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五嶺:從古靈渠到新運河

↑地理探索者
在中國地理的經緯線上,有一條用流水編織的文明紐帶,它起於湘江之畔,止於灕水之源,36公里的蜿蜒水道,鑿穿五嶺屏障,它就是靈渠。
兩千年前,藉助靈渠便捷的水路,秦始皇迅速統一了嶺南地區,將帝國的疆域擴大了一倍。
而今,湘桂運河,一條被稱為現代版靈渠的宏大工程,正從理想照進現實。


跨越分水嶺的奇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橫掃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
六王雖畢,四海未一。公元前219年,志在天下的嬴政,“乃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發動了—場征服百越的大規模戰爭。
戰爭初期,秦朝出兵不利,損失慘重,主將屠雎戰死,“伏屍流血數十萬”。
秦軍之所以戰敗,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百越之地氣候炎熱,森林密佈,而越人則擅長利用氣候及地理特徵與秦軍打游擊;第二,秦軍固守番禺(廣州)、桂林等據點需要穩定的補給,而運糧船到達南嶺海洋山下(今興安縣境內)時便無路可去,導致補給困難。 
因此,隨著南方戰場催糧的一封封快報,秦始皇不得不開始籌劃運糧水道,而這個重任,就落在了負責秦軍糧草監察、督辦的官員史祿(單名“祿”,“史”為官職)身上。
製圖丨地理公社丨杜卓異
靈渠所在地興安地勢東南和西北高,中間低,屬於湘桂走廊核心地帶;同時,它又是湘江(長江水系)和灕江(珠江水系)之間的分水嶺,因此這裡可看到“湘水北去,灕水南流”的奇觀。
經過勘察,史祿發現,湘江上源的海洋河與灕江支流始安水距離最近之處僅有 1700米,然而可惜的是,此處始安水比海洋河高出7米。如果挖穿兩河之間的臨源嶺,始安水將全部流入湘江,那麼從湘江而來的船隻便無法進入始安水,更無法進入灕江。
蒼天不負有心人。史祿繼續沿著海洋河往上游勘查,在海洋河與始安水相距4200米處,他發現,兩水高差僅1.1米,而且那裡有海洋河形成的開闊靜水區,這就意味著,只要在這裡修築大壩,將海洋河水引入始安水,運送糧草的船隻便可直達灕江。
海洋河靈渠水利樞紐段江面開闊,水流平坦,非常適宜攔河築壩。攝影|宋文君
公元前214年,長達36公里的靈渠通航,一部分原本流往湘江的海洋河水流進了始安水,滿載糧草的船隊由湘江蜂擁而來,駛上起伏的臨源嶺,順著始安水、灕水南下直達珠江。
在靈渠糧道全面開通之後,秦始皇任命任囂為主將、趙佗為副將,再次進軍百越,藉助便捷的水路,30萬大軍揮師南下,一舉平定嶺南,“四海之濱,終為王土”。 
靈渠是如何煉成的
靈渠執行初期是何模樣,如今已不得而知,但從它可以實現大量運輸這個角度來看,史祿當時至少完成了攔水壩工程,即後來的大小天平,而且開挖了一條渠道溝通始安水,打開了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太史廟山。
據水利專家鄭連第於上世紀80年代測算,僅太史廟山開鑿斷面即長約400米,最大開挖深度達15米。這樣的土石方量,對當時而言,已是非常宏偉的工程。

大、小天平,其實就是攔河壩,圖為小天平壩。攝影|美攝叔

秦朝之後,歷朝歷代不斷修繕疏浚靈渠,使得靈渠成為中原通往嶺南的重要樞紐。
公元41-42年,交趾郡(今越南) 兵亂,漢光武帝遣將軍馬援,一路經由長沙、桂陽等地“徵兵十萬,伐之”兩萬多樓船經由靈渠浩蕩南下,大獲全勝之後,馬援回師之際沒有忘記修整一下運河,“開湘水為渠六十里穿度城”,使運河更加牢固通暢。
公元825年,桂管觀察使李勃,對靈渠進行了一次大規模整修:在海洋河築成了今日的大、小天平,以及它的主要結構之一鏵嘴,同時修築了南、北渠上的陡門。
製圖丨地理公社丨杜卓異
鏵嘴與大、小天平結合在一起,起到了分水導流的作用。

大、小天平是靈渠的核心,因為它特殊的人字形結構,能夠“稱水高下,恰如其分”,所以叫做天平:將水匯入南渠的一段,長130米,稱為小天平;將水匯入北渠的一段,長344米,稱為大天平。

許多人認為,是大、小天平實現了海洋河水“南三北七”的分水。實際上,根據水的力學原理,在靈渠,分水比例主要是靠南、北渠道的彎度和坡度來實現。大、小天平雖然也起到一定作用,但它最主要作用是截斷海洋河水,形成渼潭,解決兩大水系的高差問題。

