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了微信的7大價值觀,就讀懂了張小龍的哲學

內容來源:蘇德超老師訪談整理筆記。
分享嘉賓:蘇德超,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高階筆記達人  |  寶貝疙瘩責編 | 賈寧  排版 | 六月
第 8815篇深度好文:7612 字 | 20分鐘閱讀
思維方式
筆記君說:
當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筆記俠PPE(政經哲)導師蘇德超老師看到PPE24級學員、零一數科創始人鑑鋒在走光團2期上分享的張小龍7條微信價值觀圖片,蘇教授馬上用哲學思想快速解讀了張小龍7條價值觀,讓我們驚歎。

為此,我們專門訪談蘇教授,研討微信張小龍7大價值觀背後的哲學思想,讓我們進一步理解為什麼企業家和創業者需要哲學。蘇教授拆解得特別清晰,交流後,我們終於能理解鑑鋒說的一句話:“怪不得微信的朋友說龍哥被西方哲學的影響很多”。果真如此。
在這裡,我們先曬出蘇德超教授對微信7大價值觀的解讀綱要,然後再一條條去深入理解。
1.做對使用者有價值的事情——亞當·斯密,交換的通義。市場的第一性原理。
2.保持小團隊,保持敏捷——尼采,超人哲學,決不庸常化大眾化。
3.學習和快速迭代比過去的經驗更重要——達爾文,演化論。重要的不是過去,而是當下的適應和未來的存活。環境在變化,過度回顧過去沒有益處。
4.系統思維——黑格爾,整體主義。重視連結與互動。個體少做干預,要去適應。
5.讓使用者帶來使用者,口碑贏得口碑——達爾文/道金斯,病毒與基因的複製。複製自己和對自己有利的因素。
6.思辨勝於執行——批判性思維。路首先不在腳下,而在大腦裡。
7.保持我們自身的價值觀,因為它會體現在我們的產品和服務中——一切唯心主義。境由心造,我由我的想法構成,而我的行動將是我最真實的想法。
都說哲學是無用之學,其實它既非無用,也非實用,它是把無用引入實用,當哲學成為企業家的思想,牽引企業發展的時候,妙用無窮,實為“大用”。而這,也正是筆記俠PPE(政經哲)的價值所在。
一、微信價值觀1:做對使用者有價值的事情
亞當·斯密提出交換是市場的第一性原理。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被視為現代經濟學的基石,在其中他明確闡述了“交換的通義”:互惠互利。簡單來說,就是我給你你所需,你則給予我所求。這是交換最本質的意義,也就是“第一性原理”。
在西方,特別是頂尖的思想家或企業家,如馬斯克,總是傾向於將理論構建在模型之上,這反映了古希臘的理念:世界是簡單的,萬物均可以透過簡化的模型來理解。模型本質上是一種壓縮,肯定會丟失資訊。但我們不需要那麼多資訊。
這也是《易經》的教誨:從變易尋找不易,從而走上簡易之道。既然世界是簡單的,那我們就可以化簡。
這與普通人的思維方式不同,普通人更注重親和力,傾向於從生活的細微處觀察,強調隨機應變。
然而,我們要知道,所有“應變”背後都有演算法,就像我們在遊戲中經歷的種種變化,雖然看似真實,但遊戲背後是由演算法和程式控制的。我們必須以不變應萬變,人類的智者致力於尋找那些永恆不變的真理。

