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斐君按:
今天是抗美援朝紀念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首先向我們最可愛的人致敬,同時聊聊我軍軍魂和無往不勝之源。最近我又重溫了電視劇《功勳》第一單元“能文能武李延年”,太好看了,可以說是近些年我軍影視劇巔峰,其思想水平、對真實歷史的還原、對政工幹部、黨指揮槍的呈現,都屬上乘之作,這部劇道出了我軍無往不勝的根本原因——“支部建在連上,浩氣建在心上”。
短短六集電視劇看下來,我一下子就徹底理解了志願軍當年開掛一樣的強大戰鬥力是怎麼來的了,也一下子就勾連起了中學歷史課就學過的我軍“支部建在連上”的知識點,並徹悟了其深遠意義與獨特價值。
(一)
對於我軍所特有的“政委”“指導員”這一類職務,以及相應的文學藝術形象,吃瓜群眾們多少存在一些誤解與偏見,總體印象就是臉譜化、高大全,就會耍嘴皮子說漂亮話、喊口號,盡玩兒虛的,婆婆媽媽唧唧歪歪總拖後腿…真正真刀真槍打硬仗打勝仗,還得靠團長營長連長排長班長帶著戰士們去衝鋒陷陣浴血奮戰。
以往影視劇裡表現的基層政工幹部是什麼樣?《集結號》裡干預指揮員作戰部署,魯莽衝鋒結果被炸成兩截的指導員犧牲後,連隊有沒有指導員彷彿沒什麼差別。《亮劍》裡的政委成了管家婆,得處處維護遷就團長的權威,政工工作基本沒影。
《能文能武李延年》劇集相對完美詮釋了基層政工幹部:
1.領會上級作戰意圖,配合軍事指揮員,有較強的軍事指揮技能,作戰中根據分工指揮部分行動,軍事指揮員犧牲後可以立即遂行指揮職能。
2.淺入深出得給戰士們講明為什麼而戰,為什麼而死,是的,人都怕死,但是之所以能克服恐懼直面死亡,爆發出驚人的能量,是因為要守護遠比自己生命重要的東西進而自我實現。戰士個人不是工具人,而是自我解放後盡最大可能做最好的自己,把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偉大事業結合起來。
3.熟悉瞭解戰士們的情況,做思想工作,讓戰士們在政治上成長進步,建設鞏固黨組織;化解矛盾,保持隊伍的團結、激發隊伍和戰士的戰鬥熱情;溝通協調軍地、兵民關係,維護軍紀。李延年的“尊重和信任也是戰鬥力”、鏗鏘有力但又質樸坦誠的戰場動員講話、對連隊裡的解放戰士的個人情況瞭如指掌等等就是體現。

劇裡令人動容的地方太多了,戰士們高呼為朝鮮人民報仇再現了那個年代的國際主義精神;小安東的經歷再現了舊中國一個苦孩子是怎麼新生的;戰士們提到了不參軍打仗打跑還鄉團就過不好日子;眼瞎戰士揹著斷腿戰士衝鋒;這些畫面非常催淚。
言歸正傳。以往就是感覺我軍一支部隊好比一個傳統的大家庭,主官是爹,是作為主心骨存在的大家長,戰士們是如狼似虎的楊家將七郎八虎一樣的熱血兒男,而政委指導員呢,則是嘮嘮叨叨婆婆媽媽的老媽媽,就算是佘太君穆桂英,但終歸定位還是個家庭主婦,熱心腸,碎嘴子,喜歡瞎操心但往往吃力不討好,一旦遇到事兒,還得是男主外女主內。
總之,政委指導員這類軍隊政工幹部的形象,在吃瓜群眾的印象裡,就是個類似“娘們兒”一樣的陰柔擔當,所謂“戰爭讓女人走開”,打仗畢竟還是要靠男人,要是指望楊門女將十二寡婦徵西,那也太不靠譜了。
拿我來說,之所以有這樣的刻板印象,一方面是由於自己的人生閱歷中,除了上學時期的短暫軍訓,基本與軍旅生活沒有交集,所以對於軍隊是陌生、隔膜、缺乏瞭解的,僅憑一知半解就去狹隘地理解與定位了我軍政工幹部的角色;另一方面,也要拜長期以來,我們的文藝作品所賜。
咱們的軍旅題材的小說影視劇的熱門作品裡邊,所塑造的政委指導員的形象,大多非常乾癟與模式化,反正給我的印象就是,舉個最典型的例子,《亮劍》這部劇,如果把政委趙剛的戲份都刪了,此劇魅力幾乎不會怎麼減色,但是,如果抽掉了團長李雲龍,那這劇就沒法兒看了。說實話,我個人的感覺,政委趙剛的存在感,還不如和尚、孔二愣子、李雲龍老婆呢…

