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鐵嶺漢子有一顆文藝心,放棄理工科轉行講歷史,人生就是要向前看

這是《自拍》第467個口述故事
26歲的@燕國史君,出生在松遼平原中部的遼寧省鐵嶺市。他由姥姥帶大,聽著東北大工業建設時期的故事成長。在長輩的觀念中,“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於是他聽從父母建議,選擇了“對國家建設更有用”的理工科。
但在校園裡,他愛上了話劇,還常常自己寫小品,就像他東北的故鄉——“小品之鄉”鐵嶺,有鋼鐵一般的外表,卻心底懷藏文藝。從車輛工程專業畢業後,@燕國史君 經歷了在家待業的迷茫期。這段沒有工作、在家靜心閱讀的日子裡,他對於自我的認知逐漸覺醒。
他發現,相比冰冷的資料,自己真正熱愛的是在浩如煙海的文獻卷軸中,求證一位位歷史人物血肉豐滿的生平。他的抖音作品裡,既呈現王侯將相跌宕起伏的風雲史,也講述歷史夾縫中,小人物那渺小卻剛正不阿的人生。
在鐵嶺長大的東北漢子,一半鋼鐵一半文藝
我1998年出生在遼寧省鐵嶺市,父母是工薪階層,從小由姥姥帶著,一直帶到上小學。我常聽姥姥講當年毛主席的故事,還有建國初期的東北風貌。我的家族成員記憶力都特別好,姥姥對於她年輕時經歷的往事,都能娓娓道來。
小時候父母做服裝生意很忙,我由姥姥帶大。
在姥姥那個年代的東三省,工業發展欣欣向榮,國家的基礎建設一路高歌猛進。鐵嶺的能源、鋼鐵、機械製造產業都很興旺,在老家的宣傳畫上,東北漢子的形象不是工程師,就是打鐵工人。那時候,雖然物質生活並不富裕,但是大家都擼起袖子加油幹,一起建設社會主義,精神生活特別豐滿。
東北長大的我,兒時虎頭虎腦的。
我的父母都是獨生子女,我也是家中唯一的孩子,因此傾注了很多人的目光。從我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到我的父母輩,都格外注重對我的教育和傳承。小時候,家人給我報了一堆興趣班,雙休日又學下圍棋、學毛筆字,還學了單簧管。大部分興趣愛好我現在早已生疏,只有單簧管因為學的時間比較長,還記得一些。但這樣的“雞娃”經歷,卻意味著那個年代一家人在我身上花費的苦心和期待。
我和父母的合影,從小他們就特別注重對我的教育。
除了興趣班,母親還特別喜歡給我買書,大部分是科普讀物,也有很多雜誌。長輩們覺得,腹有詩書氣自華,愛讀書的孩子才上進。初中時,我特別愛看劉慈欣的《三體》,嚮往那個想象力構建的科幻世界。從那時起,我養成了手不釋卷的習慣,只要有空閒時間就會看書,閱讀速度也越來越快。
我從小就有一些文學藝術細胞。在我上高中前,還有一部叫《秦時明月》的動漫對我影響很深。這部動漫的畫面是3D效果的,而內容則以中國歷史為題材。那時候我經常蹲守在電視機前等待開播,特別崇拜裡面的人物,比如以項羽為原型的少羽,還有劍聖蓋聶,俠肝義膽,仗劍走天下。
這部動漫是我學歷史最初的啟蒙,然而等到我將來研讀那段歷史時,卻發現在真實的時間長河裡,這些人物的形象未必就是如此。例如在動漫裡面,秦始皇被刻畫為反派角色,自然不受孩子們喜歡。但在歷史上,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基本版圖,對中國的貢獻也影響深遠。
