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國時期,周天子分封的八百諸侯,主要還剩七家:齊楚秦燕趙魏韓。這七雄的都城,對應現在哪些地方呢?這些城市發展的又如何呢?我們按照傳統說法,齊楚秦燕趙魏韓,這個順序來看一下。

【齊國-臨淄(淄博)】
公元前1046年,周滅商,周武王封太公望呂尚於營丘,後更名臨淄(今淄博臨淄區)。

齊國從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21年,立國八百二十五年,建都臨淄八百二十五年。
臨淄城建築於淄河西岸,西依系水,由大小兩城巧相銜接而成。臨淄是戰國時期超級大城,七萬戶,五十萬人口,糧草堆積如山,車馬塞於通衢,弦管響入雲霄。

齊國有五都,臨淄、高唐、平陸、莒、即墨,包括臨淄在內,基本都是山東省的區縣,與戰國時的輝煌相去甚遠。
山東省會是濟南,而風頭正勁的幾個城市,是青島、煙臺、威海等。
【楚國-郢都(荊州)和壽春(壽縣)】
西周成王時,封熊繹于丹陽(今河南淅川縣丹江口水庫淹沒區),爵位是子爵(第四等)。楚文王遷都於鄢(今湖北宜城市),公元前505年,楚昭王遷都郢(今湖北荊州)。公元前279年,白起水淹鄢城,楚頃襄王從郢遷都陳。前241年,楚考烈王遷都壽春(今安徽壽縣)。

春秋時楚國開疆拓土、飲馬黃河、問鼎中原,是“春秋五霸”之一。戰國時楚國地方五千裡,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
楚國從周成王至公元前222年,立國八百多年,建都郢(今湖北荊州)四百一十一年。

荊州西控巴蜀,北接襄陽、漢水,襟帶長江,東連吳會,南達桂粵,為天下四衝之地。三國時期,郢都屬荊州南郡,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時至今日,荊州依然是湖北的地級市,保留了相當多的古文化。
【秦國-咸陽】
公元前769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封為伯爵(第三等)。秦有九都八遷之說,不過前幾個都城是在封伯爵之前。公元前766年,秦開到達祖先秦非子牧馬之地,即汧河與渭水交匯之處,建都汧。公元前763年,秦文公遷都陳倉(今陝西寶雞陳倉區)。公元前714年,秦憲公遷都平陽(今陝西寶雞東部)。公元前677年,秦德公遷都雍(今陝西寶雞鳳翔縣)。公元前383年,秦獻公遷都櫟陽。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咸陽。

渭水上游,雍都像一頭猛虎屹立在關中西部。咸陽地處關中中部,位於涇水與渭水匯流處。秦國雍都與咸陽分為內城和外城,外城圍住內城。內城是皇城,外城是貴族所在,百姓和市場所佔比例很小,外城與內城相當。雍都與咸陽這種內外城結構,避免了兩個城郭都置於對方攻擊之下的可能,這樣更可以集中兵力進行外城的防守。
秦(秦國和秦朝)從公元前769年至公元前206年,立國五百六十三年,建都寶雞三百多年,建都咸陽一百四十四年。

寶雞和咸陽,都是陝西省的地級市,歷史文化底蘊放在任何省都可爭第一。但陝西的省會西安,作為漢唐故都,當仁不讓位居首位。
【燕國-薊都(北京)】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封親弟召公奭於燕(今北京房山區琉璃河鎮)。直線距離在40千米左右,還有一個薊 [jì]國,位於今北京西城區廣安門一帶。春秋早期,燕國兼併薊國,遷都薊都。

燕國從公元前1044年至公元前222年,立國八百二十二年,建都北京(燕和薊)八百二十二年。
戰國時燕國最有名的人可能是太子丹和荊軻,荊軻刺秦王,這故事可說家喻戶曉。

漢朝時期,薊城是幽州的首府,進一步確定區域核心地位。到北宋,幽雲十六州落入北方遼國手中,北京是幽雲十六州中的核心。後來元朝、明朝、清朝建都北京,成就了今天的北京。
幽燕關山險峻,川澤流通,據天下之脊,控華夏之防,誠用武之地。如今北京是我國首都,東環滄海,西擁太行,北枕燕山,南襟永定河。

燕國在春秋戰國一直不算一流強國,地理位置也有些偏僻,可發展到今天,他的都城薊都,肯定是最大的贏家。
【趙國-邯鄲】
春秋晉國時期,趙氏家族的基本盤在晉陽。公元前423年,趙獻子遷都太行山以東的中牟,此時趙魏韓還未到東周洛陽請封侯爵。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才分封趙魏韓為諸侯,此時趙國的都城已經在中牟。公元前386年,趙敬侯遷都邯鄲,邯鄲才是戰國時趙國時間最長的都城。

趙國從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28年,立國一百七十五年,建都中牟十七年,建都邯鄲一百五十八年。
邯鄲還有一個身份,即成語之都,有很多邯鄲相關的成語,比如:邯鄲學步、圍魏救趙、豚蹄穰田、胡服騎射、價值連城、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刎頸之交、竊符救趙、曠日持久等。

漢朝時邯鄲屬冀州,也是區域中心,一直到也是比較大的城市。如今河北的省會是石家莊,邯鄲是地級市。儘管如此,一座城市能夠屹立兩千多年,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實屬不易。
【魏國-大梁(開封)】
春秋晚期和戰國初期,魏國都城在河東安邑。公元前364年,魏惠王遷都太行山以東濟水上的大梁。

魏國從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25年,立國一百七十八年,建都安邑三十九年,建都大梁一百三十九年。
大梁是魏國從楚國手中搶來的,後來修築了鴻溝,從大梁坐船可直達洛陽、楚國都城壽春等地,是當時的船運中心。大梁後來發展成開封,是北宋的都城,也是船運之都,清明上河圖描繪了那時的繁華景象。

如今開封是河南的一個地級市,河南省會是鄭州,另一個歷史名城洛陽,歷史底蘊一點不亞於開封。
【韓國-新鄭】
春秋晉國時期,韓氏家族在河東平陽。公元前416年,韓武子遷都太行山與黃河以南的宜陽。公元前408年,韓景侯遷都陽翟,此時趙魏韓還未到東周洛陽請封侯爵。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才分封趙魏韓為諸侯。公元前375年,韓哀侯遷都新鄭。

韓國從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30年,立國一百七十三年,建都陽翟十七年,建都新鄭一百四十五年。

從歷史文化來說,鄭州的位置很尷尬,西邊有洛陽,東邊有開封,在河南省內,鄭州都沒有優勢。新鄭則是鄭州的一個縣級市,早就不復當年之勇。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