總之,政委指導員的形象在我看來,就是綠葉與陪襯,從角色吸引力而言,幾乎可有可無。
另外,中學時學近現代史,是背過“三灣改編”“支部建在連上”這些知識點的,但對於“支部建在連上”對於我軍的深刻意義,是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的。
直到看了電視劇《功勳》第一單元“李延年篇”,王雷演的李延年,演得非常出彩,最重要的是這部劇製作非常精良,劇本特別紮實。我是沒想到,無意中看了一眼一部主旋律紅色題材電視劇,就被王雷演的李延年一段戰前動員的演講,給震撼到了,然後就被吸引著看下去了,哇塞,戰爭場面,感覺是國產近現代戰爭劇的巔峰水平啊!太特麼考究了!
更沒想到的是,短短六集電視劇看下來,我一下子就徹底理解了我志願軍當年開掛一樣的強大戰鬥力是怎麼來的了!也一下子就勾連起了中學歷史課就學過的我軍“支部建在連上”的知識點,並徹悟了其深遠意義與獨特價值了!
(二)
電視劇所擷取的這段故事,劇情很簡單。李延年,當時是抗美援朝戰場上我志願軍一名連指導員,在沒有連長的情況下,他又當爹又當媽,率領這個連隊戰士去堅守一個高地。他們營的任務是在總攻發起之前,奪下這個禿山頭並守住它幾天幾夜。
之前先後派上去兩個連,幾乎都拼光了,他帶本營最後一個連上去,收拾殘兵,合併組成一個新的連隊“泰山連”,在他的指揮下,打退聯合國軍大炮坦克開路、步兵輪番上陣的多次瘋狂進攻,陣地經過雙方多次反覆爭奪,最後守高地的我軍彈盡糧絕,就剩11個人還活著的情況下,硬是守住了陣地,等來了總攻。
看上去很老套很俗套的劇情對吧?但牆裂推薦喜歡戰爭片的朋友去看看這六集!對於國產戰爭劇來說,此劇拍出了很多出人意料的新意呢!
也怪之前此類題材作品“神劇”太多,給我們普通觀眾的感覺,我軍打勝仗就是扔扔手榴彈、吹吹衝鋒號那樣如同兒戲一樣簡單。可是,這部劇卻從整體脈絡、機理、細節上,用心地給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釋:
不要小看當年我軍打仗的技術含量、智力因素,特別是基層團隊的戰術先進性、實用性、靈活性及有效性!僅憑匹夫之勇和一腔熱血地猛打猛衝,可以譜寫出悲壯慘烈的絕唱,但無法確保以弱勝強的結局!

我們的志願軍,在裝備落後缺乏補給等諸多不利條件下,於異國他鄉能硬剛武裝到牙齒的聯合國軍三年而打個平手,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做到的!必然是具備了某些人無我有的獨具優勢的核心競爭力,才能確保實現的!
這個獨到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這短短六集電視劇,正是試圖從細節入手,解析其中的原理!就不劇透了,推薦大家親自去電視劇中尋找答案吧!
(三)
總之,我在觀劇過程中,是生出許多感慨與恍然大悟的~
原來,政委指導員這樣的軍隊政工幹部的存在,是構成我軍核心戰鬥力的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啊!
原來,支部建在連上,真的是高瞻遠矚的神來之筆啊!竟然有著如此令人歎服的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啊!…
劇中李延年領導的這個連隊,一半戰士是“解放戰士”,就是從國軍中俘虜或投誠過來的!有到了朝鮮戰場還想開小差當逃兵溜回家鄉去的,有被對面國軍派駐聯合國軍的特務陣前喊話點名許給高官厚祿的。
我之前很不理解,同一群人,當年作國軍時,解放戰爭中就一觸即潰,但加入到我軍之後,僅僅經過短暫改造,投身抗美援朝戰場,怎麼就能一下子變成了死戰不退的特殊材料製成的人?看了這六集電視劇,我找到了一些合情合理的令人信服的依據。

