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劇,觀眾早已厭倦了“被敷衍”

當代年輕人追劇,主打一個“精分”。在青春片裡輕鬆嗑糖,但年代劇必須要用4K畫質“賽博考古”:
有人發現粉紅牡丹國民床單至今仍是流行單品;有人逐幀分析60年代糧票的印刷紋路,更有人翻出奶奶壓在玻璃板下的老糖紙線上對比。
很顯然,對於年代劇,觀眾早已厭倦了“被敷衍”。回憶有濾鏡,但年代劇不能缺少寫實,只剩下懸浮和狗血的年代符號。
當真空的“年代濾鏡”已經無法真正觸動人心,觀眾到底想看什麼樣的年代劇?
愛奇藝正在播出的《北上》又激起了人們新一輪迴憶殺。在CCTV1黃金檔首播第二天,每集平均收視率3.826%,收視份額15.380%,兩集均位列同時段各類節目收視率第一,目前在愛奇藝站內的熱度突破8500。
深挖劇集,也許我們可以找到一些關於年代劇“新鮮感和共鳴點”的新思路。
這一次,讓運河當主角
《北上》作為一部年代劇,並沒有以某一代人一生的起承轉合為脈絡,事實上,京杭大運河才是這部劇的主角。
大運河發源於春秋,貫通於隋朝,取直於元代,歷經兩千餘年,沿岸人文薈萃,名勝古蹟繁多,帶動了數十座商業城市[1]。大運河,確實是值得寫的。
2002年“南水北調”工程動工,為大運河注入新的活力。2014年,申請世界遺產成功[1]。2010年在京杭大運河流經的6省23 市中,常住人口有12610.5萬人[2]。這樣一條貫穿中華民族歷史的大運河,早已不止是水上交通命脈,更是歷史與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承者。
京杭大運河流經眾多江南小鎮,其中包括杭州塘棲古鎮 / 圖蟲創意
《北上》直接切入2000年的大運河,在這個故事裡,運河並不是一個背景板,關於運河的每一幀描寫,都極為具體。
運河邊上的青石板路上特意撒了二十年陳年老灰,木質閣樓的雕花請來非遺傳承人手工刻了三個月,連運河裡停著的貨船都是真從老船民手裡買來的。最絕的是運河水質變化——90年代的運河水渾濁但泛著油光,2010年後變得清澈卻死氣沉沉,每集片尾出現的運河地圖,水位線會根據年份悄悄上漲。
一個真實的運河生活便在我們眼前展開。一條大運河,半部華夏史,寫運河,就不得不寫運河邊的人。
電視劇中運河的故事起源於1901年義大利人“小波羅”來中國文化考察。作為翻譯,謝平遙和社會底層人士陪同小波羅沿著運河走訪,從杭州、無錫出發,沿著京杭大運河一路北上。於是他們的後人,也一直賴運河而居。
正片故事開始於2000年,他們後人中最年輕的一代已經10歲,運河旁的花街小院裡五戶人家在運河邊跑船運、擺小攤、開飯館、做運河研究、上學。主要的活動範圍是運河,主要的營生也靠運河。
電視劇《北上》展現出河運發達時,運河邊居民平靜祥和的生活
運河沿岸跑船的居民很難獨自負擔起一艘大船,於是就有了多個家庭共買一艘船的情況,所得利潤按入股比例分配。父輩謝望和雖為花街最有名的船老大,也逃不開和鄰居合夥供船的命運,五百噸的貨船剛工作不久,就想換成千噸大船。
當年,跑船是可以帶來好生活的。根據2003年的資料,由於運價便宜,山東棗莊八成煤炭、礦產由京杭大運河運到江蘇、浙江。船民跑一趟運輸,毛收入可以在1萬元以上[3]。像謝老大一樣的船民,年輕時踩到了時代的脈搏準備大幹一場,卻沒想到,重資產下的船運掙錢並沒那麼順利。
運河是流動的是成長的,運河有興衰,映象般地照見人的命運。
緩緩流動的京杭大運河承載著運河沿岸跑船居民的生活
鏡頭拉到2007年,彼時發達的船運生意被不斷最佳化的高速公路運輸衝擊,運河人家的收入也受到衝擊。年輕一代上了高中,中年一代守著大船不知何去何從。事實上,自2003年以來,京杭運河堵航現象一度非常嚴重,平均每年發生8小時以上堵航事件達46次[4]。儘管運費低廉,但航道透過能力嚴重不足。到2007年,江蘇省內高速公路網基本建成,但水運卻一直難以提升[5]。花街居民的生活也捉襟見肘。