位於大小天平前的鏵嘴,前銳後鈍,呈不等邊四邊形,起到了一定的緩衝水流作用。攝影|宋文君

至於陡門,其實就是船閘,目的在於壅高水位,保證船隻順利通行。靈渠陡門最多時有36座,南渠31座,北渠5座,它們把渠道分成若干段,成為世界上最早的梯級船閘系統。
往來船隻藉助陡門“循崖而上,建瓴而下”,出現爬山越嶺的奇觀。清代大文豪袁枚在《由桂林溯灕江至興安》寫到:“江到興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
製圖丨地理公社丨杜卓異
船隻來時,開啟兩段之間的閘門,架陡槓、塞水拼、陡簟等堵塞陡門,水位升高後,用錘擊開陡門,船隻便魚貫而出。
回溯歷史,從選址時儘可能縮短路線,到修築時儘可能維持航行所需水源,再到整體儘可能減少工程量,每一次的選擇,每一次的整修,都絕非巧合,更不是隨意,而是充滿了匠心獨運的地理智慧。
從奇妙溝通兩大水系,到完美解決兩河高度差,再到沿用2000多年依然神奇影響著人類的生活,靈渠的精巧及其背後中國古人治水用水的智慧,讓人歎為觀止。


湘桂運河再續輝煌
從建成之後,靈渠一直是溝通長江和珠江的重要通道。民國年間,桂黃公路、湘桂鐵路相繼建成通車,這條繁忙了2000多年的水路,才逐漸清閒下來。
1988年,靈渠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靈渠又入選了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如今的靈渠,雖然還能發揮灌溉的功能,但由於水淺等因素,已經無法通航。歷經2000多年的風雨,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事實上斷航了。

靈渠風景優美,乘船遊覽是景區的經典專案。攝影|精靈江

2020年,交通運輸部提出了《內河航運發展綱要》,計劃在全國範圍內佈局形成“四橫四縱兩網”高等級航道新格局。規劃中的湘桂運河,承擔的就是溝通珠江與長江水系的重任。
湘桂運河將連線湖南永州與廣西梧州,計劃按2000噸級二級航道標準建設,總投資約1500億元。修建湘桂運河,對湖南來說不僅有利於更好地對接大灣區,還可透過水路從北部灣出海,比從長江出海縮短1200公里的水運里程。
製圖丨地理公社丨杜卓異
湘桂運河在綜合考慮通航效率、越嶺段供水、礙航設施、生態敏感目標等因素後,提出了4條選線方案。
20世紀初,孫中山先生完成《建國方略》一書,其中就提出打通珠江、西江及北部灣,開通平陸運河的構想。
1958年,中共中央成都會議首次提出建設現代“湘桂運河”的構想,旨在以更高標準復刻靈渠的地理奇蹟,構建長江與珠江新的水運通道。 
未來,湘桂運河一旦開通,那麼湖南和湖北將成為中國內河航運的中心樞紐。同時,廣西的桂林、梧州、北海等城市在湘桂運河和平陸運河的相互作用下,將成為重要的港口城市,經濟亦會實現飛越。
(橫屏觀看)

平陸運河全長134.2公里,可通航5000噸級船舶,專案估算總投資727億元。圖為青年樞紐建設現場。攝影|黃永佳

從靈渠到湘桂運河,跨越2200年的兩條運河,共同詮釋了中國人“以地理為紙、以工程為筆”的智慧。
它們不僅是水利工程的里程碑,更是文明交融的見證,正如靈渠旁胡人俑凝視的遠方那樣,這條水路,始終是開放與連線的象徵。
未來,當湘桂運河的船舶穿越五嶺,與靈渠的古樟倒影交相輝映,地理的脈絡將繼續書寫“什麼是中國”的答案。
千年運河,歷久彌新。
歡迎新增地理公社小助手:dili7878

加入地理公社讀者群

加群備註“地理愛好者”

創作團隊
撰文:風陵渡
   統籌:秋山新雨
製作:赫羅圖
圖片:傑   夫
地圖:杜卓異
審校:陸   豐
校對:王麗晶
頭圖:靈渠水利樞紐丨宋文君
參考文獻:
1.《湘桂運河水運通道選線方案》呂英鷹, 姜興良,《水運工程》,2023年3月
2.《淺議靈渠的開鑿在秦漢時期的歷史意義》雷少園、羅彩陽,《傳承》2009年第3期
3.《從美因一多瑙運河談到我國規劃的湘桂運河和粵贛運河》梁國昭,《熱帶地理》第1期 1998年3月
4.《靈渠穿越南嶺的奇思妙想》覃妮娜,《中國國家地理,2007年第5期
5.《靈渠彎道代閘技術應用略述劉建新,《水利發展研究》,2020年
延伸閱讀
(點選圖片進入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