正如亞當·斯密所言,透過交換,我們各取所需。後來的企業家、科學家和經濟學家,如張小龍等,無論他們如做出何種表述,都在圍繞這一核心觀點展開討論。
“第一性原理”就是底層邏輯,正如數學中的“二加二等於四”,可以說兩個手指象徵“二”,加上另外兩個手指,結果就是四個手指。例子要被公式解釋,而不是相反。這就是他們追求的是最簡化的形式。
從“第一性原理”角度看,市場運作的基本法則在於向外拓展,而社會凝聚力的根本則植根於社會需求。
社會之所以能夠形成,是因為我們彼此有需求,彼此有依賴。市場是社會團結的基礎,沒有市場,就無法維持團結。
二、微信價值觀2:小團隊可以更加敏捷
尼采的超人哲學,就是決不庸常化大眾化。
小團隊的轉變通常會非常迅速,而且小團隊也更加具有靈活性。
真正的創新往往僅源於微小的一步,而這一步往往是由極少數人所實現的。這些先行者在突破之後,透過普及性的努力引領社會跟進。因此,持續的創新必須依賴於小規模的團隊,而非整個群體。
在這方面,張小龍的微信價值觀與尼采的超人哲學有著相似之處,即堅決不淪為芸芸眾生的一員。海德格爾晚年也提到,偉大的思想家們不應遵循常人的道路。
一旦我們與普通人趨同,便會被既定的框架所限制,接受這些既定的框架。提供格式,還是被格式化?這是一個問題。提供格式,只要格式不變,就會帶來複利型增長。被格式化,一單只是一單,永遠賺的是辛苦錢。
大多數人傾向於僅滿足於成為群體中的一員,保持一種合理的存在狀態,而不願意成為提供格式的潮流的引領者。
這就像似一根針,真正發揮作用的是針尖所施加的壓力,因此它能夠穿透障礙。一旦針尖穿透,便能引導整根針穿越障礙。
當然,針尖的所承受的壓力遠遠大於其他部分。如果你打算融入芸芸眾生,就不能過於鋒利。“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從另一視角審視,多數企業不宜盲目效仿微信。實際上,許多企業並不應追求創新,而要致力於滿足公眾的基本需求。
滿足公眾基本需求,意味著企業的利潤可能相對較低,但對未來的預期卻相對穩定。那些試圖突破現狀的企業可能會遭遇失敗,甚至可能因此遭受重大損失。
三、微信價值觀3:學習和快速迭代比過去的經驗更重要

這是達爾文的演化論哲學。重要的不是過去,而是當下的適應和未來的存活。環境在變化,過度回顧過去沒有益處。



柏拉圖主義者主張,世間存在一種永恆且不變的規則,存在即永恆。所有自然科學都致力於尋求這種普遍真理。比如在數學領域,一旦某項事實被證實為正確,它便恆久地保持其正確性。
然而,倘若我們僅將注意力集中在變化之上,便無需進行學習,既然一切都在變化,只需深刻理解變化的最終結果,即迭代後的成果。
於是,達爾文持有與柏拉圖截然相反的觀點。他認為,世界不是固定不變的,像赫拉克利特主張的,一切均處於不斷變化之中。
萬物皆隨環境而變,無始無終,其間有諸多因素相互作用。個體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是因為適應了現有的環境,適者生存。但環境的持續變化,並不意味著現在的勝出者能適應未來。實際上,最能適應環境的,有可能最早被淘汰。
這就是“強者困境”,最強者可能會最先出局:它對當下環境適應得太好,以至於無法忍受微小的改變。稍加修正,這是老子哲學,“守柔處弱”。有人就說,“弱者生存”可能更符合達爾文理論。
世間萬物皆處於不斷變化之中,我們存在的根本宗旨在於生存,並適應環境的持續演變。我們無法主宰環境,環境亦不能完全決定我們的命運,因為環境本身始終處於變動的狀態。
因此,過度沉湎於過往的經驗並無助益,真正關鍵的是把握當下,而相較於當下,未來的可能改變更是我們應當關注的重點。“未來學”於是成為一門熱門學問。
當代企業家文化精神引發的心理壓力不容小覷。講師們往往傾向於借鑑過往經驗,認為藉助歷史經驗可以解決當下問題。
然而,真正的現代精神應當是面向未來的。不過,跟懷念過去引發鄉愁相呼應,這種前瞻性思維可能加劇我們對未來的未知焦慮。這種情況下,一個可行的策略是將未來與過去相結合,取其平均值,即活在當下。過去是記憶,未來是想象。唯有當下才是行動的實在基礎。

