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剛過,我的春季書單醒來了。
日漸長,風正暖,春天正是讀書好時節啊~
與所有能在春天醒來的生命一樣,這個書單也是在冬天悄悄努力了的。
春節前,抽空跑了不少出版社,發現不少難得的好書,有些更是平時我很少會碰到的選題。
對我來說,這些好書並不僅僅是簡單的工具,更是養娃焦慮來襲時能拉我一把的溫柔力量。
攢一波不容易,今天的這幾本,來的就恰是時候。
前5本是給孩子們選的,後2本是給大人準備的,當然孩子的,我這個幾百個月的小孩看得也津津有味。
希望你們都能從中找到自己所愛。
這是一本反PUA,防性侵,拒絕內耗的實用手冊啊!
光看名字太容易被錯過了,我決定說不,嗯,告訴我們要有拒絕的勇氣嘛。
來,雲閨蜜們,自己就屬於不會拒絕,哪怕是自己吃虧,自己並不舒服,也還是很少說不的,舉手集合!
我曾經就是這種敏感的內心,很會看別人眼色的人,我強烈推薦自己或者自家娃有這種“症狀”的朋友們,去買這本書,好處壞處你們自己半輩子都體會過了,我就不多說了。
前陣子的高中生疑似被班主任長期性侵的案件,相信大家都痛心疾首。已經高中的孩子,仍然對讓自己很難受的,長期的侵犯行為,無法說出“不”。
這不僅是性教育的問題,這也不僅僅是告訴孩子們“你可以說不”的問題。
第一,拒絕的核心是“我”,我是誰,我是怎樣的,如何認識我真實的感受,我真正的願意和不願意。
這個話題並不簡單,人人都想要這個我,但很多人並不知道從何入手,更不知道怎麼讓孩子釐清自我。
當我們從拒絕這個維度出發的時候,就得到很多關於“我自己”的新認知:
原來當我們不清楚自己想法時,是可以說出“我還不確定”,而不是先同意;
原來真的要相信直覺,讓你不舒服,就是可以說不,不需要原因,是可以保護自己安全的。
我記得很早以前寫過文章,教娃保護自己,說,讓孩子舉起胳膊向兩邊伸開,想象自己的胳膊在身體外面劃出了一個大泡泡,這個泡泡就是我們身體的安全界限,沒有經過允許,別人不能走進這個距離。
這就是界限教育,而當孩子慢慢長大,甚至成年以後的我們自己,就很少再正兒八經思考界限這個問題了。
而社交的基本安全,就是來自界限;我們拒絕別人的底氣,也是來自界限,這本書裡很好的講述了界限這件事。
不僅談了身體界限,還提到了道德、情感和精神界限,這也是我之前從未系統思考過的,可以說整本書的內容全面又特別實用。
很多拿不準的問題,不知道怎麼應對怎麼說時,我們隨時都可以翻開看看,手把手教會孩子捍衛自身權益。
小時候缺失的這堂課,如今我透過這本書徹底補上了,能夠大膽說出自己想法的人生好爽。
而我缺失的這堂課,不想再讓小D缺失了,希望她可以自信自在又自由,直面每一次內心的不舒服。
適合年齡:10歲-16歲
即將進入青春期或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
青春期孩子的家長
定價:118元起
團價:59元起
說實話,我41歲看這個書名是嫌棄的,不過使勁想想青春期那會兒,應該是每天醒過來先覺得自己萬歲萬歲萬萬歲;
但進了校門看見那個成績比我好、長得也比我好的同學,又一秒鐘被打入冷宮。
主打就是一個過山車般的體驗——既然這趟過山車總是要上去的,咱們當然還是要提前繫好安全帶啊。
當我讀完這套《男生萬歲》和《女生萬歲》的時候,我這個開心哪,這不正是我要給馬上進入青春期的小D找的安全帶嗎?
