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柁格
來源:地球知識局
ID:diqiuzhishiju
ID:diqiuzhishiju

今年10月底,全世界的文博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重大盛事,這就是奈良國立博物館舉辦的第76回正倉院展!
經過近兩個月時間的緊張準備工作,“地球知識局·2024正倉院特展”考察團,也順利在11月4日正式發團,我們與潛心十多年研究正倉院的龔婷博士會合,開啟了一年一度的正倉院特展之行。






● 考察途中的一些掠影
正倉院有多麼特別,竟能引得全世界的矚目?這其中,不得不提到一個傳奇群體——日本遣華使。

中國文化,就是世界文化
所謂“日本遣華使”,其實是現代歷史學者們創造的一個新名詞。具體而言,其實指的是中國隋唐兩朝時期,日本向中國派遣的各種使者,在隋朝時期叫“遣隋使”,在唐朝時期叫“遣唐使”。其中,又以“遣唐使”的影響最為深遠。

● 其中包括李白的好友——阿倍仲麻呂,他的中文名叫晁衡
唐朝的中國,無疑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富有的國家之一。其政治制度、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等各個方面都達到了一個高峰,成為東亞乃至世界的文化中心。日本透過派遣遣唐使,直接吸取中國的先進文化,以期推動國內的改革和發展。
無論是遣隋使,還是遣唐使,雖然遣華使在字眼上都和中國有關。但遣唐使到中國,其目的遠不止於學習中國的文化和制度。
在當時,唐朝的開放政策以及國力情況,使得它成為了多元文化的匯聚之地,來自中亞、西亞甚至更遠地區的文化和知識在這裡交流融合。這次正倉院展覽中,就有很多具有中亞、西亞元素的文物。
日本遣唐使在長安的學習,不僅限於中國的經典著作和制度,還包括了這些外來文化的精華。

● 唐代文物中的胡人形象
遣唐使的派遣,實際上是一次全面的文化和技術的汲取之旅,旨在吸收來自世界各地的文明成果。
透過與唐朝的交流,日本間接地學習到了來自西域各國的豐饒物產和文化。這些文化成果,透過遣唐使帶回日本,促進了日本文化的多元發展。
此外,遣唐使的派遣還具有重要的外交目的。透過與唐朝的交流,日本希望提升自己在亞洲,特別是在東北亞的國際地位。這種外交策略,使得日本在國際舞臺上獲得了更多的尊重和認可。

● 橫屏檢視

從中國帶回來的寶貝,放到哪了?
遣唐使從中國帶回來的寶物,主要存放在日本奈良的東大寺正倉院。這裡收藏了大量來自唐朝的寶物,這些寶物一半以上來自中國、朝鮮等國。
正倉院作為一個倉庫,其實裡面存放的物品,不只人們平時認知中的各種寶物,還有各種雜七雜八的物品,比如各種簡易的武器、各種舊衣服、裝東西的袋子等等,當然這些物品放到現在,自然也都是文物了。

正倉院於公元756年開始啟用,距今已經有1200多年的歷史了。當然,現今的正倉院原址,已經成為了一處文物古蹟,不再承擔“倉庫”的功能。當地人在正倉院舊址的附近,建了一處“現代版正倉院”,用它儲存著正倉院裡面的文物。

除了遣唐使從中國、朝鮮帶回來的寶物外,正倉院也收藏了大量日本利用學習到的中國技藝,自行製造的各種寶物。



本回正倉院展中,就展出了諸多相關文物。說實話,這些日本利用學習到的中國技藝,自行製作的各種寶物,在技藝、做工等等方面,大多遠遜於同期中國製造的寶物。
例如這次展出的紫地鳳形錦御軾,圖案都沒顯示完整,繡的線有時也不連續。按照當時中國的標準,絕對是一件殘次品,必須得回爐“重開”。
但對於當時的日本而言,能達到這種工藝,已經屬於高超技藝,自然是不可多得的一件寶物。本次陳展上,該寶物也屬於著重推介的一件物品。

再比如本次出展的奈良時代的一些金銀器,日本的做工也偏向原始畫風,完全無法和同時期中國的精湛金銀器比擬。為此,龔婷博士還和我們半開玩笑地說:“看完這個,趕緊回國去何家村‘洗洗眼’。”


硬控287年,日本不派人了!
唐末,遣華使制度歷經近三百年。日本透過學習唐的文化制度,建立了律令制,其社會文化有了巨大進步提高。
然而隨著唐朝的日漸衰落,唐朝的政局動盪不安,日本遣唐使來到中國不可能像以前那樣受到很高的待遇。日本人面對中國動盪的政局,自然也學不到什麼有用的東西,而且就連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所以日本國內逐漸失去了向唐朝學習的興趣。
另一方面則是經過二百多年的學習,日本人自認為把當時世界上的文化,該學到的都學到了。所以他們對於中國和世界文化的需求不再像初期那麼迫切,因此再派遣遣唐使已經不是很必要了。
在日本人的認知中,除了文化已經不需要交流外,經濟層面他們也認為是負收益。由於遣唐使促進了中日兩國的交流,兩國的貿易也不斷發展,日本地小資源不足,唐朝赴日貿易不斷增加,以前靠遣唐使帶回唐貨,後來透過商人就能完成,所以遣唐使在貿易上的作用已經不大。
而日本派遣遣唐使來中國花費非常巨大,這對於日本政府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出使航行艱險,很多使臣也對此感到畏懼。
綜合多種原因,遣唐使制度已經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所以在公元894年,宇多天皇接受遣唐大使的奏請,正式廢除了自公元607年以來,延續了287年的遣華使制度。

● 最後一任遣唐大使(未成行)菅原道真,被後世日本奉為“學問之神”、“渡唐天神”
雖然遣唐使制度消亡了,但是日本和中國的聯絡並沒有斷開。在中國宋朝時期,兩國之間的商貿、文化往來依舊頻繁,中國文化依舊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日本,甚至某些層面的影響力,超越了唐朝。
例如日本許多受唐朝影響創立的寺廟,這些寺廟在創作緣起圖的時候,畫面中的中國人形象並不是唐人的形象,而是宋人,出現了“以宋代唐”的文化現象。

● 比如《誓願寺緣起繪》(區域性)中表現的
遣唐使被廢止後,隨著時間的流逝,日本在消化與吸收唐文化的基礎上,總結和提煉日本土著文化遺產,創造了一種獨具日本民族特色的文化,這就是所謂的“平安文化”。

● 來自平安時代的風雅(圖:大河劇《致光之君》劇照)
“平安文化”,為日本人的國族構建產生了深遠影響,而在其中產生重要作用的,便是遣華使為日本帶來的眾多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