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法務部宣佈破獲黑公關案,昨天引起熱議。
小米法務部發布的通報,寥寥數語。但從法律公關視角,仍可以讀出多個很多人沒注意到、但又非常值得關注瞭解的點。
以下,逐一解讀:
1、從“2025年5月15日”這個警方告知破案的時間可以推斷,該案是中央網信辦“清朗·整治AI技術濫用”專項行動啟動以來,國內警方偵破的首例AI水軍黑公關案件。
4月底中央網信辦通報,5月起將聚焦利用AI技術製作釋出謠言、不實資訊、從事網路水軍活動等突出問題,在全國範圍部署為期三個月的“清朗·整治AI技術濫用”專項行動。
網信辦通報發出後,我曾提醒多位客戶,目前是打擊黑公關的最好時機,同時也是透過傳播進行黑公關震懾的最好時機。
現在,小米法務部,捷足先登。
2、利用AI搞黑公關,是個特別傻的做法。
為什麼傻,之一:非常容易被識別出來。
本質上,這和找好幾百個自媒體賬號短時間集中釋出沒啥區別。
為什麼傻,之二:此次專項行動之前,網信辦、公安部就已經多次表示高度關注大模型誕生以來的自動化生成黑公關文案問題,並連續披露多起破獲的案件以示告誡。都已經成風口浪尖了,你還後知後覺,繼續這麼幹,就是純傻。
為什麼傻,之三:利用AI搞黑公關,必然水軍化。此次小米法務部通報中指出,“犯罪團伙利用文案自動生成軟體捏造關於小米的虛假資訊”,“操縱近萬個社交媒體賬號”。而國家對網路水軍的打擊力度,近年明顯增強。單純的黑公關,不好抓,但往網路水軍方向靠,就容易抓了。
為什麼傻,之四:很容易被牽連出來。這些經常配合搞AI黑公關的水軍,本身很容易出事,即便不是以為和你的合作出事,也可能會因為和別人合作出事,最後把你牽連出來。
3、小米法務部的通報,無形間暴露出AI黑公關的法律定性仍不夠明確。
一個細節,可能很多人都沒注意到。此次小米法務部通報中有一句話,“公安機關已依法對多名犯罪嫌疑人採取刑事強制措施”。
沒提到罪名。
作為曾經的政法記者的我,可以告訴大家:這種稿子的標準寫法是“公安機關以涉嫌XX罪,對犯罪嫌疑人XX,採取刑事強制措施”。
罪名是不應該漏掉的。
個人認為,這不是筆誤,而是因為罪名之後可能會發生變化,出於謹慎的考慮,而有意未做披露。
由此可見,對這一新事物,如何定罪量刑,還有待在司法實踐中進一步“磨合”。
4、抓人,一定就能解決黑公關問題嗎?
發現沒有?有能力推動公安抓人的,總是那幾家,一直能抓;沒能力推動公安抓人的,仍然是大多數,還是一直不能抓。
更重要的是,儘管某些企業不斷的抓人,但針對他們的黑公關,仍然還是一直不停歇。
從我方實踐看,法務端的動作,需要和其他動作相結合,才能更好地實現遏制黑公關的效果。這也是下一階段,“轉型Media人”線下沙龍活動中準備啟動的議題。
轉型Media人”,以媒體從業經歷為紐帶,打造一個可以收穫新知和人際的平臺。歡迎加入我們的社群!

往期精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