過去三十年,中國人的命運軌跡在劇變的時代中被不斷壓縮,我們的記憶中可能也有這樣一條賴以生存的運河,愛奇藝《北上》把大運河拍得越真實,越能勾起中國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文化情懷。
但無論時代命題如何變化,我們看到劇中的運河時,仍會鼻頭一酸。故鄉的河流,不是回憶坍圮之地,而是我們的來時路。運河,早就化作了運河兒女身上的精神圖騰。
運河人家,才是“活的歷史” 
當你第一次開啟《北上》,也許會感嘆:“好忙,眼睛好忙!”甚至它還有點“吵”,似乎直接把你丟進了花街小院,你能立體環繞地聽到運河邊的種種生活。
因為《北上》把三代人的光榮與汗水放進了同一個時空切面裡。
故事的開篇有個很精彩的長鏡頭:花街的孫輩中女孩子夏鳳華從小在運河邊長大,馬奶奶的孫女馬思藝因為家庭變故來到運河邊跟奶奶生活,於是熱情的大華子就帶著思藝挨家挨戶認人,花街五戶人家的背景、關係就一一呈現了。
馬思藝初到花街小院
第一代是馬奶奶和周爺爺,他們是運河歷史的傳承者和講述者。孩子們中午在運河人家飯店吃“小飯桌”,周爺爺就會給他們講運河故事,一塊碑一條路都能成為素材,運河的故事好像永遠也講不完。
第二代是父母輩,小院五戶人家的中年一輩,謝老大和夏老二負責跑船掙錢給大家分紅,女人們則在運河邊擺小吃攤。承上啟下,有欣慰有壓力。
第三代是孩子輩,他們在運河邊長大,水性優越。每天吃了飯放了學就要到處奔跑嬉鬧,釋放使不完的牛勁。在第一幕裡,幾個孩子合夥偷運瓜船上的瓜。但是,運河上的人互相都認識,孩子們回來後少不了挨一頓打。
這三條線立體交織在一起,你甚至不知道該把目光聚焦在哪個人身上。這種群像式描寫,其實更接近真實,中國的普通家庭一直過的都是這種“大院子生活”。跟鄰居門對門敞開著,需要幫助吼一聲就行,千千萬萬的中國家庭就是以這樣的“群像”存在的。
但僅僅七年時間,父母輩就從光榮變為失意,我們從小人物的命運裡,看見外面的世界正在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河運衰落,中年一輩遭遇了“中年危機” 
運河船運衰落,謝老大們遭遇了“中年危機”,多次討要貨運欠款未果。羅之梅決定追求自己的理想去橫店演戲,中年夫妻面臨異地考驗。李燕羨慕起去深圳打工賺錢的小姐妹,做文化研究的邵秉義被頻頻退稿,但他也看不上年輕人愛看的《鬼吹燈》文學。
愛奇藝熱播的《北上》中,90後一代,更像是父母輩歷史的見證者,運河變遷的聆聽者。
第三集時,孩子們已經上了高中,他們更為真切地感受到父母頻繁為了生計爭吵。孩子們從家裡逃到了天台上,躲避喧囂的同時也想要快快長大,幫家裡緩解危機。
花街六子已讀高中
普通人的一生,便是隨著時代浮沉,一生為生計周旋。在這部劇裡,我們懂得了父母身上某些特質的來歷。母親大嗓門是長年做買賣練成的,父親自信是因為年輕時真的賺到了錢,那些喧囂是他們與時代周旋的烙印。
90後成長於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劇變年代,經歷了改革開放成果的爆發期,在最懵懂時見證了最熱烈的變化。此刻,他們也想沿著運河“北上”,尋找新的機遇。
運河邊的人,才是運河活的歷史,寫關於運河新的故事。
大運河不語,
療愈北上的年輕人
不同於吃播下飯的放空療愈,年輕人在《北上》裡沉浸式做著精神SPA。這部劇的敘述視角是90後。在年代劇裡,最沒有參與感的90後終於也有了自己的戲份。
90後的童年時代,還沒有智慧手機,90後始終擁有一群瘋玩的“線下朋友”。劇中花街小院的孩子們就是彼此的死黨,到處撒野。到了2006年,Nokia5300滑蓋手機上市,成了當年的夢中情機。追星、潮流、時尚,這些事情才潮湧般進入90後的生活。
