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家公司破產重組,蘇寧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

內容來源:筆記俠(Notemans)
責編 |  賈寧排版 | 六月
第 8825篇深度好文:5211 字 | 17分鐘閱讀
商業認知
筆記君說:
這兩天,一則關於“蘇寧系”三家公司進入破產重整程式的訊息引發了公眾的廣泛關注。
蘇寧電器集團、蘇寧控股集團和蘇寧置業集團因債務壓力巨大、現金流緊張,於2025年1月26日被南京中院受理破產重組。
曾經的零售巨頭蘇寧,如今卻面臨如此困境,這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問題?
蘇寧存在的問題,是個例還是普遍現象?
當代企業家怎樣在極端複雜的時代,敏銳地做出正確的決策?
讓我們透過蘇寧的警示和啟發,一同開始今天的思考。
希望今天的內容,對你有所啟發。
一、蘇寧的困境,因何而生?
一代零售巨頭蘇寧,走向落幕。
回望2011年,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前夜,張近東以358億元的身價登頂福布斯中國零售首富,蘇寧電器以近1500家門店、年營收近千億的規模穩坐中國家電連鎖頭把交椅。
當馬雲喊出“要麼電子商務,要麼無商可務”的時候,張近東卻仍然堅信“實體店是零售業的根基”。
2013年,蘇寧電器更名“蘇寧雲商”,試圖以“線下反攻線上”的路徑實現O2O融合,但制度模型的設計缺陷導致線下團隊與蘇寧易購長期內鬥,實體店被要求為線上導流卻無分成機制,導致“左右手互搏”。這讓蘇寧困於“用線下利潤補貼線上”的慢性失血。
截至2019年,蘇寧易購活躍使用者數僅為京東的1/4,使用者年均消費額不足京東一半,傳統零售基因導致其始終未能建立真正的數字化能力。而這場“帶著枷鎖跳舞”的轉型,最終讓蘇寧在2015-2020年間累計虧損超500億元。
如果說電商轉型是戰略失誤,那麼激進多元化擴張則徹底掏空了蘇寧的根基。張近東試圖用資本槓桿撬動一個“商業帝國”,卻陷入“規模幻覺”的陷阱。
國際米蘭、PPTV、天天快遞……張老闆像是患上了“買買買綜合徵”,他的購物車裝滿“網際網路+”時代的焦慮。
“抄底”家樂福,讓蘇寧揹負了大量隱性債務,被收購時家樂福中國負債率高達123%。
花95億入股萬達商業,再花27億接盤萬達百貨。向恒大戰略投資200億元,約定2021年回購……
如此種種“神操作”之後,張近東的多元化並未帶來意想中的協同效應,反而讓蘇寧的資產負債率從2015年的56%飆升至2020年的83%,有息負債規模突破1800億元。
2021年危機爆發前,蘇寧電器集團貨幣資金僅280億元,而一年內到期負債達700億元,資金缺口足以吞噬所有利潤(其2020年淨利潤僅47億元)
這場“借新還舊”的遊戲,隨著2021年恒大、萬達等蘇寧關聯企業爆雷,債券市場收緊後徹底崩盤。
輝煌十年後,蘇寧易購被江蘇國資聯合財團“接管”,張近東徹底出局,旗下國際米蘭、家樂福中國等資產淪為“賣子求生”的籌碼。
價格戰能打贏同行,卻無法戰勝時代的浪潮;資本遊戲能堆起表面繁花似錦的高樓,卻在創新鉅變的衝擊下瞬間坍塌。
蘇寧的大潰敗,原因有很多。
既有網際網路電商崛起對線下門店模式的衝擊,導致蘇寧被迫選擇網際網路化和多元化的應激反應,有因為跨行業管理經驗不足導致的對收購企業的價值誤判,也有張近東的戰略決策失誤和對風險預見不足。
蘇寧的問題,不是孤例。過去我們的一些企業家在面對行業鉅變的時候,容易陷入“路徑依賴”(比如蘇寧對線下門店模式的過度執著),決策時不夠果斷,執行時又沒有及時進行組織進化,最終走到令人唏噓的境地。
這也充分說明,在這個極端不確定性的時代,我們的企業家和創業者,需要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包括戰略定力、決策能力、戰略整合和戰略執行能力、組織進化能力,以及“見識”。
二、這個時代,我們可能更缺“見識”
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經濟生活毫無疑問是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
亞當·斯密很早就創造了“商業社會”的概念來描述我們進入現代社會之後的狀態。商業作為驅動經濟宏觀發展和底層推進的力量,是具體而微觀的,也是連結生產與消費、社會與政治的中樞。
在商業社會中,驅動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是企業家。按照熊彼特的經濟發展理論,企業家群體區別於其他社會群體的關鍵是創新,創造新的產品、新的商業模式乃至新的生活方式。
按照這個邏輯,所有的企業家都是持續的創業者,而進入商業世界的年輕創業者則是走向企業家之路的練習生。