小時候接觸的歷史題材動漫,讓我看到歷史人物衍生創作的可能性。
升入高中後,課業變得緊張,我不得不將興趣愛好放到一邊。高二的時候,我們需要進行文理分科。在東北老一輩的觀念裡,男孩子應該要學理工科,將來建設國家,也好找工作。而歷史與文學只能作為興趣,否則是很難有出路的。我的高中是遼寧省重點高中,在我們年級,有二十多個理科班,卻只有兩個文科班。可想而知,人文社科在這座盛產鋼鐵的城市是多麼小眾。那時的我,習慣聽從長輩意見,於是,我也不出意外地選擇隨大流。
高考後,我考上遼寧工業大學,錄取的專業是車輛工程。在遼寧省,有很多製造業的工廠,因此普遍觀念認為工程師在當地相對好就業。我讀的這個專業,基本的發展方向是做汽車底盤開發、機械設計,我的人生看似會在工科這條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但事實上,我的理科思維並不強,數理化不是我擅長的方向。在我的同學們去理想、比亞迪等車企實習時,我卻不知不覺地愛上了劇本創作。
在大學階段,我的文藝細胞特別活躍,常常和同學一起演相聲。
大學四年裡,我寫了很多話劇和小品,還自導自演。我寫過抗戰時期地下工作者的故事,自己設計場景,準備道具服裝,最後在學校文藝匯演上登臺表演。我還寫過一個劇叫《大山裡的蒲公英》,講山裡的孩子面對的困難和矛盾,比如要走漫長的山路才能抵達學校,以及讀書與輟學之間的艱難抉擇。我還在學生會做推文、撰稿,最後憑藉拔尖的文藝組織能力,當上學生會主席。
我創作的小品《大山裡的蒲公英》在文藝晚會上匯演。
大學期間的自由探索,讓我感受到了自己的另一種可能。就像我出生、成長和呆到今天的城市,鐵嶺。它既是一座鋼鐵能源之城,但是粗獷的外表下,它也是中國的“小品之鄉”,有一顆文藝心。鐵嶺孕育了趙本山、李雪琴等喜劇人才,在故鄉滋養下成長起來的我,也一半鋼鐵,一半文藝。
從工廠倒閉到待業居家,我的人生醞釀著轉折
以前人們常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2020年,我從我們學校最好的學院,也是最“吃香”的專業,車輛工程學畢業了。然而,我卻並沒有體驗到長輩們口中說的理工科“畢業即就業”,很多企業的工程師崗位門檻極高,不是“985”“211”學校畢業的大學生,很難過簡歷關。
在經歷一番困難重重的求職季後,我最後進入了一家盤錦的鋁材廠。得益於學生會媒體工作的經歷,加上工科背景,我在廠裡負責媒體傳播。然而天有不測風雲,鋁材廠在我工作一年多後竟然倒閉了,我也被工廠辭退。
無奈之下,2022年,我從遼寧盤錦回到家鄉鐵嶺,另找了一份汽車工程師的實習工作。這份工作雖然與我的科班專業匹配程度很高,但是我的上手情況卻很糟糕。很快我發現,自己並不擅長電腦建模和處理精密資料,繁重的任務讓我有些喘不過氣。有時候,我需要耗費比別的同事多兩倍、三倍的時間才能完成一項工作。
那段時間,我一直處於痛苦內耗、舉棋不定的狀態。猶豫再三之下,只能再次離開職場。我開始懷疑自己當初學工科的選擇,反問自己,想要的未來究竟是什麼?