劇中大華子想去看李宇春演唱會,朋友捉弄她加了“李宇春的QQ號”;謝望和逃學去北京感受到網際網路創業的熱情氛圍;為了給馬思藝籌錢,他們商量要不要賣掉夢幻西遊的賬號和五位數的QQ號。
沒有智慧手機的年代,花街小院的孩子們盡情玩鬧
當年被罵著長大的90後,終於被肯定了,在《北上》裡,90後總算被寫進了“正史”。於是,已經長大的90後又一次被童年治癒了。
更令人治癒的,其實是馬奶奶的小攤。因為在大城市裡,你真的找不到這樣一個暫時安放心靈的“深夜小攤”。
小院裡的孩子每次捱打了都往馬奶奶家裡跑,馬奶奶就是孩子們的“庇護真神”。馬奶奶的藕粉圓子攤透過懷舊的方式,喚起了人們對傳統生活方式的懷念。
馬奶奶的藕粉圓子小攤,喚起了人們對傳統生活方式的懷念
而畫面裡2000年的父母還年輕,也讓人默默溼了眼眶。那時候,父母只會吼自己的學習,當時只覺得煩死了。但如今面對日益老去的父母,面對比讀書更困難的催促,那時候真的好單純。當夏鳳華的媽媽追著她打,90後戲謔地在彈幕裡呼喚:媽媽再打我一次。
劇中種種,不僅是對過去生活的追憶,更是對當下精神空虛的一種療愈。年輕的我們走出運河,不斷漂泊,成了精神上的“異鄉人”。“回運河去”——心底總有一個聲音,在你做選擇時出現。
花街三代人在遇到困難時,運河代表的奮鬥精神就是他們精神的底色。真正的精神文明,從不是靜止的,而是如河水般在傳承與變革中生生不息。這是異鄉人唯一且永不消逝的寄託。
跨越百年,運河依然能給最年輕一代力量。
90後生活在傳統價值觀被反覆衝擊的年代,“花街六子”的命運照見的是90後的不同選擇,也是當前眾多年輕奮鬥者的真實寫照。
花街六子無憂無慮的年少時光
在我們的年代裡,學歷貶值的氣息尚未萌芽,但經濟騰飛的誘惑又讓人魂牽夢縈。高中時期,馬思藝希望考上名牌大學,而謝望和則逃學來北京,大華子簽約了經紀公司但發現其實被騙了。
在這部劇裡,90後的青春不再只是飯後談資,而是可供解剖的時代標本。被懂得,讓年輕人理解了這部劇真正想做的。我們不止是歷史中小小的塵埃和片段,我們前有古人後有來者。只要運河一直流淌,路就還在,一路北上,沒什麼好怕的。
《北上》給我們展示了年代劇的一種新鮮感,年代劇可以從更大的維度、更新的視角去講故事。運河成為主角,真實的場景和厚重的歷史感撲面而來,年代劇的質感不言而明。而90後的視角又給了年代劇沉浸式講故事的方式。
年代劇的共鳴也不獨屬於某一代人,在《北上》裡,雖沒有一個人完整的“史詩”,但在這個時光切面裡,有人正老去,有人正壯年,有人正年輕,所有人都在運河的時光序列裡永遠存在。這,也是年代劇啊。
[1]汪震. (2022). 京杭大運河沿線主要城市旅遊產業效率評價及提升路徑研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2]第六人口普查委員會.(2010).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資料公報.
[3]新華網. (2003). 京杭大運河900公里實現通航 將產生巨大經濟效益
[4]人民日報. (2006). 京杭大運河:千年“黃金水道”將成“水上高速
[5]民革江蘇省委調研處. (2007). 發展內河航運,構築綠色交通
網易文創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微信編輯 | 與  山
❖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浪潮工作室長期招聘作者,稿費千字300到800
公眾號後臺回覆“招聘”即可檢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