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建議實行中國式免費醫療,到底靠不靠譜?

為防止不可抗力因素導致的失聯,歡迎大家加我的個人微信好友。

語音技術來自訊飛有聲
最近,北大教授李玲在“大灣區論壇”上的發言,讓自己聲名鵲起。
為什麼?
因為她提出了一個讓幾乎所有老百姓都盼望的事情—-免費醫療。
那麼,李玲教授的觀點,到底靠不靠譜呢?
1 經不起推敲
貓哥看完了李玲的專訪,基本可以歸納為3點:
第一,國家醫療費用花費7萬億,足夠給老百姓提供高水平的免費醫療了,但是卻並沒有,好多人還看不起病呢!
李玲教授甚至提出,不用7萬億,只需要花8000億就能在中國實現免費醫療。
第二,大部分的國家都是免費醫療,老百姓去看病是低費甚至免費,比如新加坡、巴西,甚至印度都是免費醫療。
第三,全世界的醫院都不掙錢,只有中國的醫院掙錢,讓醫院掙錢,是看病難看病貴的根源。
說實話,李玲的這些話,說得非常漂亮,也非常能抓住人心,
但是仔細思索,李玲的觀點卻經不起推敲。
第一,她所說的免費醫療的,到底是咋免費的?
說實話,李玲是經濟學家,但她所說的話,卻完全不符合經濟學。
所謂的免費醫療就是國家為老百姓看病全買單。
但是這個具體怎麼買單,還牽涉複雜的細節問題。
這些具體的細節李玲教授卻隻字不提,這裡就讓貓哥給大家講一講國外所謂免費醫療的細節——
以新加坡為例。
新加坡免費醫療,並不是簡單粗暴的的一免費就了之,而且是一個比較完備的3M醫療保障體系:
保健儲蓄(Medisave)、終身健保計劃(MediShieldLife)、保健基金計劃(Medifund)。
這3個M,前兩個M的錢,都是你自己的錢。
第一個M保健儲蓄計劃其實就是強制性中央公積金制度。
每個人薪資的20%,強制劃入公積金賬戶,說白了這是強制你為看病存錢。
當然,這筆錢不是你隨便用,每天有上限規定的。
如果中國採用同樣的制度——你每月掙5000塊,願意交1000塊出來,劃入醫保賬戶交給政府統籌安排嗎?
第二個M是終身健保計劃,簡單來說,就是國家強制從“保健儲蓄”戶頭裡的錢,拿出來一部分,幫你買重大傷病醫療保險,專門用來處理大病。
當然,賠付金額每年的上限,大概是10萬新幣(約等於54.5萬人民幣),超過額度了,就要自費了。
剩下的那個M,才是政府撥出資金,針對完全沒有錢的、極少數的人的救濟。
這樣一來,所謂“免費醫療”,對大多數人來說,不還是自己花錢自己看病嗎?
那我不交錢,自己花錢去醫院不也一樣嗎?
搞了半天,我一點好處沒落著,政府反而得了“免費醫療”的好名聲?憑啥啊?
而且,這個免費醫療,也不是所有專案都免費的。
比如,你要住院,依照不同等級的病房跟診療內容,有20%、65%、80%的補貼,好一點的病床,就是全自費了。
此外還有印度,印度的確是免費醫療,但其免費醫療覆蓋範圍非常小,只在幾個重點城市中。
大部分的農村,連醫療服務都沒有,更別說免費醫療服務了。
而且,納入印度醫保名單的藥物只有348種,對比中國的近3000種大名單、近1600種的西藥名單,印度這348種藥,能看幾種病?
結果就是,印度人的期壽命僅為69.7歲,嬰兒死亡率高達是28.3‰,遠遠高於巴西的的12.4‰和俄羅斯的4.9‰。
所以現實中,印度的醫療現狀,是富人去私立醫院,窮人等死。
好笑的是,“印度免費醫療”這個古墓派公知言論,十年前已經被piapia打臉了。
這些年連公知都不咋說了,萬萬沒想到都2024年了,還會從李玲嘴裡出來。
再看看巴西,巴西也是李玲口中免費醫療的典範,而且是發展中國家免費醫療的榜樣。
但是巴西的免費醫療實際是什麼情況的呢?
