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丨吳華秀
編輯丨陳彩嫻
AI 科技評論獨家獲悉,具身智慧明星企業它石智航近日完成種子輪融資,投資額達 1.5 億美金。據瞭解,該專案投前 3 億美金,最終投後 4.5 億美金。
它石智航創立於 2024 年 7 月,創始團隊陣容堪稱豪華,由華為車 BU 前首席科學家陳亦倫、前華為“天才少年”丁文超、前百度資深副總裁李震宇坐鎮,團隊成員來自清華、復旦等知名高校。
從創始團隊的背景組合來看,這是“自動駕駛大牛+青年科學家+商業實戰老炮”的創業公式。由於它石智航的創業團隊具有強大的技術背景與實戰經驗,據瞭解,紅杉、高榕、今日資本、啟明等知名基金均有意向參與。
橫空出世的它石智航團隊首先被視為智元機器人在接下來的最有力競爭對手。
當前中國具身智慧領域另一個同樣擁有強大團隊的企業,是當紅明星寵兒智元機器人。過去兩年,智元憑藉非凡的融資能力和行業影響力,成為中國機器人新勢力中融資最多的公司之一。智元聯合創始人、B 站知名 UP 主“稚暉君”彭志輝,與上海交大教授閆維新強強聯手,於 2023 年初在上海揚帆起航,如今團隊已匯聚了數百人。
同樣在華為歷練過、與智元 CTO 彭志輝一同被譽為華為“天才少年”的它石智航創始人丁文超,本科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2020 年取得香港科技大學博士學位。同年,丁文超加入華為智慧駕駛解決方案 BU,擔任研究科學家和技術負責人。
期間,丁文超參與打造了華為 ADS 1.0 以及 ADS 2.0 智慧駕駛系統,是華為第一代智慧駕駛系統的核心技術專家。該技術方案後續不斷升級,從預研走向量產,在北汽極狐、長安阿維塔以及問界 2023 智駕版等多款車型上實現了商用。
2023 年離開華為後,丁文超加入復旦大學工程於應用研究院,並擔任叢集機器人系統實驗室負責人。“AI+Robotics”成了丁文超潛心研究的又一新方向,融合機械、電子、計算機等各領域知識,將過往自動駕駛技術遷移至機器人上。
它石智航的另一位創始人陳亦倫,同樣出身華為,與丁文超是同事。
陳亦倫本碩就讀於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畢業於美國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2017年,陳亦倫以首席工程師身份加入大疆,深度參與無人機核心技術的研發;一年後,陳亦倫加入華為智慧汽車解決方案事業部,擔任自動駕駛系統 CTO 與 首席科學家。據報道,陳亦倫帶領團隊從 0 到 1 主導完成了華為第一代自動駕駛系統 ADS 1.0 的全棧研發。
2022 年,陳亦倫加入清華大學智慧產業研究院,出任智慧機器人方向首席專家,同時兼任創新中心主任。
智元聯合創始人閆維新,有著上海交大背景,此外智元與北大建立聯合實驗室、北大助理教授董豪擔任實驗室負責人。而陳亦倫有著清華學術背景,同樣熠熠生輝,不輸北大或上交大的光環。
據瞭解,華為期間陳亦倫與丁文超雖有過交集,但兩人並沒有深入合作。兩人離開華為後,不約而同由產業界回到學術界。當下具身智慧熱潮洶湧,兩人選擇攜手合作,共同開啟機器人創業。
知情人士告訴 AI 科技評論,前百度資深副總裁李震宇後來加入了它石智航,以身入局。作為一個身經百戰的老兵,李震宇的加盟無疑讓它石智航如虎添翼,為團隊提供豐富的技術研發、商業運營經驗。
李震宇 2001 年碩士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曾加入華為,後 2007 年進入百度,歷任質量部、專案管理部、AI平臺部、自動駕駛事業部(L4)等負責人。
2015年,李震宇參與籌建百度自動駕駛事業部,擔任自動駕駛事業部常務副總經理;2016年,輪崗至 AI 體系,參與“百度大腦”工作。2021 年 3 月,李震宇升任至百度集團資深副總裁。
百度生涯中,最亮眼的工作便是李震宇長期領導的自動駕駛業務,見證了百度 Robotaxi 從 0 到 1,從有到強的商業化落地和後續運營。
隨著自動駕駛創業視窗日益收窄,自 2022 年以來,已有多位智慧駕駛大牛轉戰具身智慧。其中有兩支不容小覷的力量,一支是地平線系的餘軼南團隊,另一支是基於曠視無人物流車的唐文斌團隊。(更多資訊歡迎新增作者微信 whx23999 交流)
據瞭解,由余軼南創辦的維他動力近日完成 4 億人民幣種子輪融資,由地平線、高瓴創投領投。相比於瞄準人形機器人賽道的具身智慧初創企業,維他動力劍指四足機器人,預計是面向 C 端使用者。
過去一年,據不完全統計,國內人形機器人領域融資活動頗為活躍,總計 71 起,融資總額近 70 億元,單筆融資達億級的有26 起。進入 2025 年,人形機器人將迎來“商業化量產元年”,這將考驗著機器人廠商們從 Demo 到落地的解題能力。



更多內容,點選下方關注:

未經「AI科技評論」授權,嚴禁以任何方式在網頁、論壇、社群進行轉載!
公眾號轉載請先在「AI科技評論」後臺留言取得授權,轉載時需標註來源並插入本公眾號名片。
未經「AI科技評論」授權,嚴禁以任何方式在網頁、論壇、社群進行轉載!
公眾號轉載請先在「AI科技評論」後臺留言取得授權,轉載時需標註來源並插入本公眾號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