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Trump最初提到要收回巴拿馬運河時,大部分人都覺得這是一個玩笑,就跟“把加拿大變成第51州”“購買格陵蘭島”一樣。
然而在1月20日的就職典禮上,Trump沒有提及加拿大和格陵蘭,卻單單把巴拿馬運河問題拎出來大談一段:
“麥金萊總統透過關稅和才智讓我們的國家變得非常富有,他是天生的商人,為西奧多·羅斯福的許多偉大成就提供了資金,包括巴拿馬運河。
巴拿馬運河被愚蠢地給了巴拿馬,在這之前,你們想想看,美國為巴拿馬運河花費了比以往任何專案都多的錢,並在修建巴拿馬運河的過程中失去了38000人的生命。
我們因這一愚蠢的贈予而受到極其不公正的對待,而這一贈予本不該發生,巴拿馬對我們的承諾也已被打破——協議目的和條約精神被完全違反,美國船隻被嚴重超額收費,其中包括美國海軍。
(略過涉及中國的一段)
現在我們要把它收回來。”
眾所周知,一句話在不同場合說出來,其含義、分量是截然不同的。
像Trump之前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的一些言論,或回答記者提問時的即興發揮,有的不必太當真,經常變來變去。
但總統就職典禮演說是何等嚴肅正式的場合,它某種程度上就是新政府未來四年的施政綱領。
在這樣一個場合,Trump詳細回憶、論證了美國對巴拿馬運河的“權利”,又嚴厲指出當前美國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儼然已經有檄文的味道。
正因如此,巴拿馬方面驟然緊張,於1月21日正式發函向聯合國提出投訴,並敦促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將這件事提交給安理會。

巴拿馬運河橫穿巴拿馬地峽,連線太平洋與大西洋,全長82公里,呈西北-東南走向,是世界上的航運要道之一。
1821年,巴拿馬擺脫西班牙殖民統治,成為大哥倫比亞共和國的一部分。
同期,美國透過武力干涉吞併原屬墨西哥的加利福尼亞,由於在加利福尼亞發現金礦,轟轟烈烈的西部“淘金熱”逐漸拉開序幕。
由於橫穿北美大陸的陸路旅途漫長而危險,大量來自美國東部的淘金者從海上南下,穿過巴拿馬地峽,再乘船北上前往加利福尼亞。
在此過程中,美國開始對這一地峽產生濃厚興趣。

巴拿馬運河整體高於海平面,船隻需透過船閘進入運河,船閘寬度成為制約通航船隻的關鍵因素。

蘇伊士運河航拍圖。不同於巴拿馬運河,蘇伊士運河是全球少數具備大型商船通行能力的無船閘運河。巴拿馬運河每年通行船舶約1萬艘,總噸位約4億噸,而蘇伊士運河(紅海危機前)年通行船舶超過2萬艘,總噸位超12億噸。
最初建造巴拿馬運河的是法國人,專案自1881年啟動。
但曾經成功建造蘇伊士運河的法國人低估了工程難度:熱帶叢林氣候、多發自然災害以及流行疾病肆虐造成高勞工死亡率,工程不得不於1889年停工。
如此一來便給了美國機會,1902年7月,美國國會參議院投票通過了購買巴拿馬運河專案的提案。
時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認為巴拿馬運河對美國的軍事和經濟意義重大,決定接手這個專案。
最初法國方面開價1億美元,但由於面臨著尼加拉瓜運河專案的競爭,最終接受了四千萬美元的價格。
光談妥法國不行,想要長期運營運河,還得所在國哥倫比亞同意。
於是在1903年1月,美國與哥倫比亞簽訂條約,規定哥倫比亞將巴拿馬地峽中一條9.7公里寬的地帶交給美國用以修建運河,期限為100年。
同年8月,哥倫比亞議會以有損國家主權為由拒絕批准該條約。
美國也不含糊,1903年11月3日美軍在巴拿馬登陸,策動巴拿馬脫離哥倫比亞(1921年美國支付哥倫比亞2500萬美元,並給予其巴拿馬運河區的一定特權,換取哥國承認巴拿馬獨立)。
在巴拿馬宣佈獨立後僅15天,新政府就在美國逼迫下籤訂不平等的《巴拿馬運河條約》。
《巴拿馬運河條約》比原先美國與哥倫比亞談的條件更為苛刻,從運河中線向兩側延伸16.09公里的地帶為美國佔領的運河區,總面積達1432平方公里,美方擁有無限期管轄權。
運河區內由美國政府任命總督,升美國國旗,實行美國法律,駐紮美國軍隊,是名副其實的“國中之國”。
為便於管控,美國在運河動工之初就開始強制運河區內的原住民外遷,造成無數平民流離失所。

2024年7月,巴拿馬當選總統穆利諾宣誓就職。在巴拿馬政壇穆利諾屬於親美派,但Trump也不管你親美不親美,該施壓還是施壓。
自1904年接手工程算起,美國花費整整十年終於建成運河,由此極大地縮短了船隻來往於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時間,使船隻能夠避開遙遠而危險的合恩角、麥哲倫海峽和德雷克海峽。
至於Trump就職演講中提到的“美國在修建巴拿馬運河過程中失去了38000人的生命”,這個資料是有問題的。
一般認為,包括法國修建運河的八年在內,整個工程期間確實死亡了數萬人,但這些死掉的人多為當地和加勒比一帶徵用的勞工,實際死亡的美國人只有300多名。