巴西為了負擔醫療費用,稅率非常高,企業所得稅率約是34%,個人所得稅率約是27.5%。
即使稅率高,免費醫療的龐大支出,還是拖垮了巴西財政。
因為財政透支,醫院不斷裁撤。巴西病人為了看病,要不斷地遠距離奔波,爭搶越來越少的醫療資源。
所以就算你找到了一個醫院,要麼無止境地排隊等待,要麼,經常性地沒有藥,沒有器械裝置,沒有醫生。
那咋辦?
只能去私立醫院。
你看,為什麼巴西在“免費醫療”的情況下,仍然有那麼多私人醫院私人診所?
難道是巴西人有錢燒的嗎?
並不是啊!是所謂的“免費醫療”,解決不了醫療的問題啊!
對於這些“免費醫療”的細節,她壓根就不談,她只談免費,給人造成了一種外國都是免費的假象。
第二,8000億搞定免費醫療,靠譜嗎?
李玲說,中國可以用 8000 億元預算實現全民免費醫療。
這個8000億是咋算出來的呢?
她的解釋是,假設每人每年在醫療上花費600元,那就是8000億了。
考慮到大部分人一年都不去一次醫院,所以這筆錢聚集起來,已經完全夠哪些需要去醫院的人看病了。
這個說法看似無懈可擊,但卻忽略了一個大問題:
每人600,這只是看病買藥的錢,醫院的開支誰出?
要知道,醫院的執行成本,可不僅僅是藥錢,而是包括醫務人員的勞務費、醫院的運營和管理費用、藥品採購費、醫療裝置的維護和更換、低值易耗品損耗費、固定資產折舊及大修基金、醫院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改造以及應對醫療事故的風險成本,等等等等。
顯然,李玲教授有意或者無意地忽略了這些重要的成本,最終得出了只要花現在十分之一的錢,就能實現免費醫療的可笑結論。
說實話,8000億,放在中國這個體量上,屁都幹不了!
我們算筆賬:
2023年,中國有563萬名護士,478萬名醫生,加起來超過1000萬人。
再算上藥師、技師、鄉村衛生員等,中國的醫療衛生機構人員達到了1523.7萬人。
8000億平均到每個人頭上,是多少錢?5萬塊多錢。
拿這點錢別說看病了,給醫生髮工資也不夠啊!這是讓醫生去送外賣跑滴滴補貼病人嗎?
更關鍵的是,這還是中國現有體系下拼命增加醫生工作量的情況下的結果。
如果像發達國家那樣搞所謂“免費醫療”,那就必須提高醫護人員數量,平攤到每個人頭上的錢就更少了,恐怕連交五險一金都不夠。
以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為例。
現任英國首相斯塔默就非常感激這個NHS,因為NHS治療了他的母親幾十年,如果收費的話,恐怕他們家早就破產了。
但是NHS的僱員人數,超過了150萬人。
這是啥概念?
英國全國也才6000萬人啊!佔全國人口的2.5%!
按照這個比例,中國需要多少醫護人員?中國需要3500萬!比現在要翻一倍還多!
那麼問題來了,增加的這部分人,工資誰來出?
現在這個人員數量,李玲已經喊支出太多了,那麼如果要達到3500萬的醫護人員,那李玲還不喊到天上去?
總不能用到醫生了,嫌醫生少;給醫生髮工資了,又嫌醫生多吧?
說實話,“8000億搞免費醫療”這個話,真的不像一個經濟學家能說出的話,不僅違反醫學管理常識,更違反經濟常識啊!
第三,真的是“全世界只有中國醫院掙錢”嗎?
李玲的原話是:
國際學界認為中國醫院是個奇蹟,因為全世界的醫院都是不掙錢的,只有中國醫院掙錢。
像梅奧診所這種全球頂級醫院,都沒法靠患者治療費來支撐醫院運營,他們更多是靠社會捐贈、慈善資金和政府的投入等。
我們中國大大小小的醫院就是靠收患者的醫療費來做大做強自身。
真的是這樣嗎?並不是!
