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年前,鈴空遊戲做了一款架空遊戲,叫《昭和米國物語》。
光看預告片,大家就覺得這是個驚天樂子:
前幾天,遊戲出了終極預告,目測2025年就能上架。
能在昭和百年之際,玩一個如此“下克上”的遊戲,想想就很有精神。

如果說《黑神話》是村裡的第一個大學生,《昭和米國物語》就是村裡出的第一個抽象派大師。
有多抽象呢?簡單給大家對齊下顆粒度。
遊戲設定在昭和66年,日本憑藉強大經濟實力殖民美國後,喪屍病毒大爆發。
玩家將在這裡打怪升級,展開末日生存。

在日化的美國,你會看到很多倒反天罡的奇景:
新橫濱的logo獨霸好萊塢。

自由女神像穿上了和服。

金門大橋安排上了淺草寺同款燈籠。

等等。
最新預告把顆粒度拉得更滿,好像每一幀都寫著Make Japan Great Again,又處處流露著中國人對美、日文化的玩梗和解構:
劇情裡,大總統每天6點半要準時看動畫片。
“德州知事”既是美國牛仔,又是日本忍者。

切腹介錯不僅要選在櫻花下,還要面朝總統山。

鳥居變鷹居。

北國之春、鐵臂阿童木、貓眼三姐妹、魂鬥羅、大河劇裡經常出現的柴田勝家,還有《紅日》原版BGM……都和拉斯維加斯融為一體。




現實裡常見的流浪漢帳篷也在畫面中出現了。

外加上黑白配的風神雷神,簡直把美、日文化縫合得滴水不漏。

本來,把美國腦補成日本的殖民地已經夠典了。
偏偏這故事還是中國人想出來的,堪稱典中典。
說文雅點,這叫“文化拱火”。

說俗點,就是“親爸爸幫兒子滿足他對養父的一切幻想”。

看熱鬧不嫌事大的網友還建議製作方多整點兒活。
比如,給遊戲配音加上日式英語,或者大佐味道的中文配音。
既然要玩刻板印象,索性刻板到底。


兩條預告片傳到日本,反響同樣很好。
滿朝文武無一人破防。
尤其當某個特供場景出現時,日本宅宅會心一笑,深感中日御宅族心意相通。
一邊點贊中國人的創意;

一邊感慨,圓夢了。



尤其是看到最新版預告,海外玩家們表示,《昭和米國物語》對日本文化的還原度非常高。
懂行的中國設計師會用正確的方式呈現日本的文化要素、人文地景。
“它比育碧更尊重日本文化。”

驀然回首,滿世界找盟友和酒肉朋友的日本發現,最懂自己的人還是中國。

因此,“感謝中國”和“買買買”的日語回覆,佔據了評論區的半壁江山。


“中日友誼靠米國”的狀態就此達成。
有人調侃,這遊戲這麼給日本長臉,日本玩家肯定給它打滿分,可“受傷”的美國人大概只會給它打0分。
事實上,不少美國網友還挺喜歡這冒犯的藝術。

心懷天下的同學甚至在評論裡玩起了昇華,表揚《昭和米國物語》是和平使者。
它憑藉荒誕搞笑的敘事,吸引中美日玩家一起到遊戲裡團建。

為跨語際交流提供了平臺。

“為世界和平做的貢獻,遠大於許多政客。”

眾所周知,在地緣政治和fake news的影響下,中國、日本、美國的網友在很多問題上是沒有共識的。
他們也經常在海外平臺上打筆戰。
可在《昭和米國物語》的評論區,你完全看不到中文、英語、日語互撕的場景。


習慣了“鍵盤三戰”的血雨腥風,看到如此和諧的評論區,多少讓人有點淚目。
世界破破爛爛,普通人縫縫補補,挺難得的。

儘管多數人都表揚《物語》有腦洞有格局,但也有朋友在糾結:
它到底算不算中國的文化輸出?
畢竟它講的是日本和美國的故事,畫面裡沒有一點中國元素。
我覺得,肯定算。
要知道有句話叫:
“講好中國故事,不一定要講中國發生的故事。
也可以是中國人在講故事。”

你看,《功夫熊貓》是美國人在講中國的熊貓故事;
《海賊王》是日本人在演繹西方的海盜傳說;
《Hello Kitty》是日本人在想象英國小女孩的生活;
但誰能說這些作品不是美、日本的文化輸出?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鈴空CEO也表達過類似的意思。
作為土生土長的武漢人,他沒在國外生活過,因此《昭和米國物語》呈現的元素肯定和實際的海外文化存在差異。
但他們期待展示的,不是自己對美、日文化的臨摹,而是自身對二者的理解。
“回想我們玩過的許多海外遊戲,就算做的不是他們本國的題材,也有很多他們自己文化的鮮明特色。 比如說像美國的很多遊戲,有他們獨有的幽默方式,和讓我們覺得很奇怪的審美。 日本的遊戲裡面,很多都有“中二”思維、一本正經說教還有一些“保護這個保護那個”的理念。既然他們可以把自己的思想文化都融入到任何題材裡面,我們在做遊戲的時候為什麼不行?”
一言蔽之:
“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題材只是一張皮,思想、文化與情感的輸出才是文化輸出的底層邏輯。
我們不一定非得按照別人的想法,包裝自己的文化,再用力朝外頭兜售。
這種臉譜化的文化輸出,恐怕既得不到外國人的尊重,也贏不來本國民眾的認可;
也可以是,借別人的殼,“上市”自己的思想文化。
說到這裡,想起之前刷到的一條新聞。
某個外國女生在小紅書上曬了自己和男友在機場分別的場景。

評論區的中國人都在用中式英語勸她:
“cry what?man like taxi,one go,next come”(哭什麼,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U swan, he frog”(爛蛤蟆想吃天鵝肉)……
其中,“U swan, he frog”還在海外上了熱搜。
雖然是句Chinglish,但它比唐詩宋詩,更戳老外的心。
誰又能說,這不是一次成功的文化輸出呢?

還是期待未來的中外交流,能多一點這樣雙向奔赴的文化輸出。
少一點迎合外賓、自我“東方主義”化的輸出。
-END-
搞了個知識星球,名字叫【雷叔講世界】。

最近主要在分享一些投資炒股的思考。
還會有房產投資、旅遊攻略、一些不太方便發的文章,或者怎麼做自媒體等等。
現在發了一些專欄文章,都是公眾號不會發的,現在進去都能看:

總之大家有興趣的可以過來玩。
群裡現在已經有450個小夥伴了,大家沒事可以當成個論壇扯扯淡也不錯。還會拉微信群扯淡聊天。

關鍵詞
玩家
《昭和米國物語》
題材
中國
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