孩子們青春期會面臨的各種挑戰麻煩,這本書裡全都講得明明白白。
包括身體變化、個性形成、與父母相處、與朋友的友情、學習壓力,以及自己和世界的關係,7個章節涵蓋了100多個孩子和大人最需要了解的青春期乾貨。
雖說是乾貨,讀起來一點不費事,有大量的漫畫插圖,還有趣味心理測試和同齡人的分享,青春期孩子自己讀起來完全沒壓力。
其實父母也不用太焦慮,害怕和孩子無法溝通,孩子的青春期不是困難期,而是成長期!
這本可以說是父母的“嘴替”,孩子可能聽不進去、不想溝通的話,書裡都會用傾聽-接納-引導的“三步走”來引導孩子。
嫉妒每個人都會有,學會和嫉妒相處,也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
不敢當眾說話很害羞也沒關係,你也可以有技巧地去應對緊張和來自別人的讚美。
無法理解父母的行為不知如何應對,其實父母也是普通人,他們並不完美,知己知彼就能減少親子衝突,見招拆招啦。
關於青少年心理需求的話題,緊貼著抑鬱、同輩壓力,還有網路暴力和隱私安全,父母離婚後的適應等等場景,都是孩子們可能遇到的新問題。
如果你家有小學五、六年級以上的孩子,我很建議把這本書作為禮物送給他們。
我更建議父母自己先看一遍,瞭解這個時期孩子的身心變化,體會他們需要幫助的訴求,我們才能更有效地溝通。
當Deepseek能5秒生成高考滿分作文,GPT-4輕鬆解出奧數壓軸題……
AI這麼厲害,我們的孩子未來拿什麼跟它拼?到底該培養孩子什麼樣的核心競爭力?
前不久我就寫過一篇,AI時代孩子要擁有的最關鍵的能力就是想象力和勇氣,當然還少不了一種底層能力——那就是學習力。
我看講“學習能力”的書,第一條標準就是:無聊的不看,表達形式不新穎的不看。
總用老一套說學習,那就代表作者本身就沒什麼“學習新鮮事物”的能力,相反,有趣的人,通常都“挺會學習新東西”。
比如講彈性思考,它告訴孩子怎麼用彈性思維打破常規,發揮創意解決問題,這不正是孩子在AI時代應該掌握的高階能力嘛。
也正好就對應我寫到的"想象力和勇氣",用出題者的心態面對一切,跳出思維定勢,當自己有了新奇的點子,能大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優勢視角”,我也有寫過的,在面對一次次失敗的時候,我該怎麼看待自己,又怎麼看待外界評價。
即使別人不認可,即使自己某一科總是考不好,但是依然要在學習中欣賞自己,找到並不斷髮揮自身的優勢,對自己說一句:
還有“自我效能”“延遲滿足”“情緒專注”“積極反思”……總共十大積極學習能力,可以說就專治各種答案熱衷狂、想贏怕輸怪、三分鐘熱度、我不行口頭禪……
孩子在生活學習裡遇到的各種難題,家長搞不定的,試試用書裡的辦法,還真就能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呢。
你們看,帶孩子認識自我效能,連具體的實操辦法都有,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閉環,有原理、有案例、有總結,還有自測方法,最後還有可量化、可操作的實際練習步驟。
真的沒有見過一本書,可以把這些積極學習力的知識給孩子講得這麼好玩又通俗易懂。
希望這本《會學習的孩子》,能夠幫助孩子在快速變化的世界裡積極地擁抱自己,用終身學習能力,創造出無限的可能。
這本是DK視覺巔峰之作,穿越3萬年,橫跨5大洲,帶著我們重返歷史現場,尋找失落的文明;
簡單來說,就是看大片的感受:裸眼3D巨幕IMAX那種。50幅插圖,鋪展開來,就是萬年文明長河的流動。
從古埃及金字塔的巨石轟鳴,到龐貝古城的火山灰漫天,從絲綢之路的駝鈴陣陣,到泰坦尼克號的冰冷沉沒,看完就羨慕自家娃,如果歷史書都長這樣,誰會學不進去呢?