我們可以看看,全球收入最高的十家醫院分別是:
1.梅奧診所:約140億美元
2.克利夫蘭診所:約120億美元
3.麻省總醫院:約110億美元
4.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約105億美元
5.斯坦福醫院:約95億美元
6.紐約長老會醫院:約90億美元
7.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中心:約85億美元
8.賓夕法尼亞大學醫院:約80億美元
9.休斯敦衛理公會醫院:約 75 億美元
10.芝加哥大學醫學中心:約70億美元
我們承認,這些醫院,的確有一部分收入,來自捐贈和慈善資金,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醫院不賺錢!
我們可以看看美國的一些反映醫療行業的美劇,《豪斯醫生》、《護士當家》、《黑色警報》、《整容室》、《慾海醫心》、《駐院醫生》等等。
你會發現,這裡面除了醫生,還有個角色叫醫療經理。
醫療經理是幹啥的?就是負責控費和盈利的。
簡單來說,他來核算,某一項醫療服務賺不賺錢,如果賺錢,就做,如果不賺錢,就不做。
所以在電視劇中,最頻發發生的矛盾,就是心懷良心的醫生要做某個手術,但經理不讓做,最後醫生強行做了,以凸顯主角的偉大。
看起來,醫療經理是個反派,但問題在於,這是人家的工作啊!
如果醫院不賺錢經營,醫院運營從哪來?
從捐贈和慈善資金?別開玩笑了,那玩意就是洗錢和避稅工具,你還真信了?
醫院要是不賺錢,那一個療程幾十萬的靶向藥的錢,誰來出?
一臺裝置幾百萬的採購費,誰來出?醫生和護士養家餬口的工資,誰來出?
天天嚷嚷著“為他人抱薪者,不可使之凍斃於風雪”,怎麼這一會,又希望醫生和護士都能免費服務了?
周扒皮都沒他們狠啊!
2 蠱惑人心
說實話,雖然李玲的觀點,非常不靠譜,但的確蠱惑人心。
為啥?
因為她畫的這個大餅,太切中人心了!
人人喜歡免費,人人都不喜歡花錢!
為什麼一些詐騙集團,靠免費發雞蛋,都能騙得老年人一個個上當?
為什麼有人搞慈善對環衛工人免費發饅頭,結果就有人早上騎十幾公里去領?
《我不是藥神》中有句話:“世界上只有一種病,叫做窮病!”
白嫖之心,人皆有之,這是人性使然。
特別對於一些老年人,節儉習慣+體弱多病,讓他們成為“免費醫療論”的最大支援群體。
這些人受制於知識層次和資訊差,只能從字面上理解“免費”,並不瞭解全球可借鑑的經驗裡需要透過徵稅、提高醫保繳納額度、補充購買商業醫保的方式來實現,更不能充分理解為什麼免費後必然會產生的各種問題。
反正一聽有專家主張免費醫療,然後立馬說專家“當配享太廟”,然後反過頭來罵不搞免費醫療的政府是貪官汙吏。
這樣一來,就會形成巨大的輿論風潮,給國家施壓巨大的壓力。
所以,李玲這個物理學出身,轉修經濟學的學者,搖身一變變成了“醫改專家”。
不僅參與各種論壇,甚至還參加過醫藥界全國人大代表座談會。
她的聲音,很容易給民眾一種專家意見一定有依據的感覺。
事實上李玲所說的免費醫療,在十幾年前國內就試點過,而且以失敗告終。
試點的地方在陝西省神木縣。
原本神木是個國家級貧困縣,但隨著世界級特大煤田——神府煤田的開發,神木縣經濟高速增長。
在2008年一躍成為全國百強縣,此後多年一直名列其中。
地方財力的充裕為神木實施多項民生工程提供了支撐,於是當時的神木縣縣委書記郭寶成大筆一揮,出臺了《神木縣全民免費醫療實施辦法(試行) 》。
其中規定,凡繳納醫保和合作醫療基金的城鄉居民均可享受每人每年100元門診醫療卡待遇,住院則可以在“起付線”和“封頂線”之間享受“免費醫療”,城鄉居民的個人籌資標準,僅僅為每人每年繳納10元。
結果如何呢?