在閒下來的那段時間,我會去一些名勝古蹟走走,爬上舊城牆眺望遠方。
這時,我在老家遇上了疫情,居家待業的一年多時光裡,我整天頹廢地打遊戲,後來實在沒事做,閒著就會看看書。起初,我會看一些名人自傳,看風雲人物跌宕起伏的人生。當我投射到自己的經歷上,就發現這些小小的挫折其實不值一提。人生總會有逆境,但是人不能被命運裹挾,要去向前看。
在特別低谷的時候,我會和長輩們聊天。有時候年輕人很浮躁,而老年人又過於保守,長輩們雖然老了,思維跟不上時代,但他們的人生經歷和閱歷對我是有幫助的,互相交流才能找到新的思路。我姥爺年輕時在東北的工廠上班,雖然這些工廠現在因為效益不行“黃”了,但在當年,都是國家的支柱產業。某種程度上,他們那一輩人參加了國家第一次現代化建設。
我姥爺參加過建國初期第一次現代化建設,如今把很多經驗傳授給我。
當他們給我講起之前經歷過的磨難,遇到的坎坷,以及這些艱難險阻是怎麼跨過去的,我能從話語間感受到老一輩人身上堅韌的特質。姥爺跟我講,當年他們一個月只掙幾十塊錢,但是大家都過得很快樂。和父母們聊著聊著,一些焦慮的情緒會逐漸平復,家人們支撐我度過了比較困頓的時光。可以說,我能從低谷中走出來,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我的家裡人。
他們也給我提了一些建設性意見,比如考公。我買了很多資料,花了時間備考,但是遼寧的競爭壓力太大了,三百多人競爭一個崗位。很不幸,我沒有考上。但是那段時間讓我的作息有了比較大的改變,逐漸適應居家學習鑽研的節奏。
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我很快發現,閱讀是我更擅長的領域。重拾閱讀愛好後,我幾乎每天都花大量時間看書,雖然各個類目都會涉獵,但我最喜歡的還是歷史類書籍,比如《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這是歷史學者張宏傑的作品,講述的是明朝時從皇帝、朝臣到宦官不同人物的故事。浩浩明朝史,既有殺伐果斷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又有秉公執法的清官海瑞,也有一代奸宦魏忠賢。他們之間既有傳承、配合,也有背叛與反目成仇,共同譜寫了大明王朝風起雲湧的歷史。
抖音平臺上,明朝歷史相關的作品極為豐富。
這種從不同人物視角去呈現歷史的方式十分吸引我,更有趣的是,這本書的人物雖然家喻戶曉,但是作者的觀點和主流認知很不一樣。比如,海瑞雖然為人清廉,但也有偏執的一面。海瑞希望將自己作為一柄劍去割開腐朽官場的一道口子,但事實上他做不到力挽狂瀾。歷史人物和普通人一樣,有高光,也有弱點。這種在文獻學的基礎上,深刻而獨到的解讀方式,對我之後的歷史講述影響很深。
在閱讀中,我重新找回了自我,並且發現自己對明史特別感興趣。隨著研讀的深入,我開始嘗試把一些內容放在社交媒體上,與大家交流。然而網路是一個很大的輿論場,有優質的內容,也不可避免有許多謠言。即使是像鄭成功、戚繼光這樣的民族英雄,也有很多歪曲史實的解讀。
每當看到一些人用陰謀論去解讀民族英雄,我都會覺得心裡很難受。我有著比較堅定的唯物主義史觀,並不苟同“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知道歷史的真相是可以被還原的,只是這需要挺大的毅力,去現存的古籍文獻中尋找蛛絲馬跡。
成為“燕國史君”後,我想把熱愛變成一番事業
接觸自媒體的契機讓我想到,我也可以做一個關於歷史講述的頻道。於是我註冊了一個賬號,開始創業之路。
我給自己起名叫做“燕國史君”,有兩個原因。首先,燕國在敗給秦國後退守的國土範圍,正好在今天的遼寧一帶,因此我對燕國有特殊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我做影片的初衷,也是希望能夠透過吸引人的講述,建立起家國與歷史的聯絡,讓更多人看見鮮活的歷史。
另一個原因是,我對燕太子丹有特別的個人情感。我最早了解這位人物是透過《秦時明月》動漫,這樣一位錚錚少年,出生在弱小的燕國,面對秦國的蠶食鯨吞,竟然敢冒著生命危險去維護家國利益,是非常熱血的。那句豪邁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便是出自於此。
