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貪玩,天黑了還在外面瘋跑,不想回家…
忽然,不知從哪家窗戶傳出一首歌,兩三分鐘之內,所有孩子都跑回了家…
那首歌就是:《鐵血丹心》
聽到這首歌,大家都知道《射鵰英雄傳》開始了…
誰能想到,時隔多年,在大熒幕上還能看到這麼驚喜的武俠鉅作:
《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
電影緊接原著小說第34章「島上鉅變」的中段,江南七怪中的六位在桃花島離奇死亡,郭靖和黃蓉分道揚鑣。
郭靖遍尋黃蓉,誤入蒙金戰場,巧遇義兄拖雷和蒙古師父哲別。
接下來,故事朝著核心矛盾的中心推進…
蒙古、金國、大宋,三方勢力,犬牙交錯,互相為制衡…
他是大宋忠良之後,父親給他取名“郭靖”,暗含”不忘靖康之恥“之意…
但他又長於草原,草原於他有養育之恩,更被大汗指定為“金刀駙馬”,與王子拖雷義結金蘭。
一邊是忠肝義膽的亡父,深明大義的慈母,至死不渝的蓉兒;
一邊是有知遇之恩的大汗,青梅竹馬的公主和情同手足的義兄;
與此同時,大宋境內,萬千百姓正處於草原大軍的兵鋒之下…
如果你和我一樣熟讀原著,就會知道,在這段故事裡,郭靖和黃蓉將共同面對他們生命中最兇險的一段生離死別。
郭靖不再是那個愣頭愣腦的憨厚少年,黃蓉也不再是那個天真爛漫的邪派少女…
戰火紛飛的中華大地,哀鴻遍野的萬千百姓,需要他們馬不停蹄,儘快成為“郭大俠”和“黃幫主”…
我們能看到不同於徐克導演之前武俠作品的地方,那就是:大量戰爭場景。
重甲騎兵、弓騎兵、輕騎兵、大盾兵、圓盾兵、長矛兵、重步兵、草原大軍、大宋軍隊、丐幫義軍…
其中,金國騎兵身穿鐵浮屠,手持狼牙棒,極具視覺震撼性…
與金庸原著小說第一章中,關於金兵盔甲和狼牙棒的描述相當一致。
另一方面,草原弓騎兵的迅猛凌厲,陣型多變,靈活穿插,利箭破空。
則讓我們看到了兩個兵種、兩種戰法的相互牽制和制衡…
另有一種,草原重甲鐵騎,無論是士兵還是戰馬,全身覆蓋耀眼厚厚的金屬鎧甲,彷彿一頭頭鋼鐵怪獸…
展現了金庸小說中的絕世武功降龍十八掌、蛤蟆功在戰場搏殺中的威力。
而是將掌風化為半透明氣勁,以扭曲的空氣為意象,掀起沙暴、震碎地面、擊破石碑…
比如,時乘六龍,能夠看到多道氣勁的飛行軌跡,並在多個物體上流動反彈,最終擊中歐陽鋒…
再比如,對於震驚百里穿透物體隔山打牛效果的刻畫,都讓人充滿驚喜…
手腳爬地,氣息鼓動,以歐陽鋒為中心,激盪出漣漪狀的氣浪和聲波。
似乎暗藏著徐克導演對這些絕世武功的理解:武功不是殺人技,而是武者精神的外化。
降龍十八掌的正氣凌然更像是洪七公和郭靖的性格外化,而蛤蟆功的詭異霸道也像極了西毒歐陽鋒的風格作派。
生機勃勃,爽朗獨立,英姿颯爽,同時又是那麼的勇敢獨立,敢愛敢恨…
要知道,無論是在金庸原著中,還是此前若干版本《射鵰》中,華箏這個角色給人“戀愛腦”“愛哭鬼”之類的刻板印象…
但大家似乎都忽視了一個問題:身為大汗的女兒,會是這樣一個嬌滴滴的小女子嗎?
於是,徐克導演將這個稜角分明、英姿颯爽的華箏塑造成一個堅定、大膽的草原女傑。
巴雅爾圖飾演的大汗,他的表演似乎天生就有一種王霸之氣。
製作方面,這版射鵰的影像風格,更偏向於《新龍客棧》和《刀》的粗糲樸實,更有質感和實感。
徐克以一貫凌厲的影像風格,展現了頗具魅力的武俠世界..
武俠的浪漫與戰爭的殘酷,彷彿交織成一首血色的史詩…
這部最新的《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副題是“俠之大者”…
這一次徐克要拍的,並非“桃花影落飛神劍,碧海潮生按玉簫”的浪漫飄逸。
疏離的故土和熟悉的草原,弱民和強兵,血肉之軀和鋼鐵洪流,逆勢而行還是順應歷史潮流…
武功高強的人,未必就有一顆憐憫之心,而武功低的人,未必就不能行俠仗義。所謂英雄,並不能僅用武力去定義。
正如一位網友所說:郭靖,生於靖康之恥,死於大宋城破。他這一生,終究沒有辜負自己的名字。
已將九陰真經融會貫通的郭靖,和走火入魔的西毒歐陽鋒,縱橫於大軍之中,在戰陣中閃轉騰挪…
此時的降龍十八掌和蛤蟆功,在九陰真經和走火入魔的加持之下…
兩人武功所到之處,無論是戰馬、盔甲、刀槍劍戟、還是攻城器械,分崩離析,化為烏有…
徐克導演對於這場動作大戲的處理,極具想象力,充滿東方美感,簡直可以用匪夷所思來形容…
有趣的是,電影結束之處,徐克導演用彩蛋的形式,向我們展示了武穆遺書排兵佈陣的活化解析…
我們可以由此看到徐克導演的思考過程,很有趣,很震撼,又讓人有那麼一點感動…
郭靖天生駑鈍,資質平平,平凡得如同手機螢幕前的你和我。
但與此同時,他又天賦異稟,前輩高人無不對他讚賞有加,傾力相助。
只要心懷赤子之心,就算平凡如你我,也能成為萬人敬仰的大俠。
我曾經寫過,武俠是我們中國人骨子裡的浪漫情懷,寄託著我們中國人最基本善惡觀、是非觀和價值觀。
它飽含著我們對於公平、正義、和平和美滿的追求,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美好向往,是我們的底氣,是我們的根。
郭靖和黃蓉,正是金庸先生和徐克導演所推崇的武俠精神的具像表現…
他們的善良,他們的勇敢,他們的奮鬥,他們的功成名就和一敗塗地,他們的捨生取義,更容易直達我們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