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能力太過強大,美國無奈考慮放寬對華船隻徵收的“停靠費”

對中國工業感到絕望,特朗普無奈將動搖相關政令?美國已露敗相!
中美關稅戰硝煙瀰漫,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針對中國船隊的“停靠費”政策還沒落地,就在全球航運界炸開了鍋。特朗普政府這個原本想打壓中國製造業的狠招,眼下卻在自家門口碰了一鼻子灰,把美國航運業推到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據環球網訊息,克拉克森研究公司算過細賬:要是真對中國船隊收350萬美元一次的停靠費,全球98%的船隊都得跟著遭殃。世界航運理事會的警告更直接,稱每條集裝箱航線成本得漲15-20%,最後全得算到美國進口商的頭上。
更讓白宮頭疼的是,中國造船業實在太過強勢:2024年交付量1289艘,手握全球63.1%的訂單,這體量相當於歐美日韓造船廠加起來再翻一倍還多。
對此,馬士基航運的CEO發出直白警告:這政策真要實施,跟讓全球航運公司集體自殺沒兩樣。現實也確實如此,全球前20大航運公司裡,17家的主力船隊都是中國船廠造的。美國要是硬推這政策,自家港口怕是真要上演無船停靠的荒誕劇。
這場鬧劇背後,是美國對中國工業實力的深度誤判。中國船舶工業2024年產值4862億人民幣,是美國的8.7倍。
更關鍵的是,中國擁有聯合國列出的全部41個工業大類,而美國已經放棄了39%的製造業子類。這種系統性差距,讓特朗普政府的所謂“精準打擊”,就像是小孩過家家。
以集裝箱為例,中國中集集團壟斷了全球92%的市場,美國港口用的集裝箱98%都是中國製造。要是強行切斷供應鏈,單個集裝箱價格能從2500美元飆到8000美元,最後全得美國進口商買單。
特朗普團隊顯然沒算清這筆賬。過去五年,美國對華關稅中73%的成本都轉嫁到了美國消費者頭上。2018年鋼鋁關稅讓美國製造業多掏了46億美元,2022年光伏元件關稅讓太陽能安裝成本漲了62%。現在又要對船隊動手,結果可想而知。
更諷刺的是,美國自家產業早就沒法跟中國硬剛。中國船舶出口協會的資料顯示,全球72%的LNG船運力是中國建造的,美國接收的液化天然氣裡68%是中國船隊運的。要是真收停靠費,美國能源進口成本得漲35%,化工、電力這些支柱產業全得跟著遭殃。
所以現在特朗普政府就落入到了這樣一個尷尬境地,“停靠費”政策還沒落地,就計劃制定新的收費結構。說白了,美國既想當全球貿易老大,又想人為割裂與中國產業的聯絡,結果只能是左右互搏。
當特朗普政府在“停靠費”政策上踉蹌後退時,中方早就明確表態:我們歡迎公平競爭,但反對破壞規則的惡意打壓。這句話背後,是中國工業體系給的底氣——作為全球唯一擁有完整工業門類的國家,中國根本不怕這種政策折騰。市場規律終究會證明,產業實力不是靠政令就能夠打壓的。
點“贊”+“在看”,感謝您的留言與分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