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經濟學家,不是研究文化的。但是,我走訪過40多個國家,對許多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過親身的體驗和感觸。
我認為一種文化的偉大和持久,在於它面臨其他文化的競爭時,所展現的吸引力和強大的生命力。
現在,帶有濃厚中華文化的唐人街/中國城遍佈世界各地;同樣,美國好萊塢大片也風靡世界,被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喜愛,這些現象都是競爭的結果。
源於中國的書法,在日本被髮展成“書道”,每年日本都要選一個漢字來表示這一年的運勢;日本的政客也覺得可以寫一手好毛筆字,是有文化的表現。

儘管日本人天天用漢字,他們絲毫沒有被“中國文化侵略”的感覺。日本人逛完橫濱中華街,享受完那裡的美食後,回家依然睡榻榻米。他們除了覺得中華料理好吃之外,也沒有被“中華飲食文化”同化的感覺。

想念羊肉泡饃時,我經常會去東京的“西安刀削麵酒樓”點一碗羊肉泡饃,然後習慣性地用手把饃一點一點掰碎,再讓來自西安的大廚,給我煮一碗正宗的羊肉泡饃。這就是“中華飲食文化”的魅力,它不會因為日式料理的清淡和典雅而消失。
中國文化的確是偉大光輝和燦爛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其它國家的文化渺小、暗淡和單調。
小時候老師總教育我:中國人民是勤勞、勇敢和智慧的。這句話沒錯。但是,如果把它理解為外國人是懶惰、懦弱和愚蠢的,就大錯特錯了。
在美國留完學,又在日本生活多年後,我覺得這句話的後面應該加一句,“全世界人民都是勤勞、勇敢和智慧的”。用這樣的認知和看世界的觀念,對於中國人理解外國人和文化非常重要。
21世紀世界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理解和擁抱多元化文化,非常重要。


即使再偉大的文化,天天沉浸在裡面,也會有審美疲勞的問題。瞭解異文化,體驗異文化,是人類好奇心和喜新厭舊的本能。
天天吃中餐,絕對有吃膩的時候,偶爾吃頓法式大餐、義大利麵、日本生魚等外國飯,一定會增加生活的樂趣,提高生活的品質。
明治維新後,日本人開始穿西裝,現在西裝在日本已經成了標準的工作服。但是,日本人在慶祝各種節日時,會穿上和服。日本人結婚時,會在教堂舉辦一次婚禮,再在日本的神社舉辦一次日式婚禮。
教堂和白色拖地婚紗帶來的浪漫感覺,顯然和嚴肅的神社是不一樣的,它們展現的是不同文化對於未來婚姻幸福的祝願。
當國人為比亞迪進入日本而興奮,為海爾的廣告牌掛到銀座而激動,為聯想的電腦在日本銷量超過惠普而自豪時,就不應該認為國內處處可見的吉野家,7-11便利店和UNIQLO服裝店,以及滿街跑的雷克薩斯汽車是“日本文化的侵略”。
這就是全球化時代互通有無,國際貿易遵循互惠、市場相互開放的結果。
中國企業想把產品賣到全世界,中國人希望把中華文化傳播到世界每一個角落,這種想法沒錯,是理性的思維;外國人也有同樣的思維,想把他們的產品賣給14億中國人,向中國人傳播他們的文化。只有互相包容,互相理解,才可以實現共存與共榮。
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了,很快就要超越美國了。文化自信的大國子民,對於外國文化,應該理解包容,淡然處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不應視異文化為洪水猛獸。這才是與經濟富有的大國相稱的文明進化。
—— · END · ——
作者:日本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經濟學教授, 著有《中國出口之謎:解碼全球價值鏈》。
本文轉載自“邢予青東京漫談”。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