後來,在閱讀其他古籍後,我逐漸瞭解了更多的歷史細節。燕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嬴政之前,做過許多前期的鋪墊,雖然不乏政治博弈,但我依然佩服這位有勇氣奉獻一切以捍衛家國的青年。
我以“燕國史君”自稱,是源於對燕國和東北家鄉特殊的情感。
我開始更新影片後,發現做歷史講述的內容並不容易,需要花大量時間來前期準備,很多環節極其枯燥。有時候對於一句話的考證,要耗費我兩天兩夜的時間去查資料。一開始,我嘗試去市圖書館借閱資料,但很多文獻並不全,即使有,也是字跡不清的影印本。於是我去網上找古籍的電子版,但因為舊體書是繁體字,而且是豎式排版,缺少句讀,閱讀起來很費勁。
研究明史最大的困難在於,明朝的史料浩如煙海,每一個時間節點,每一位歷史人物,在不同版本的史書中記載都有出入,甚至完全相反。作為史學愛好者,首先要學會如何分辨內容的真偽。俗話說,孤證不立,而在證據繁多的情況下,採信哪一版本,也很考驗人的判斷能力。在快節奏的時代,現在有很多做歷史科普的自媒體,會為了流量預設吸睛的假“史實”,然後找一堆拼湊的史料來佐證,這在我看來是大忌。
對於非歷史學科班出身的我來說,接觸到一手史料的機會並不多。例如,在寫張居正系列影片的講稿時,我看過一本傳記作家朱東潤先生的書,叫做《張居正大傳》。他在序言裡承認,即使他這樣專業的學者,對於明朝的很多史料也難以獲取,何況我這樣的普通人呢?又例如,明朝歷朝官修的編年體史書《明實錄》,只有在北京才有一部分儲存。而很多孤本、善本,則很難搜尋到。
在這個小小的工作臺上,我錄製並剪輯了第一條抖音影片。
但得益於網際網路的發達,我還是能找到我想要的內容。一些質量高的紀錄片和二手史料對我也很有幫助。現在我的家裡已經堆滿了歷史類書籍,每個月,我光花在買書上的費用就有五六百元。在卷帙浩繁的古籍裡找到相互印證的史料,一點點還原歷史人物的生平,是很有成就感的歷程。
家人們對於我自媒體創業的做法,從一開始質疑的態度,也逐漸變成了理解和支援。抖音給了所有懷揣夢想的普通人一個平臺,我沒有想到我的影片能有那麼多人在看,我曾經的熱愛,成為我如今的事業。
我最火的影片之一《權謀的本質是什麼?一個影片看懂張居正的一生》目前獲得了17.8萬贊。張居正是明朝萬曆皇帝的首輔,就明朝的弊政做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對明朝以至於中國古代官僚體系都影響深遠。在明朝後期,他的作用和地位甚至超過很多皇帝。
“權謀的本質是什麼?一個影片看懂張居正的一生”很火,對我是一個里程碑。
張居正系列三期影片從策劃到史料蒐集、文稿撰寫,前前後後花費了我一個月的時間。因為歷史考據的嚴謹性,我個人的產出速度有限,但研究史料是系統且繁瑣的工作,很難假手於人。對於原創內容博主,寫講稿時不能亂寫,否則放在網上會被人噴。所以我的每一個字都要自己把關,盡力把內容做得準確。
現在我的抖音賬號有了20多萬粉絲,我做的明史人物系列反響都很好。但是在漲粉的同時,也常常看到評論區的爭議,對一位歷史人物,一千個網友有一千種看法。面對現在網路上關於明史的各種“歪理邪說”,我特別想透過自己的影片,向大家呈現真實的明朝。那是我們民族的一段輝煌,開國皇帝朱元璋結束跨世紀的割裂局面,實現統一;中國的科技發展也達到了頂峰,鄭和七下西洋,展示了明朝的強大實力。
我的抖音賬號初具規模後,很多人在評論區交流對張居正的看法。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雖然近代以來我們遭遇過灰暗,但是在歷史上,中華民族是有脊樑人物存在的。正是在跌宕起伏之間不斷破局,我們的民族才能延續千年。
歷史長河浩浩湯湯,其中有太多精彩的故事可講,而我,不過是一位忠實講述的“史官”而已。
*本文由燕國史君口述整理而成,文中照片除特殊註明外均由本人授權提供。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燕國史君 | 口述   
葉  凡 | 撰文
貓  基 | 編輯
-THE  END-
這是我們講述的第467個口述故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