一方面,從方法論的角度出發,我們必須面向未來。另一方面,心理慰藉以及藝術、宗教和美學,都促使我們專注於現在。

真正令人感到愉悅的時刻,是當你與當前時刻完全融為一體,既不追憶過去,也不展望未來,唯有此刻存在。當你完全沉浸於此時,所有的憂慮都將消散。這個時候,你也最有力量:這是專注的力量。
四、微信價值觀4:系統思維
系統思維,是從整體和動態發展的視角審視問題。
黑格爾所闡釋的辯證法,與主流價值觀所推崇的理念相契合。他主張我們應從宏觀和系統的角度審視問題。事物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處於普遍聯絡之中,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發展的整體,並不存在永恆不變的事物。
事物的整體是全面的,是動態發展的,是一個連續的過程。
①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從發展的視角來看,隨著時間推移,即便問題的成因依舊存在,但外部環境的轉變意味著問題可能不再成為問題。即便環境保持不變,那些曾經導致問題產生的因素,也可能經歷變化,最終問題便不復存在。
所有的問題並非被解決,而是它們自行消散,要在發展中消解問題。
若面臨問題時必須解決才能繼續前行,這將陷入無盡迴圈。問題之下還有問題,我們總是面臨深淵。馬斯克倡導,初始階段的不完美往往是最佳的起點。重要的要開始,而不是完美。
遇到挑戰時,需要從系統性的角度進行審視,全面地分析。它們不僅僅是數學或物理學的問題,而是社會、人生問題的綜合體現,是多種因素交織的產物。
以家庭爭執為例,當父母、外祖父母、祖父祖母齊聚一堂時,可能會出現矛盾。但當他們各自返回家中,問題自然消解,有時等待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
曾有一名大學生因重度抑鬱將入院治療,但當他得知家中拆遷,意外獲得200萬時,他的抑鬱症狀隨即得到緩解。
②用動態的眼光看問題
一旦我們的活動展開,各個系統便開始運作,系統中的各個部分協同工作。所有系統均處於動態變化中,必須進行互動實踐,靜態系統實際上並不構成系統。
環境塑造人,同時人也在塑造環境。
五、微信價值觀5:讓使用者帶來使用者,口碑贏得口碑
這是共生哲學與病毒式傳播。
達爾文和道金斯指出病毒與基因的複製,複製自己和對自己有利的因素。
病毒式傳播之所以成效顯著,是因為擴散速度堪比病毒,這是基因的複製本能。然而,我們不應放任這種本能過度膨脹,因為基因無休止的複製是則是貪婪。理查德·道金斯在達爾文的理論基礎上,提出了“自私的基因”這一概念。
迴歸到發展的根本,就是達爾文所強調的,所有行為的根本目的在於生存。
生存存在兩種形式,一種是基因的存續,另一種是作為基因載體的存續。我們每個人都是基因的載體,因此我們渴望永生,然而,渴望永生並非人力所能及。
從生物學的角度看,長生不老其實是不可實現的願景,因為基因中已內嵌了自我消亡的指令。隨著時間流逝,基因會啟動一個固有的自毀程式,導致生物體的衰老與死亡。即便無外界破壞因素,生物體也會因為基因的自毀程式終將走向終結。
我們無法改變這一結果,除非我們能夠深入基因層面,破譯並修改這一程式,長生不老才可能成為現實。這也闡釋了為何古代人類,包括秦始皇在內,皆渴望追求永生——因為保持存在是人類永恆的追求。