剛剛開始,就遭遇了醫療擠兌,來看病的人增加了30%,該縣7家定點醫院病床爆滿。
甚至出現了有些患者“小病也要住院,病好了也不出院,無病也要住院”等現象。
反正住院費可以報銷,不住白不住嘛!
然後,有的人能住上,有的人住不上,住不上的人就不平衡了。
於是,紛紛跑到外縣去住院,反正去外縣住院,回來也一樣能報銷。
這種佔便宜的行為,讓神木醫療費用激增。“免費醫療”的首月報銷總額在960萬元左右,第二個月升至1270萬元。
其中,神木7%左右的縣外就醫人次所花費的住院費用已經佔到總住院費用的40%左右,消耗了大約1/3的醫保報銷資金。
更誇張的是,因為免費醫療,醫院為了自身利益,往往誘導民眾過度醫療。
比如,免費醫療之前,神木縣醫院的剖宮產率只有13%,但免費醫療之後,這一數字就飆升至41%!
難道是神木縣的產婦突然集體遭遇了難產嗎?
並不是,而是對醫院來說,剖宮產存在很大的“利潤空間”。
同樣,“免費醫療”政策也造成了醫療資源壓力攀升。
97.8%的醫務人員認為自己的工作量和從前相比增加很多,51.1%的醫務人員感到心理壓力明顯增加,甚至無法承受目前的工作量。
那麼問題來了,當醫療資源爆滿的時候,優先保障誰?
於是,神木縣的老百姓開始各顯神通,有的動用權力,有的動用錢,甚至還有的動用黑道。
結果最後呢?
反而是沒有權也沒有錢的老百姓,看不了病了。
最終,神木醫改無疾而終。
2023年5月,當年在神木縣委書記任上力推“免費醫療”的郭寶成落馬,為“神木醫改”畫上了並不完美的句號。
注意,神木醫改,發生在一個小縣城裡,尚且出了這麼多么蛾子,一旦在全國鋪開,將是什麼混亂的場面?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李玲提出的那種免費醫療的模式,一旦鋪開,會是怎麼樣一個結果?
必然是醫療擠兌。
李玲說過一句話,誰會閒著沒事去醫院?
說實話,這句話就是李玲學院派不接地氣的表現。
咱們且不說愛佔便宜的沒病裝病的人,就說有病的人吧,中國光60歲以上老人就有接近3億。
這些老人基本上每個人一兩種基礎病或者慢性病在身上,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
現在的情況是,這些人基本上在家吃藥治病。
但是如果真的免費了,就憑超市發雞蛋都能把超市門擠壞的風格,這個群體還不分分鐘把醫院整癱瘓?
有網友曾經回憶:
“剛建設新農合的時候,在衛生院門診看病抓藥只需要 10 塊錢,其餘費用全部報銷。
結果農戶有事沒事來買中藥回家喂牲口,老年人也不在樹蔭下八卦了,全在輸液大廳裡輸著液聊八卦,還要嚼兩片從藥房開的桂皮淡個嘴。
快過年那一陣兒,直接搶購藥品,不管有沒有用,反正就是買,次年夏天下村體檢的時候,農戶家裡還有連藥房塑膠袋都沒拆的婦炎潔,然後第二年就取消了。”
這非常正常,人性面對稀缺的資源,而這個資源又是公共的且缺乏足夠監管的時候,會不顧一切地多吃多佔。
我們都記得,當年搞公社食堂,初衷是好的。
結果呢?幾乎所有人都放開了吃,哪怕吃飽了也要再吃一點。
結果幾乎所有的食堂都在半年內把一年的糧食吃完了,最後集體餓肚子。
所以,只要醫療免費,那麼幾乎所有人,有點小病就去醫院掛號排隊,導致所有醫療資源都被耗盡。
咱們都知道,經濟學有個不可能三角,就是費用-質量-效率。
如果免費,那最後不是像印度那樣公立醫院啥都沒有,就是像英國那樣把人拖到死。
那麼真正急病的人怎麼辦?
