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國內基金投資人能徹底改變命運嗎?

頭圖由豆包生成

多年以來,國內公募基金行業一直存在“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怪象,為此,基民極為不滿,又無可奈何,不少投資人甚至喊出“相信國運,定投納指”的宣言。
公募基金長期表現不佳,主要是國內資本市場表現的原因嗎?近幾年,國內經濟處於調整週期,A股市場的表現總體不盡如人意,人們對長期投資信心不足。
A股十年前從上證5000多點的高位回落,之後就一直在3000點之間上下徘徊,“保衛3000點”幾乎是過去10的永恆主題。然而,這並不影響A股市場中不少的優秀公司為長期追隨它們的投資人創造了豐厚的回報……
請看下圖:

|資料來源:東方財富網

至於市場的“牛市與熊市”的激辯、永恆主題“保衛3000點”的成功與否,絲毫不影響這些投資人實現“躺贏”。
那麼,問題來了,公募基金管理人應該被認為是市場中最專業的一批投資人,為何就不能幫助信任他們並把資金託付給他們的基民們實現“躺贏”?
“基金賺錢而基民不賺錢”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涉及投資者行為、基金行業生態、市場機制等多個維度。

基民追漲殺跌與頻繁交易

1、非理性擇時。
基民往往在市場高點受“賺錢效應”吸引集中買入,而在低點因恐慌情緒拋售。例如,在2021年股市處於高峰狀態時,明星基金經理們成了基民們心目中“最可愛的人”,大家踴躍認購基金,新發基金規模動輒數百億,結果多數基民被鎖在高高的山崗上;而2024A9月的一波快速上漲中,頻繁交易的基民卻錯過關鍵交易的一週而與全年的上漲無緣。
2、持有周期短。
統計顯示,持有基金不足半年的投資者虧損機率超50%,而持有3年以上虧損機率降至20%以下。但多數基民缺乏耐心,尤其在市場波動時容易“割肉”。
3、過度依賴短期業績排名。
代銷平臺常推薦短期收益高的產品,基民盲目跟風買入後遭遇風格切換或估值回撥。例如,過去的十多年來,某年業績前十的基金中,半數在次年表現墊底。

基金行業盈利模式與利益衝突

1、管理費“旱澇保收”。
傳統固定費率模式下,基金公司收入依賴規模而非業績,導致其在市場高位仍大力營銷新基金。例如2015年中、2021年初等等這些股市巔峰點位上,公募基金普遍大賣,規模超大,結果其後市場長期回跌,基金虧損數以百億元計,而公募基金卻每年收取數十億元管理費。
2、銷售渠道導向偏差。
銀行、第三方平臺等代銷機構以佣金為導向,傾向於推薦新基金或高返佣產品,甚至誘導“贖舊買新”,加劇同質化和基民交易成本。
3、機構短期化操作。
不少基金經理們為追求短期排名而不惜“豪賭”,部分基金頻繁調倉或追熱點,如“金元順安優質精選A”年換手率超1000%,重倉股頻繁更換,最終虧損36.4%

產品設計缺陷與監管滯後

1、主題基金風格漂移。
部分基金偏離投資策略,追逐短期熱點(如新能源、醫藥),導致估值泡沫破裂後長期虧損。例如,2021年成立的多隻主題基金近三年累計虧損超25%
2、考核機制短期化。
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的考核過度關注短期規模增長,而非長期回報。2025年改革前,僅少數公司實施長週期考核。
3、費率機制不合理。
監管指導下的固定費率未能繫結基金公司與投資者利益。2023年降費政策落地後,僅1%的基金下調費率,且以小型產品為主,基民體感有限。
今後,基金投資人的命運能改變嗎?我們終於看到監管的行動了。
中國證監會於近日公開印發《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針對“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行業痼疾,透過系統性制度設計,從費率改革、考核機制最佳化、產品規範等多維度提出具體解決措施。
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實行浮動管理費制度。 
對主動權益類基金推行“基礎管理費+業績報酬”模式,管理費率與業績比較基準掛鉤:若基金連續3年跑輸基準5個百分點以上,基礎管理費最高降幅達50%;若連續3年跑贏基準10個百分點以上,可提取超額收益的15%作為附加管理費。未來一年內,頭部機構新發主動權益類基金中60%須採用浮動費率,逐步全面推開。  
以上措施打破“旱澇保收”模式,直接繫結基金公司與投資者利益,倒逼其提升投研能力,避免“規模至上”的粗放經營。
2、實現長週期考核權重提升。 
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考核中,三年以上中長期收益權重不低於80%,產品業績指標權重不低於80%。對跑輸基準超過10個百分點的基金經理,績效薪酬需明顯下降;反之可適度提高。
以上舉措重構考核機制,強化長期業績導向,抑制短期投機行為,減少風格漂移和頻繁調倉。
3、把投資者盈虧納入評價體系。 
將投資者盈虧佔比、盈利客戶數等指標納入基金公司監管分類評價,佔“服務投資者能力”評分權重超80%基金評價評獎以五年以上長週期業績為核心,杜絕短期排名誤導。此舉有利於打造長期的考核機制,引導基金公司建立正確的考核制度。
4、建立業績比較基準剛性約束。
要求每隻基金設定清晰基準,投資組合與基準的資產類別偏離度不得超過±15%,否則需調整策略或清盤。存量產品需在2026年底前完成基準校準,解決“貨不對板”問題。
以上舉措規範產品設計與投資行為,著重保護投資人的利益。
總體上看,上述《行動方案》透過“利益繫結—行為約束—生態重構”的鏈條,公募基金與基民們的利益將趨於一致。
儘管基民們期待一夜之間改變長期虧損的命運恐怕不現實,但是,隨著2025年制度框架搭建完成、結合最佳化投資者教育措施的落實、加上強化監管約束……假以時日,公募基金行業的新格局有望形成,期待公募基金將能真正為基民們創造價值。
至於普通基民應該如何行動才能讓自己的勝率更高?
我認為必須以優中選優的原則,“雙十”是可以考慮的標準(基金經理有十年以上的公募管理歷史,平均年化回報率不低於10%),當然了,以主流公募基金的指數ETF組合來跟上不同市場的節奏也是低成本的有效配置策略。
 —— · END · —— 
No.6436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黃凡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