基因的遺傳,關鍵在於基因的持續存在,個體僅是基因的承載體。基因的傳遞需要透過複製實現,因此需要透過婚姻來延續基因。
基因的傳遞使我們理解了包括經濟和政治在內的所有社會活動,這些活動實際上都是基因承載體的行為表現。基因承載體之所以進行這些活動,是因為它們需要履行基因賦予的使命。
我們的一切行為在根本上受到基因的驅使,若能在基因層面取得優勢,順應基因的邏輯,自然能夠展現出更為優秀的表現。
這就像小米所採用的口碑營銷策略,核心就是利用病毒式傳播。它模仿了基因的運作機制,即不斷地進行復制。在複製過程中,將各種要素整合並統一運用。
在市場的作用下,複製行為已成為普遍現象,無論是你還是我,都在不斷地進行復制。當複製變得自由時,如果你希望進行復制,必須協助他人進行復制。
這就是亞當·斯密交換的通義,在幫助他人複製的過程中,基因得以聯合。
在共存與競爭中,共存的複製機制佔據主導地位,純粹的競爭往往導致雙方的消亡,因此,社會主要基於合作共存關係進行復制。這並非單一基因的複製,而是一群基因的共同複製。當這些基因協同工作時,生命更容易被複制。
這是生態永續的原因,也是企業面臨的現實。企業必須與使用者合作,與其他企業合作,甚至與競爭對手合作。正如任天堂總裁所言,他沒有真正的對手,所有同行都不是敵人。
PPE24級學員、樂谷遊戲創始人鄧定坤在木蘭山的演講中也提到,當《黑神話:悟空》釋出時,作為同行的他也會給予掌聲。
沒有一個基因可以孤立存在,任何孤立的行為都將導致失敗。
馬斯克公開了他所有的電動汽車專利,他期望將來自不同國家企業家的基因融合,形成電動汽車行業的基因。這種共存關係,只有當我們的基因與他人的基因融合時,才能變得更加強大。
六、微信價值觀6:思辨勝於執行
路首先在不腳下,而在大腦裡。
亞里士多德認為本質的認知優先於具體實踐,他主張,行動並非必需,行動的成敗並非我們所能完全掌控。如果企業僅限於執行任務,隨著時間推移,活力將逐漸消退,因為員工會感到自己如同被當作螺絲釘一般使用。
評判一個人的水平時,應更多地關注思想過程而非行為結果,因為行為結果往往並非其能完全掌控,且時常出現知行不一的情形。我們應當聚焦於事物的核心,避免過分沉溺於細枝末節。
迴歸到基礎學理的思考,即追求事物的本質,這與批判性思維不謀而合。
此種思維方式出自古希臘人的世界觀,他們認為世界本質上是簡單的,只需把握基本結構,深入最基礎的邏輯層次,柏拉圖那裡是透過哲學思辨,就能觸及永恆的“理念世界”。

正如我們之前提及的,從基因的角度去分析問題,探尋事物的本質。我們不過是基因實現目的的工具,而基因才是構成世界根本的要素。
當你採取這種思考方式時,你會發現世界變得異常簡潔,人際關係亦變得清晰明瞭。你無需過度關注他人是否對你投以異樣的目光,或是對本月獎金的微小差異過分在意。因為一旦掌握了基礎要素,思維便會變得清晰,許多事情也因此變得簡單。
我們的外在形象(和行動)或許遵循達爾文的進化論,而我們的內在本質則植根於柏拉圖的哲學理念。理性和感性的和諧統一。
即使你是強調行動的存在主義者,也擁有基礎的演算法,否則將難以進行迭代。
人生的關鍵在於兩件事:首先,找到正確的事物;其次,不斷地重複正確的事物。
持續踐行所認定的正確行為,是企業家的成功方式。總結出成功的正確路徑,不斷重複與堅持,正是柏拉圖主義的體現。至於是否存在絕對的正確,這並非企業家所能解答的問題。
企業家應當在生活上追求成功,在生命中追求幸福,以過上一個既成功又幸福的生活。他們必須對自己的生命有所交代,必須明確自己的立場。
其實,從計算機科學的角度來看,每一個執行的瞬間都遵循達爾文的法則,儘管底層是演算法。
這意味,我們表面的生活遵循達爾文的法則,但底層必須追求博大精深,這有助於我們更加穩定、成功,也更有利於我們獲得幸福。
一旦對未來的某件事情抱有堅定的信念,即便當前遭遇困境,只要堅信不疑,便能持續堅持。
這就像欣賞交響樂,必須先理解主旋律,其他部分便會變得清晰易懂,其他聲部不過是主旋律的變奏,若無主旋律,則一切皆無,或者只是吵鬧的噪聲。
七、微信價值觀7:保持我們自身的價值觀,
因為它會體現在我們的產品和服務中
確立價值觀有助於避免諸多錯誤。例如,若將盈利作為核心理念,將不會忽視任何盈利的機會。因為他會重視財富的積累效應,從而把握每一個可能的盈利機會。
微信的價值觀並非是盈利,如果微信連微小的利益也不願放棄,使用者可能會感到不滿,認為自己被過度利用,這將妨礙微信的傳播和增長。

