7條巧克力
當做應急物資
二戰時美國大兵的軍糧“D口糧”
說到這個巧克力也挺逗
它是軍方讓“好時”巧克力特別定製的
要求能量高、重量輕、不好吃
因為怕太好吃就被當成零食提前吃完了
這種戰時飲食習慣延續到和平年代
所以1950年代電視廣告
每3條就有1條在安利甜食
不過單憑歷史文化
還不足以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1966年日本發明了
高果糖玉米糖漿(HFCS)
玉米作為甘蔗的平替
被美國政府用30億美金/年的補貼
直接捧成頂流
糖的成本下降40%
這回倒起來可就一點都不心疼了
圖片來源 | 丁香醫生
1984年百事可樂全面換裝高果糖玉米糖漿
1罐39克糖的肥宅水
賣得比礦泉水還便宜
1984年的百事可樂,當年代言人還是邁克爾·傑克遜
吃糖能夠分泌海量多巴胺
所以各類其他食品裡也想方設法放糖
讓你上癮,提高銷量
從番茄醬到麵包片
各類食品通通放一遍
再精心調味讓你不覺得齁得慌
比如酸甜清爽又開胃的番茄醬
你絕對想不到這裡面竟然有200g糖
但是!直到2016年才首次強制要求
把"新增糖"標註在營養標籤中
在此之前,美國允許58種糖類
使用"果葡糖漿""濃縮果汁"等馬甲
“高糖食品”搖身一變
就成了老百姓眼裡的“健康食品”
消費者根本看不出來
美國兒童日均攝入53g
而世衛組織建議的是上限才25g
之前霸霸有寫過一篇
【科學界的驚天騙局】
裡面就提到了這個坑人不淺的
“脂肪有罪論”
國際糖業研究基金會
在 20 世紀 60-70 年代
透過“贊助”哈佛大學科學家發表文章
淡化糖的危害
將冠心病罪魁禍首的矛頭指向脂肪
更惡劣的是
當1968年一項代號259的動物研究
發現糖會導致動脈硬化時
糖業協會立即終止資助
也就導致了這些研究結果從未公佈
於是1970 年安塞爾·基斯(Ancel Keys)
就發表了他著名的“七國假說”
得出“脂肪會引發心血管疾病”
偽科學結論
研究一經發布,全球奉為圭臬
1977年美國政府一拍腦門
《膳食指南》大手一揮:
脂肪被判有罪
糖取代了脂肪
成為食物中主要的能量來源
食品巨頭連夜改配方
動物脂肪含量↓15%
糖分、氫化植物油新增量↑89%
兒童時期吃糖太多、太頻繁
就會對糖更加上癮更加依賴
而且對甜味的敏感度也會逐漸降低
——越來越能吃甜
與此同時
還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糖尿病患者中60%的截肢手術
都發生在年收入<2.5萬美元的窮人區
非裔和拉丁裔社群糖尿病死亡率遠高於白人群體
蒙哥馬利縣的糖尿病死亡率(2015- 2017年)
美國疾控中心《國家糖尿病統計報告》
逛逛超市就知道了
1美元的甜甜圈隨便炫
巧克力糖漿淋上去跟不要錢似的
漢堡炸雞比國內還便宜
但是新鮮的蔬菜水果
可就是另外的價格了
蘋果摺合人民幣大約 23 元/斤
西蘭花23 元/斤、生菜 18元/斤
想吃肉蛋奶蔬菜水果
奈何囊中羞澀
窮人無奈只能選廉價的糖來填飽肚子
這可不是我胡亂揣測
2024年6月,美國糖尿病協會(ADA)
官方期刊《Diabetes Care》
研究了哪些因素會導致糖尿病患病率
《在美國成年人的全國代表性樣本中,歷史性的紅線和結構性種族主義對糖尿病患病率的影響》
這些因素包括
監禁、貧困、歧視、
藥物使用(暴飲和吸菸)、
住房不穩定、
教育水平、失業率
以及食物獲取的便利性
於是
“我吃的不是糖,是果葡糖漿,健康”
“吃糖問題不大吧,吃脂肪對身體才不好”
“糖好便宜,還是吃糖划算”
“糖越吃越上癮,控記不住我記幾”
惡性迴圈已閉環
美國人就把自己醃成蜜餞了
 附錄 
想知道美國人為啥髒死都不往家裡裝一臺洗衣機後臺回覆【洗衣機】檢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