這種大書很多媽媽愛買,因為份量足,但回頭又覺得,孩子不愛看,或者只愛翻看圖片,也不仔細對照著圖讀文字,總覺得浪費了。
這就一定要告訴大家,文化這個東西,一大半都不是“學會”的,而是“薰陶”出來的,也就是浸泡在文化裡,慢慢醃入味的。
所以,這種書家裡多放,隨便孩子去翻,只看畫也好,只看幾個字也好,或者哪天突然聽了什麼故事,學了什麼課文,想起來,哎,這本書裡有過,這都已經足夠了……
但不妨礙我們突然哪一天,對哪一處往事產生興趣和思考。
翻看長城這段歷史時,小D問“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這句是什麼意思。
和她說了我的理解後,她說,那我們現在真的好幸福呀!
當小D指著“梅西訥戰役”的彈坑問:“為什麼人類要重複錯誤?”時,這本書的價值已超越科普本身。
3萬年文明中的衝突與協作、輝煌與失落,即便走馬觀花也能帶來全球視野和更大的格局,文明原來是多姿多彩,是可以同時存在的;
學會辯證思維,知道每一場革命會帶來社會的進步,也會留下那個年代人的血淚史,最重要的是孩子對生命的敬畏。
歷史類書籍還有一個很明顯的好處:眼光一但放到幾千年的尺度上,在大自然的無常、瘟疫戰爭和天災面前,咱家這點雞毛一地,就真的不算啥了。
這本青少年版王陽明的作者是數百萬級暢銷書作家、知名歷史文化作家度陰山老師,書裡用充滿趣味的故事,還原了歷史上真實鮮活存在過的王陽明。
可以把它當作寫給孩子的王陽明小傳,也可以把它看成是如何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的方法論指導小書。
還不認識王陽明的人,強烈推薦大家買這本書跟孩子一起認識一下。
畢竟這位的Title都很嚇人:中國千古第一完人,這都還不是最厲害的。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學思想可以說影響了後世幾百年,直到今天依舊受人追捧踐行,像我身邊不少成功人士還都是他的粉絲。
我讀過之後,發現王陽明是妥妥的心理學大師啊,他的思想和很多現代教育心理學觀念不謀而合,幫助咱們大人重新找回教育的本質——怎麼成就完整的人。
這本書從王陽明心學思想中選取出了55條可以幫助孩子成長的方法,古為今用,獲取改變人生的方法。
比如,王陽明說:我們只要牢記自己的初心,就不會被外在評價干擾。
就是在告訴孩子,要學會傾聽自己的內心,分辨對錯,就能按照自己的節奏前行。
還有心學核心——“知行合一”。就是在知道自己想去做的事情後,毫不猶豫地行動;知識必須透過行動驗證,知與行不可分割。
對應到現實生活中,在告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做中學”,喜歡就去做,並不斷嘗試一步步做精、做深。
同樣的,學習也是如此,王陽明認為,知識跟食物一樣,如果不能被我們轉化,就不能成為真正的見識。
真正的高手,不是“學”出來的,而是“習”出來的。
我們要把所學的知識拿出來練,不過,練的肯定不是將那些知識點背得滾瓜爛熟,而是以知識點為基石,進行思考、理解、結合、突破,來訓練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所以,這本書,其實就在手把手教孩子怎麼立志,怎麼做到知行合一,最終一步步實現自己理想。
內容一點不枯燥,也不落伍,都是能拿來即用的方法,雖然我們無法複製王陽明“開掛”的人生,正如我們不能做任何別的人一樣;
但我們可以做自己,而且可以不斷升級“做自己”的專項技術,以便讓自己更開心。
哇,這大高跟黑皮靴真萌!一本暖暖的,看完讓人心情愉悅的小書。
開啟第一頁,就不能更同意了:如果覺得整理床鋪是個挑戰,那可以不把床整個鋪好,只是撣撣床單。
放鬆這個東西,是一個技術活,但想要掌握這項技術,最好的方法不是練習,而是自己不想練習的時候,看別人練習。
看封面上那句話,“愛自己是一種可以練習,也需要練習的能力。”
翻著這本書,就好像開啟了和自我對話之旅,小青蛙像是最貼心最懂自己的好閨蜜,在輕鬆地、溫柔地和我的內心世界聊著天。
小青蛙和我說,如果不想做是可以不做的,甚至只做一小步就好,不用完美啊。
如果你覺得痛苦,不妨給那時的自己寫封信吧,這就是在建立自我聯結呢。
如果沒辦法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那就每天留出至少5分鐘“獨處時間”(刷手機不算!)