對不起,再急也要等著,身體能撐多久看你運氣,有可能免費醫療變免費等死。
但問題在於,現在的中國人,已經習慣於上午看病,中午做檢查,下午出結果複診這種效率了。
現在連做個檢查都要排倆月,這不是增加醫患矛盾麼?信不信真有人會砍人?
那家裡老人或者孩子如果真的急得不看病不行了,又沒權沒勢能加塞優先的話,就只能去私立醫院了。
畢竟,李玲只說公立醫院免費醫療,沒說私立醫院嘛。
這就好比你帶孩子去環球影城或者迪士尼,排隊排到你崩潰,孩子都快曬中暑了,你會作何選擇?
買優速通,走快速通道。
在醫院也是一樣,要麼排隊等死,要麼花錢賣命,你會怎麼選?
結果,必然是大量需要看急病的普通人,被迫花大價錢去私立醫院。
說白了,李玲的這番言論,就是打著為民請命的幌子,喊著免費醫療的口號,把那些拖不起的病人從公立醫院逼出去,逼到私立醫院去。
巧了,李玲除了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這個職務之外,還有一個職務,中國最大私立醫療集團復星醫藥的獨立非執行董事。
一個私立醫療集團的高管,卻在喊著免費醫療,你品,你細品?
3 真正的普惠
有人可能覺得,如果說免費醫療好,那收費醫療就好嗎?
你看看現在的情況,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不還是沒解決?
其實吧,如果談到醫療體系的問題,還要從中國醫療體系的沿革說起。
新中國建立後,中國的醫療體系基本為零,大部分民眾病無所醫。
於是,教員同志用了赤腳醫生和國產抗生素兩手抓的方式,建立一個龐大的覆蓋全國的基礎醫療體系。
雖然這個醫療體系很簡陋,但總算是填補了農村醫療體系的空白。
後來改革開放後,情況開始不一樣了。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的重視程度也是逐年提高,以往開點藥就行的病人,現在需要做檢查,做手術了。
為了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就醫需求,就需要不斷地擴大場地、不斷的購置新的醫療裝置設施、不斷的引進更多的醫護人才。
但問題在於,錢從哪來?
改革開放之初,國家窮得叮噹響,連深圳辦特區國家都不給錢,哪有錢投給醫療?更沒有能力全額支撐醫院的硬軟體建設。
沒辦法,只能搞醫療產業化。
簡單來說,就是允許醫院透過藥品銷售、檢查專案等收入來彌補財政撥款的不足。
醫療產業化的初衷,在於透過市場機制提高醫療服務效率,緩解醫療資源緊張的問題,同時提高中國醫療體系的現代化水平。
咱們實事求是地說,醫療產業化雖然問題很多,但是在那個特定的階段,對中國建設現代醫療體系還是有一定的正向價值的。
醫院為了營利,才有動力去更新裝置、引進專家,才有動力去鑽研複雜的手術,才有動力去與國外交流提高醫療技術等等。
這些客觀上改變了中國醫療落後的舊面貌,讓中國醫療體系用了30多年的時間,進步到了世界中上水平。
舉個例子,內科看病最直觀、最關鍵的醫療裝置:CT機。
印度的CT機,有5460臺。中國呢?CT裝置保有量達到了47375臺,已經奢侈到隨便一個縣醫院都有CT的級別了。
整個醫療體系的現代化更新,幾乎和中國城市化同步,讓全體中國人都享受到了高效率的醫療服務,而且這一醫療體系在疫情中,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
當然,就像快速城市化也會帶來一些問題一樣,醫療產業化同樣有問題。
比如以藥養醫、過度醫療問題,比如醫療資源和醫療人口不適配的問題,比如醫療利益集團問題,比如農村醫療難等問題。
但是,這些問題,並不是搞李玲式醫改的理由。
相反,十八大之後,中國對醫療產業化“糾偏式”醫改路線,才是老成持重、積極穩妥之道。
一是大幅提高投入。
醫院為啥要想辦法賺錢?廢話,因為財政撥款不夠維持啊!
