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網易科技
作者:袁寧 李姝

一碼難求,“全球首款通用Agent”、中國團隊打造、12個應用場景。
3月6日,Manus刷屏朋友圈,有些自媒體用了“GPT時刻”、“炸裂”、“矽谷不眠之夜”等標題,已然成為DeepSeek之後AI圈的又一興奮劑。在“求一個Manus邀請碼”的模式下,某二手平臺上,其邀請碼價格更是一度被炒到天價10萬元。

X上,麻省理工學院博士@ZengyiQin分享了他的看法。他認為:“Manus是一個很好的產品,但並不是一個技術突破。”
在國內的一些AI社群裡,也是褒貶不一。有技術人員認為,Manus或許是個好用的Agent,但夠不上那麼多追捧,更不是所謂的“XX時刻”;有些投資人也反感這種放衛星式的報道;有人則敬佩Manus團隊成功的破圈營銷。
在Manus引發科技行業關注後,Manus AI合夥人張濤在社交平臺發文進行了回應。他表示“完全低估了大家的熱情,”並指出Manus還是一個襁褓中的小嬰兒,懇請大家對這個幾十人的公司多一點包容和理解,“團隊正在全力輸出,讓大家早日體驗上更好的產品。”

Manus究竟是否是革命式的創新?也許下結論為時過早,先讓子彈飛一會兒。

Manus的技術原理是什麼?
強在哪?
Manus是什麼?
Manus官方只給出了4分鐘的演示影片,剩下的,則“用產品和大家溝通”。
據官方介紹,Manus是全球首款通用 Agent 產品,具備獨立思考和系統規劃能力。最重要的是,不同於傳統 AI 僅提供建議或答案,Manus 可在虛擬環境中自主呼叫工具,如編寫程式碼、智慧瀏覽網頁、操作各類應用,直接交付完整的任務成果。執行從旅行規劃、股票分析、教育內容建立,到保險政策比較、供應商採購、財務報告分析等多種複雜任務。

在GAIA基準測試(注:評估通用AI助手解決真實世界問題方面的基準)中,Manus在所有三個難度級別都實現了新的最先進的(SOTA)效能。

官方資料顯示,Manus的核心採用Multiple Agent架構(多智慧體協同架構),實現在獨立虛擬機器中構建閉環任務流。
具體而言,它透過規劃代理、執行代理、驗證代理的分工協作機制,來處理複雜任務。
在這個過程中,Manus可以在虛擬機器中新建任務環境,並呼叫各類工具,包括編寫和執行程式碼、瀏覽網頁、操作應用等,最終為使用者生成高質量答覆或解決方案。
以“定製一個4月的日本之行”為例,根據官方演示,在輸入提示詞之後,Manus會根據你的指令,拆解任務,確定思路。

然後,它就會按照它的規劃,一步一步執行,檢索資料,分析內容等流程。而這些過程你都可以透過介面右側,即時看到相應生成的程式碼。
緊接著,Manus會將這些程式碼進行整合,並反饋給LLM,更新記憶並進行推理和內容生成。最後,一份完整且個性化的旅遊計劃就製作完成了。

X上,麻省理工學院博士@ZengyiQin分享了他的看法。他認為:“Manus是一個很好的產品,但並不是一個技術突破。”
他表示,Manus主要遵循預定義的流來執行任務。但是,即使它能在在短期內最佳化系統功能,但預定義的流程也將極大地限制系統的上限效能;同時,Manus只能在一個相對有限的環境中工作,即以某種方式介於瀏覽器級和作業系統級,而在預定義的軟體工具之外,它就沒有效果了。例如,它不能控制幻燈片為您製作幻燈片。而許多軟體實際上都在Manus的工具箱之外。

而網易科技與多位技術人員的交流後,得到的相對一致的觀點是:Manus或許是個好用的Agent,但夠不上那麼多追捧,更不是所謂的“XX時刻”。

Manus團隊什麼背景?
Manus產品創始人肖弘,2015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軟體工程專業,連續創業者。曾創立夜鶯科技,並推出SaaS工具,壹伴助手和微伴助手等B端產品,獲騰訊、真格基金等數億投資,後產品於2020年出售給某獨角獸公司。
而此次刷屏的4分鐘影片裡,演示人則為Monica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季逸超,並非肖弘。

Monica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季逸超(Peak)
2022年,肖弘成立“蝴蝶效應”公司,開發AI助手Monica,主打海外市場。Monica透過整合各種大型語言模型,實現All-in-One,為使用者提供聊天、翻譯、文案處理、製圖等多元化的功能服務。
但因為並不自研大模型,Monica從進入市場起,便被詬病為“套殼”產品。而市場對於“套殼”產品的普遍看法則是:並不長久,其所佔市場大多是階段性產物,產品的終局將是被大模型公司吃掉。
2024年,Monica沒有死掉,而其產品形態也已逐漸從從瀏覽器外掛、慢慢拓展至了 App、網頁端。使用者數量更是達到了1000萬,利潤可觀,屬於AI Chrome外掛產品中的頭部。
此次刷屏的Manus,也延續了Monica的產品思路。雖然團隊未公佈Manus的基座模型,但顯然也是各家大模型能力的整合之作。

殼有殼的用處,
人與AI的互動必將更人性化
AI Agent 並非新概念,但過往的產品往往很難真正“用”起來。很多需要除錯的外掛,以及複雜的工具鏈,一直是阻礙普通使用者真正用起來的主要門檻。
而仔細分析Manus的破圈,則可能也是因為,把普通人能夠理解,並真正用起來的門檻大大降低了。
內測使用者反饋,Manus在執行任務時的流暢度遠超預期,即使是一個含糊的任務指令,也能結合上下文進行拆解並執行,而不是要求使用者一定要給出精確輸入。
但從執行效果來看,很多人也表示,離Manus象徵的真正“解放雙手”還有一段距離。

Superlinear Academy上,Manus團隊成員表示,他們堅信並踐行 less structure more intelligence 的哲學:當你的資料足夠優質、模型足夠強大、架構足夠靈活、工程足夠紮實,那麼 computer use、deep research、coding agent 等概念就從產品特性變為了自然湧現的能力。
而此前,肖弘也曾在公開採訪中分享他對Agent的看法。他認為,回顧 AI 發展的趨勢,從最早的表單式輸入,到自然對話,再到如今可以帶著上下文理解使用者需求,根本邏輯就是,產品正變得越來越符合普通使用者的使用習慣,人與AI 的交流也變得越來越順暢、越來越人性化。
產品釋出前兩天,肖弘在社交媒體發文:2025年,Chatbot在跨越第二個鴻溝,Agent在跨越第一個鴻溝,在接下來的半年裡,會有很多很好的戰鬥機會出現……最後,請你一定相信,殼有殼的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