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能教會AI像頂尖專家一樣思考。”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院士在釋出會上表示。

2月26日,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聯合上海科學智慧研究院共同研發的“AI心醫生”——觀心大模型CardioMind beta版正式釋出。作為國內首個深耕心血管專科的醫療大模型,該系統整合多模態診療資料與頂尖醫生經驗,實現了從病史採集到輔助診斷的全流程智慧化,標誌著AI技術在垂直醫療領域的重大突破。當天,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黨委書記顧建英、院長周儉、副院長錢菊英等院領導共同出席釋出會,見證了這一重要時刻。

從右至左依次為:錢菊英教授、周儉教授、葛均波院士、顧建英教授、漆遠教授、陶曉東博士

2018年東方心臟病學會議的開幕式上,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與AI機器人“小葛”的一場對話,首次向心血管學界展示人機協作診療的構想。七年後,這一構想成為現實。
“技術的爆發式發展遠超預期。”葛均波院士在釋出會現場感慨道,“當年我們討論的還是AI能否理解醫學知識,如今它已經能夠深度參與疾病診斷和臨床決策。”
據葛均波院士透露,“觀心”大模型CardioMind的研發與訓練在常規心血管疾病指南、文獻輸入的基礎上,還輸入了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積累的數十萬份電子病歷和心內科醫生思維,以及從“名院大查房”等品牌線上專案中提煉的疑難病例診療邏輯。葛均波院士強調:“我們不僅餵給AI資料,更教會它像頂尖專家一樣思考。”

與通用AI不同,觀心大模型CardioMind展現出鮮明的專科化特徵,知識庫聚焦心血管疾病,涵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各亞專科領域。更關鍵的是,系統突破單一文字資料分析,實現了心電圖、超聲影像、實驗室檢查等多模態資料的整合推理。
觀心大模型CardioMind包含就診系統與問詢系統,可以精準解析患者主訴,結合病史和檢查資料,自動生成結構化電子病歷,完成智慧病史採集;進一步根據病史,結合多模態資料深度推理,生成智慧輔助診斷;內建的心血管醫學專科知識庫,讓其能精準回答心血管專科問題,實現智慧知識問詢。
復旦大學教授、上海科學智慧研究院院長、無限光年創始人漆遠教授表示,“這一系統融合了中山醫院豐富的臨床資料、診療經驗和上智院-無限光年聯合實驗室最新的人工智慧技術。未來,雙方將繼續深化合作,推動人工智慧在醫療中的應用,為精準診療和高效服務提供更堅實的技術支撐。”

面對資料安全問題,研發團隊建立了嚴格的資料防火牆,患者隱私資訊經加密處理後完全匿名化。更引人注目的是系統的人文設計,除了個體化交流、簡化醫學術語、提供健康教育等基本功能外,觀心大模型CardioMind還特別植入心理評估模組,能為患者提供心理支援。
“醫療AI的目標是提升每一個環節的醫療質量,讓優質醫療觸手可及。”葛均波院士的話語,揭示了這場智慧革命的深層價值。在未來,觀心大模型CardioMind也將與時俱進,在基於患者個體特徵的治療決策支援、透過機器學習預判疾病進展風險、結合影像資料輔助手術規劃等方面進一步完善與最佳化,將三甲醫院頂尖專家的經驗轉化為可複製的“數字診療力”,助力實現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中山醫院黨委書記顧建英教授介紹,2019年起中山醫院成立了大資料人工智慧中心。六年來,陸續推出上海市便捷就醫數字化轉型3.0大模型等創新技術,期待更多人工智慧應用普惠推廣惠及大眾,助力醫院高質量發展和健康中國戰略實施。
中山醫院院長周儉教授表示,觀心大模型釋出只是一個起點。中山醫院將不斷最佳化系統功能,提升診療效率,推動整個醫療行業的智慧化升級,為廣大患者提供更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我們並不追求完全替代醫生,而是希望透過技術輔助提升診療效率、診療質量。”葛均波院士指出,今後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相信智慧醫生功能將越來越強大,助力醫療機構消除漏診、誤診,為患者提供更高效、更有效的診療。
當“AI心醫生”——觀心大模型CardioMind在釋出會現場流暢解讀著複雜病例,醫療AI的進化軌跡愈發清晰:從輔助工具到協作夥伴,從技術概念到臨床標配。在這場由頂尖醫院領跑的智慧化革命中,心血管疾病診療的“中國方案”正書寫著智慧醫療的新正規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