在這種情況下,你再跟醫院說不要過度醫療,都是沒用的。
所以,要想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首先要增加財政對醫療的投入。
一方面,加大對醫院投入。
2024年,國家以"公立醫院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示範專案"的名義,向公立醫院劃撥資金,其中包括20個地區,共100億中央財政的專項支援。
主要是用於支援市縣級公立醫院傳染病、精神病、急診急救、重症醫學、心腦血管、婦產科、兒科等臨床專科建設。
而且,其中10%的資金專門作為績效獎補資金,專門用來增加醫護人員的積極性。
另一方面,給老百姓直接“發錢”——也就是直接投入到老百姓醫保賬戶上,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640元。
這種財政補助是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人員提供的一種經濟支援,通常以直接減免個人或集體需要支付的醫療保險費用的形式出現。
目的是降低參保人員的醫療費用負擔,讓所有人都交得起醫保。
截止到2023年底,我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3.3億人。
其中,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37095萬人,比上年增加852萬人,增長2.3%;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96294萬人。
目前,財政補貼之後的居民醫保個人部分,每年只需380元。
當然,就這380元,還有很多人不願意交,寧願碰運氣,但他們沒有意識到,380元就可以買一年的保障,可以說非常便宜了。
二是實施大規模醫療集採。
看病為什麼貴?
主要是藥品,藥企不是慈善機構,人家要賺錢的,特別是一些進口藥,那更是天價,而且完全是賣方市場,愛買買不買滾。
但現在呢?
國家醫保局搞集採,以一個全國性的公立醫院大市場為後盾來和藥企談,這樣談判底氣就充足多了,能夠大幅擠幹藥品價格的水分。
在集採政策下,許多藥物和耗材的採購價格大幅下降、
比如奧希替尼,最初一盒20000,現在2000多。
比如吉非替尼,原來只能從印度搞藥,現在1600多。
還有厄洛替尼,洛拉替尼都已經被醫保覆蓋,從幾萬塊到1000-5000。
還有依魯替尼,勞拉帕尼,納武利尤單抗都在慢慢進入醫保。
心臟支架的價格,也由1.3萬下降到了700元。
集採的好處很明顯,全國累計至少省下了4000億的支出。
當然,雖然有人吐槽過集採後藥效降低、質量下降的問題,但這並不是集採的錯,而是需要再集採的過程加強把關的問題。
集採這個大方向不可動搖。
三就是醫療反腐。
集採不是萬能的,只能覆蓋到部分藥品,那麼剩下的一些藥品和器材,其採購就成了腐敗重災區。
比如XX藥,有A廠的有B廠的也有C廠的,用誰的?
在各路醫藥代表的的努力下,自然是用回扣最多的廠子的。
雖然在2017年已經全面取消以藥養醫,但光靠一紙命令是很難根治的。
明著行賄不行了,人家還不會暗著行賄嗎?
我開個會,請你講個課,賄賂就以講課費的名義給你了。
這就是去年為什麼要整治藥企辦研討會、辦培訓會的原因。
當然,對於更高層的醫院領導來說,醫療器械採購才是來錢最快的。
根據中紀委披露的真實案例,雲南普洱市人民醫院,一臺進價1500萬的醫療器械直線加速器,醫院以3520萬元買入!
院長光回扣就拿了1600萬,比機器本身還要多!
醫療裝置買的更貴,最終還是老百姓買單。
所以去年國家用了7個月時間,抓了155位醫院院長、書記被查,數量已超過前年全年的兩倍!才算剎住了醫療腐敗的歪風。
第四是DRG/DIP。
有人會說,就算你加大了投入,就算你搞了集採,就算你抓了腐敗分子,但是你沒算準人性啊!
人性都是逐利的,而看病的醫生自由裁量權很大,很難確定他給你檢查的事項,算不算過度醫療啊!
