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當今軍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一場關於戰場指揮決策變革的“風暴”正在悄然醞釀。瑞典國防巨頭薩博(Saab)與芬蘭雷達技術公司ICEYE的合作,為我們揭開了空間雷達重塑未來戰場的神秘面紗。根據國際軍事新聞網站Army Recognition 2025年3月5日報道,薩博和ICEYE簽署了一份戰略合作備忘錄(MoU),這一訊息猶如一顆石子投入軍事領域的“湖面”,激起層層漣漪。
ICEYE的合成孔徑雷達(SAR)衛星堪稱“太空鷹眼”,具備強大的穿透能力。無論是厚厚的雲層、惡劣的天氣,還是複雜的地形,都無法阻擋它獲取高解析度雷達影像的“腳步”。而薩博,作為在軍事指揮控制系統領域的佼佼者,計劃將這些寶貴的資料融入自家系統。透過對這些資料的深度挖掘和利用,薩博的指揮控制系統將如虎添翼,在戰場態勢感知、遠端目標鎖定以及戰術規劃效率等方面實現質的飛躍。
在現代戰爭中,戰場環境愈發複雜多樣。傳統的偵察手段,在叢林、極地等特殊地形,以及城市戰等複雜場景下,常常會遭遇各種限制。比如,叢林中茂密的植被會遮擋光學偵察裝置的視線;極地的惡劣氣候和特殊地理條件,也讓常規偵察難以發揮作用;城市戰中,建築物的遮擋和干擾,同樣給偵察帶來巨大挑戰。而此次薩博與ICEYE合作的技術,憑藉其全天候、高解析度的特性,能夠有效降低作戰盲區風險,為作戰人員提供更全面、準確的戰場資訊。
雙方的合作目光並不僅僅侷限於軍事領域。他們還計劃探索太空雷達在民用領域的巨大潛力。在關鍵基礎設施監控方面,像能源管道的安全監測、邊境線的管控等,太空雷達可以提供即時、準確的資訊,保障國家重要設施的安全。在太空態勢感知(SSA)領域,它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太空環境,監測太空物體的執行情況,為人類的太空活動保駕護航。
威脅分析
現代戰爭已經進入了資訊化時代,對即時情報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傳統的光學偵察手段雖然在一定條件下能夠發揮重要作用,但它的侷限性也十分明顯。在惡劣天氣條件下,如暴雨、大霧等,光學偵察裝置的效能會大打折扣;而且,面對日益先進的偽裝技術,光學偵察也很容易被“欺騙”。而SAR技術則能有效彌補這些短板,為作戰方提供穩定、可靠的情報支援。在資訊戰中,如果一方缺乏類似的先進技術,就很可能在情報獲取上處於劣勢,進而影響整個戰局。
戰術優勢
當薩博的指揮系統成功整合ICEYE的SAR資料後,指揮官們將擁有更強大的“戰場透視眼”。他們能夠更快地識別隱藏在各種偽裝之下的目標,比如偽裝巧妙的導彈發射車,或者隱藏在地下的工事。這種快速識別目標的能力,大大縮短了“發現-打擊”的鏈條。在戰場上,時間就是生命,就是勝利的關鍵。先發制人的能力,將讓作戰方在戰鬥中佔據主動地位,增加獲勝的機率。
技術趨勢
薩博與ICEYE的合作清晰地表明,太空感測器與地面指揮系統的融合已經成為軍事科技發展的關鍵方向。在未來的戰爭中,誰能掌握更先進的天基偵察技術,誰就能在情報獲取上佔據優勢。各國都意識到了這一點,紛紛加速佈局天基偵察網路,力求在未來戰爭中贏得先機。
民用潛力
SAR資料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軍事領域,在民用領域同樣潛力巨大。在災害響應方面,比如洪水發生時,太空雷達可以快速監測洪水的範圍和動態變化,為救援工作提供重要依據;在資源勘探領域,它也能幫助我們更高效地尋找地下資源。這種軍民協同創新的模式,不僅能夠促進軍事技術的發展,還能為社會的發展和民生改善做出貢獻。
此次薩博與ICEYE的合作,無疑是軍事指揮系統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標誌著軍事指揮系統從“依賴地面情報”向“天基全域感知”的重大轉型。然而,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並非一帆風順。在技術落地的過程中,還面臨著諸多挑戰。例如,資料頻寬的限制可能會影響資料的傳輸速度和質量;多源資訊融合演算法也需要進一步最佳化,以確保不同來源的資料能夠準確、高效地融合在一起。此外,對手也不會坐視不理,衛星干擾技術等反制手段的發展,也將對這一合作成果的實際應用構成威脅。因此,未來我們需要密切關注該技術的實際部署效果,以及雙方在應對這些挑戰和反制手段方面的舉措。
總之,薩博與ICEYE的合作不僅在軍事領域具有重要意義,其技術應用和融合模式也為民用領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發展方向。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的不斷拓展,SAR技術將在未來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End
>>>
本文轉載自“智研航天”,原標題《Saab聯手ICEYE:合成孔徑雷達如何顛覆未來戰場指揮決策?》。
為分享前沿資訊及有價值的觀點,太空與網路微信公眾號轉載此文,並經過編輯。
>>>
充滿激情的新時代,
充滿挑戰的新疆域,
與踔厲奮發的引領者,
卓爾不群的企業家,
一起開拓,
一起體驗,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質,
共同實現更高價值,
共同見證商業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與網路》,觀察,記錄,傳播,引領。
>>>
·《衛星與網路》編輯委員會
高階顧問:王國玉、劉程、童旭東、相振華、王志義、楊烈
· 《衛星與網路》創始人:劉雨菲
·《衛星與網路》副社長:王俊峰
雜誌訂閱,請加微信:
wangxiaoyu99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