巴拿馬學生與警察在運河區發生衝突。
前面提到,運河區1432平方公里的精華領土成為“國中之國”,事實上將巴拿馬領土一分為二。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二次大戰結束後,美國對於巴拿馬河道及運河區的控制開始引發爭議,很多巴拿馬人認為運河區理應屬於巴拿馬,當地頻繁爆發抗議活動,美國則在運河區加設圍欄並增兵佈防。
1956年,美國在蘇伊士危機中透過經濟及外交手段,迫使英法把蘇伊士運河讓與埃及納賽爾政府,如此雙標行為讓巴拿馬收回運河主權的呼聲更加高漲。
五六十年代,巴拿馬人頻繁在運河區抗議,1964年1月9日的抗議活動中造成20名巴拿馬人和數名美軍士兵死亡,這一天被巴拿馬奉為“烈士節”。
在綜合考慮現實成本與道義成本之後,1977年,時任總統卡特決定將運河區逐步移交給巴拿馬——Trump稱此舉“愚蠢”。

卡特與托里霍斯(Torrijos)在1977年9月7日簽署條約後擁抱。
卡特決定歸還巴拿馬運河的1970年代末正值冷戰巔峰期,面對咄咄逼人的蘇聯,美國有拉攏第三世界國家、塑造自身“正義形象”的初衷。
到了1989年底,眼看東歐劇變、蘇聯行將就木,美國又有些後悔將巴拿馬運河控制權拱手出讓了。
1989年12月20日,老布什總統以保護美國僑民、保護民主選舉和打擊販毒為由,下令27000名美軍對巴拿馬展開“正義之師”軍事作戰行動。
說來有趣,時任巴拿馬領導人諾列加曾是中情局扶持的親美鐵腕人物,是為了拿他當代理人用的,怎料此一時彼一時,種種前科倏忽間又成了他的罪狀。
12月29日,聯合國大會以75票對20票、40票棄權的投票結果譴責美國入侵巴拿馬。
1990年1月3日,諾列加向美軍投降,被即刻押往佛羅里達受審;巴拿馬國防軍則遭解散,巴拿馬由此成為世界上少數沒有常備軍的國家。
當時大家普遍認為,美國入侵巴拿馬的目的就是為了保住對巴拿馬運河的控制權,藉機推翻條約。
不過在拉美國家的激烈反對之下,外加1992年大選中老布什敗選、克林頓上臺,美國新政府最終決定按期移交,條件是運河永久中立化(Trump指責中方帶有尋找毀約理由的意味)。

電影《賭神》裡陳金城稱“巴拿馬總統跟我也有一點交情”,說的就是熱衷於跟各種國際黑道打交道的諾列加。
文章最後,談談美國為何一直覬覦巴拿馬運河。
與馬六甲海峽、霍爾木茲海峽、直布羅陀海峽、蘇伊士運河等重要航道不同,巴拿馬運河事關美國東西海岸之間的貨物流通,意義非凡。
目前美國、中國和日本是巴拿馬運河的三大主要客戶,透過運河的貨物中72%都跟美國有關,要麼是從美國港口運出的貨物,要麼是正在運往美國的貨物。
由於運河對過往船隻收取高額費用(一艘中型貨輪單次需繳付約28萬美元,大型貨輪費用則高達約50萬美元),變相推高了美國東西海岸間的物流成本,相當於美國人每年交給巴拿馬幾十億美元過路費。
平心而論,幾十億美元對美國來說也不算什麼大錢,然而更令美方頭疼的是,因巴拿馬無力拓寬運河船閘,使得美海軍太平洋艦隊和大西洋艦隊首尾無法相顧。

美軍“新澤西號”戰列艦透過巴拿馬運河船閘,1986年。
巴拿馬運河最初的船閘寬度僅為33米,1940年代,隨著主力軍艦越來越大,運河船閘就像是一條皮帶勒緊了美國軍艦膨脹腰圍。
從北卡羅來納級、埃塞克斯級到中途島級,美國軍艦的最大舷寬被嚴格限制在32.92米;透過船閘時艦體與閘壁之間的距離只有20釐米,稍有不慎就會相互摩擦並蹭掉一大塊船漆。
2016年,巴拿馬政府開放了更寬的新航道,將船隻的舷寬限制放鬆到55米,但距離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寬76米的甲板仍遙不可及。
美方認為,運河嚴重抑制著美國海軍的投送能力,一旦到戰時將更加不可控,所以必須拿回到自己手中。
事實上,美國海軍的力量被分散到了兩邊——東邊一個大西洋艦隊(第2、6艦隊),西邊一個太平洋艦隊(第3、7艦隊),處於互相不能支援的尷尬境地。
由於巴拿馬運河無法通航大型航母,使得大西洋艦隊的航母得繞美洲大陸最南端的麥哲倫海峽才能進入太平洋。
航母的最高航速大概為30節,而繞行合恩角、麥哲倫海峽相對直接過巴拿馬運河要多出7000公里,即全速航行也需要五天以上——這對於一場海戰的影響將是致命的。
為了實現絕對優勢,同時打贏東西海岸兩場海戰,美軍長期以來將兩大艦隊按照1:1進行配置,無形中大大推高建軍成本。
第一島鏈風起雲湧之際,美國軍方迫切希望整合東西兩大艦隊的力量,以應對可能發生的底線場景。
如此一來,其覬覦巴拿馬運河的心理也就不難揣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