比如你看個咳嗽,有可能只是咽炎,但也有可能是肺部感染,醫生可以給你開一個咳嗽藥,也可以給你開一個CT。
出於為病人的身體考慮,同時也是醫院利益考慮,醫生往往會傾向於讓你做個CT。
但是這樣一來,病人的負擔也加重了,醫保的負擔也加重了。
那這種情況怎麼辦?
國家搞出了DRG/DIP。
DRG(Diagnosis Related Groups,疾病診斷相關分組)和DIP(Disease Severity and Intervention Complexity Points,病種分值付費)是兩種醫保支付方式。
旨在提高醫保基金的使用效率,合理調控醫療資源配置,並引導醫療機構控制成本,以實現醫療、醫保、患者三方共贏。
DRG 是一種將住院病人根據疾病診斷、治療方式和病人特徵等分組,並給予固定支付金額的制度。
假設,你去看感冒,在DRG支付方式下,醫保會根據你的病情(感冒)將你歸入一個特定的“分組”。
這個分組裡包含了和你類似病情的病人,以及他們接受治療的平均費用。
醫保會根據這個平均費用來支付給醫院,而不是像以前那樣,根據你實際使用的每一項服務和藥品來支付。
這樣一來,醫生開檢查單的初衷,就排除掉了利益因素,只剩病人的病情因素了。
那些可做可不做的檢查,都不做了,因為做多了,也不會得到醫保的額外支付。
DIP 則是基於大資料優勢,透過疾病診斷和手術操作的窮舉聚類分組,形成自然客觀分組,每個分組設定一個分值。
這個分值是根據病種的複雜程度、治療難度和資源消耗等因素來確定的。
醫保會根據這個分值來支付費用給醫院,醫院治療的病種越多、越複雜,得到的醫保支付也就越多,病越簡單,醫保支付就越少。
這樣一來,就可以有效杜絕“小病大看”“過度醫療”的情況。
實行DRG/DIP,一度讓醫院非常討厭。
但從長遠來看,這一制度是能夠促使醫療機構更加註重治療效果和服務質量,同時控制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
你看,無論是集採還是反腐,或是DRG/DIP,都是為了過去醫療產業化路線的修正。
旗幟鮮明走醫療“去逐利化”的道路,進而探索屬於我們自己的中國特色醫療社會主義普惠制道路,而不是名不副實的“免費醫療”。
4 實事求是
其實,像李玲這種沽名釣譽、譁眾取寵,甚至看似為民請命其實只是滿足一己私慾的之人,並不鮮見。
有提出國家應該給人民發錢的。
有提出國家都應該讓孩子免費上大學的。
有說免費交通、免費分房、免費養老的,等等等等。
儘管這些不切實際的提法五花八門,但有一點就是打著平等公正、為民請命的華麗外衣。
這些提法的陰險之處在於,跟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曝光的問題容易引發共鳴,描繪的前景極易產生共振,但具體問題,都是牽一髮動全身,很難執行。
如果按這些提議搞,出了大亂子,就是政府管理無能,而提出提議的人,不會承擔一點責任。
這個世界上,開口放暴論,是最容易的,而實實在在解決問題,是最難的。
醫療制度就是這樣的一個問題。
你可以找出現在中國醫療體系中的很多問題,但你必須承認,等你體驗了國外的醫療體系,你也一樣會找出一堆問題。
要不然,為啥韓國人要跑到青島來看病?為啥香港人要跑到廣州和深圳來動手術?
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保證自己的醫療體系是完美的,哪怕歐美髮達國家也是如此。
同樣,在制定醫療這種涉及人的生命健康這種敏感問題上,從來沒有一勞永逸的辦法。
本質就是在現有財政水平投入下,怎樣在現有國情之中,實現效率最高的目標而已。
事實上,看看在醫院等死的英國人,看看在被醫生問了幾句就要收費幾千美元的潤人,你會發現,上午看病-中午做檢查-下午就能開藥的中國醫療體制,已經算是全世界效率最高的模式了。
希望廣大網友,睜大眼睛,不要看個標題就鼓掌,小心被私營企業的代言人給賣了,還幫人數錢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