當價值觀被融入日常行為中,它便如同一個持續運作的演算法。
若將共生與使用者體驗視為核心價值觀念,那麼“始終以使用者為中心”、“一切以使用者價值為依歸”將成為行為的準則。
在面對每一項功能的提升時,應自問,增加的成本是否真正能夠提升使用者體驗?若無論收費多少,使用者體驗均保持不變,那麼額外收費的必要性何在?若增加一個廣告連結會損害使用者體驗,則不應新增。反之,若能提升使用者體驗,則應考慮加入。
當以此種方式思考時,價值觀便與產品融為一體,產品成為其事業成功的象徵。
價值觀是產品的靈魂,猶如基因一般。
使用者從一部蘋果手機所體驗到的不僅僅是蘋果公司的美學理念,還有深植的價值觀。同樣,谷歌雖不直接製造產品,但背後所蘊含的深層理念也是產品的一部分,這些理念匯聚並凝結成產品。
一旦理念發生轉變,產品將隨之發生相應的改變,無論是美學、設計還是交易理念的改變,均會對產品的發展產生影響。
當企業文化的導向偏離正軌,其產出的產品與提供的服務可能隨之偏離正道,導致企業迅速走向衰敗。這就是價值觀的重要性。
恰如一個貪食者,進食本應是為了生存與基因的傳遞,然而基因並未賦予過度進食的指示。若忽視了基因的本意,轉而追求口腹之慾,過度進食將導致肥胖,引發諸多健康問題,這與整體性與系統性緊密相關。
我們是社會性生物,沒有社交,何來社會。為何我們厭惡病毒和隔離,因為它們剝奪了我們的社交機會。思考越簡單,邏輯越清晰。
社會的構成中社交活動不可或缺。中國社會具有典型的熟人社會特徵,與陌生人社會存在顯著差異。微信的崛起,源於QQ的演進,基於熟人社會特徵,而朋友圈的出現,則進一步鞏固了它們在社交領域的巨大影響力。

鑑鋒是一個理性驅動的創業者,他做的零一數科是微信電商數字化營銷服務商第一名,他之所以能夠抓住微信生態的每一波紅利,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是:內容社交商業化,就是透過內容和社交驅動商業化。
而這個詞確實已經非常接近了張小龍的產品邏輯密碼。
實際上,每個產品內部都蘊含著特有的底層邏輯,可以稱之為內在原理。
以張小龍對微信的理解為例,微信作為一款社交產品,其本質與QQ並無二致,都是致力於社交領域。社交領域內部存在細分,社交可以帶動內容的傳播,而內容又能促進商業化的程序,三者相輔相成。
有內容的社交與無內容的社交截然不同,有內容的社交才能長久,缺乏內容的社交最終只會淪為尷尬的閒聊,因此,內容是不可或缺的。
在內容的基礎上,我們考慮如何生存,並順勢發展商業。你會發現,整個微信系列都是以社交為靈魂的。
寫在最後

21世紀20年代之後,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後的第5個10年,全球化、數智化、新質化、哲學化讓第五代企業家應運而生。今天的企業家和創業者,不僅要面對全球化和數智化的機遇與挑戰,也要面對哲學、互生和智慧的挑戰。

這也意味著,處在時代的企業家,眼界,決定邊界!見識,決定認知!
為此,筆記俠特別聘請了了武漢大學教授,知名哲學學者蘇德超老師擔任PPE2025級哲學模組導師。(課程報名截止日期:2025年2月28日)
蘇老師將為我們重新梳理一個根本的問題,作為商人、作為企業家,我們應該如何從“學理”的角度,把我們的個人經歷、商業經驗、未來判斷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一套商業哲學,獲得生命、生活和生意的底層支援。
什麼是PPE?
PPE,即(Philosophy哲學,Politics政治,Economics經濟),通譯政經哲。最早由英國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於20世紀20年代初設立,被譽為人文社科類最頂尖的專業之一。
在英國和美國,很多知名人士都會涉足PPE(政治、經濟、哲學)的深入研究,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外部環境因素對組織的影響。
PPE可以幫助企業家更好地理解社會、政治和經濟環境,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影響企業的運營和發展,從而指導企業戰略和決策。
今天的企業家決策,需要更深刻的邏輯、更寬廣的視野。
在這樣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當下,更多的優秀企業家創業者,在筆記俠PPE(政經哲)班的思想結構與社群組織中,去構築在大時代下的大見解和大格局。
歡迎掃碼或點選“閱讀原文”報名,加入筆記俠PPE(政經哲)大家庭👇🏻

點選下方圖片,瞭解PPE2025同學名單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好文閱讀推薦
分享、點贊、在看,3連3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