還有,百十來人的輕裝步兵,在敵人大炮輪番轟擊、坦克開道、全副武裝的步兵潮水般一層層車輪攻擊之下,要怎麼做,才能守住一個光禿禿的山頭幾天幾夜?電視劇裡細緻刻畫了李延年是怎麼分兵派將、配置資源、佈置防線,真正打起來,又是怎麼根據具體的戰場形勢變化,調整部署。其中各種隨機應變、靈活機動、跟敵人鬥心眼兒,簡直把孫子兵法三十六計的智慧用活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人的能動性超水平發揮的情況下,就硬是一步步活生生的做到了!
(四)
偉大領袖說抗美援朝戰爭,敵人是鋼多氣少,我們是鋼少氣多。那麼,鋼少氣多具體要怎麼做才能戰勝鋼多氣少?僅僅靠人海戰術、拿人去死磕人家的鋼嗎?在供給源源不斷的鋼鐵炮彈炸彈子彈覆蓋之下,恐怕有多少人也不夠看的吧?
反正我在以往觀看國產影視劇過程中,留下的印象是,似乎僅僅靠我們的戰士不怕犧牲勇於犧牲,就可以簡單地抹平人家鋼多我們鋼少的懸殊差距了,但是稍微動腦子想想,你信嗎?
看了這部劇的前六集,我才明白,只有發揮我軍支部建在連上的獨特優勢,特別是一個稱職的連指導員的存在,才有可能給每個戰士心上灌注同樣一股浩然之氣,真正把一個集體凝神聚氣,所有人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真正是人人奮勇個個爭先地、發自內心地願意超越生死、去把自己奉獻給一個更遠大的夢想,甘願燃燒自己去做助力這個大家共同的夢想早日實現的燃料!這就有了可靠的、雖九死而無悔、哪怕一時戰局不利也不會衰減計程車氣!
然而氣只是一個方面的保障,另一方面,是在鋼上做文章,在大量的氣與極其有限的鋼的巧妙結合而發揮最大效用上做文章!

比如,好鋼要用在刀刃上!比如,雖因人人浩氣在心而人人皆可慨然赴死,但這也並非就是義和團式的自殺式衝鋒蠻幹啊!反而是更要講究策略與效率!我們守陣地的就這一百來人,幾天幾夜沒有援兵與補給,敵人卻是死了一層,又攻上來一層,彈藥補給幾乎源源不斷。
這種情況下,要連續幾天幾夜確保陣地不丟,那必然需要有比敵人更高的智慧、更巧妙的辦法、以更小的傷亡代價去更高效更大量地殺傷敵人!具體怎麼做?去看電視劇,去看李延年!
總之,這是一部難得的表現我軍基層政工幹部的影視劇,可以說大放異彩,吊打近年來所有軍事題材的影視劇。
重要提示:
最近不少讀者反映,訂閱號列表裡看不到斐君文章了,問我是不是停更了。其實不是,因為微信公眾號又改版了,如果您不是斐君觀點的“星標”使用者或常讀使用者,就收不到斐君推送的文章了。這意味著,您可能隨時和斐君失聯。
而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星標”斐君,操作很簡單:
1.點選文章標題下方的藍色字“斐君觀點”,進入公眾號首頁;
2.點開右上角的“…”
3.點“設為星標”。
就可以啦。煩請設定一下,我們相約不走散。
——全文完,想看更多精彩原創好文,敬請關注“斐君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