我發現我好像這些年不知不覺中就在做這些,讓自己變得越來越鬆弛了。
比如,每天早上我都對鏡子裡的自己說“我好愛你”,從一開始的彆扭,到越來越享受,我現在發自內心覺得,我是被愛的,我很好,我是值得被愛的。
真心推薦你們和孩子一起讀這本書,學會如何愛自己,如何療愈自己,其實一點也不難,小青蛙會告訴你,就從日常小事中開始。
哪怕只是從簡單的和自己說這句話開始:“我能夠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勇敢。”
這些事看起來很小很小,沒啥特別,卻悄悄地戳中我們心中最柔軟的部分。當為自己做這些小事的時候,我們內心力量就在悄然瘋狂生長呢。
生活中的一點點小小的改變,就能讓人感覺每一天都很特別,能讓人開心自信地做自己。
下次再疲憊不堪、心煩意亂時,坐下來,隨手翻開這本書,和書中這隻溫暖的小青蛙聊聊天;
療愈自己、肯定自己,尋找身邊的美好,讓自己慢慢地柔軟下來,收穫溫柔又有力的能量。
說起來,我們團隊小夥伴大部分生的都是男孩,所以看到這個書名,我就給所有人都安利了一遍,哈哈。
大家會不會好奇,世界上應該大多數男孩,都是母親生育養大的,但怎麼還會養出不尊重女性的大男子主義呢?
那當我們這些受著“男女平等”教育長大的人做了父母,養大的男孩,未來到底會長成什麼樣的人?
那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法國女性主義作家,整本書就在討論這樣一個話題:
從女性主義、性別平等等角度出發,怎麼去養育更平和、更快樂、更平等的下一代。
看完之後,我覺得它可以說是送給未來一代的平等啟蒙書,更是父母打破自身偏見的一面鏡子。
說幾個有意思也印象深刻的點,咱們可以作為自己養育孩子過程中的參照:
剛落地幾個小時的孩子,或許我們就對TA有了刻板期待,而這種期待就會影響你撫育孩子的方式,比如:
其實這樣的養育細節裡,緩慢又實實在在地培養出了男孩和女孩之間大大小小的差別。
我們往往只教育女性反抗“性別歧視”,卻忘了讓男孩遠離有毒的“男子氣概”。
幾千年來男子氣概遵行的價值標準都是:力量、英雄主義和效能力。
不許哭的男孩,長大後變成壓抑情緒的父親;小小“男子漢”標籤下,藏著無數不敢說害怕的童年。
鼓勵男孩表達情緒——嘗試理解孩子的感受,父母用語言表達越多,娃就越有分享情緒的能力;
告訴男孩不要畏懼情緒——每種感受的發生都是正常的,不必為自己的情緒感到羞愧;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有上千種活出男人味的方式,可以是超級迷人的型男,可以喜歡鮮花,討厭戰鬥。
家有男娃的小夥伴們看完這本都說,真的很受觸動,一下就發現了自己家孩子問題在哪裡,也說出了我希望兒子成為怎樣的人。
這本書不是教男孩“成為女性主義者”,而是教他們成為“完整的人”。
當我們允許男孩溫柔、細膩,他們才會真正懂得:真正的強大,是自由做自己,是讓所有人都能自由生長。
昨天去戶外拍攝,在小夥伴們的“慫恿”下,我“被迫”穿上了下面這套衣服。雖然她們都說很好看,但我卻感覺非常羞恥
。我真的很少穿裙子,這樣的花色短裙更少了。
但在戶外已經感受到早春的氣息了,昨天是驚蟄,萬物萌動,宜讀書,宜運動,大朋友小朋友們,都行動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