1.企業家見識是企業家精神的前提

我們經常能看到一個詞,叫做"企業家精神",這也是全社會對企業家群體的行為規範和道德期待。改革開放之後,企業家群體快速地生長和崛起。老一代企業家馮侖曾有一本書《野蠻生長》很好地概括了這種狀態。
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企業家的群體意識和社會自覺越來越高,逐漸在由野蠻生長走向精細化商業耕耘。
同時,外部世界也在發生劇烈變動,新的全球格局與企業出海,AI智慧技術將要把商業帶向走出工業邏輯的新方向,這兩股力量正在加速重塑商業世界,這對企業家也提出了重大時代課題。
在這樣的時代大變局下,我們認為,“企業家見識”要比“企業家精神”更具體、更重要。
網上流傳一句話,一個人想對社會和他人做一些善事,既需要菩薩心腸,也需要金剛手段。
如果說企業家精神是菩薩心腸,企業家見識則是金剛手段。
企業家精神,不僅是一種內在自我要求的創新意識,也是一種對外奉獻的公共精神,對客戶、對員工、對社會乃至對國家,它更像是一種能力,一種發心。
而企業家見識,則具體到實際的企業戰略決策、商業發展的底層構架,乃至日常面臨的一個個具體的宏觀的和微觀的變數的應對,它是微觀的,關乎企業的成敗與興衰。
如果說企業家精神是偏務虛的,那麼企業家見識則是務實的。企業家精神需要以企業家見識為基礎和前提。

2.企業家見識,是什麼?

在一次研學坊課程上,著名經濟社會學家、清華大學教授孫立平老師講到:
什麼是“見識”?就是形成比別人高出一頭的看法,看事情的時候能夠看得更透一點、更深一點、更高一點,別人還沒醒過悶兒來的時候,你能更早地醒過來,做出的反應也能更迅速。
孫立平老師也是筆記俠PPE2025級導師,他在後面的文章中進一步明確了對企業家見識的看法,他認為:見識不是見多識廣意義上的見識,而是指及時、準確地獲得資訊,並明智、正確地形成認知及做出判斷的能力。
也就是說,企業家見識就是對宏觀大勢的判斷、對競爭環境的認知和對具體問題的決斷。
對於企業家而言,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到今天,比拼的不是具體的商業能力,也不是企業經營管理能力,而是要比這個高一點又面向這些具體商業操作的見識。
孫老師曾在相關文章和場合談到房地產行業內一些知名企業家在見識問題上的差距,比如王健林和許家印。
房地產行業的問題早就明擺在那裡,為什麼還有不少企業家犯下集體性的錯誤判斷?王健林早期的壯士斷腕,和許家印的一意孤行形成了鮮明對比。在那短暫的幾年時間內,兩位在雄心壯志、經商能力等方面不相伯仲的企業家為什麼差了那一步就得到了截然不同的命運?
差的那一步,秘密就藏在見識裡。

3.怎樣提高企業家見識

關於怎樣提高企業家見識,孫立平教授提出了四個關鍵詞:智力、知識、閱歷和方法論。
智力是天生的,而且人人都差不多。方法論提供的思維認知上的提升也是可以短期內突破的。但知識和閱歷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感悟。
稻盛和夫曾說,企業的經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企業高層所信奉的哲學和理念。在商業能力不斷生長乃至純熟的情況下,中國企業家當前階段更需要修煉的正是這一底層能力。
孫立平老師也曾提出過一個“弱訊號”概念。能否感知到“弱訊號”最能體現一個企業家見識的高低。企業家只有在正確的哲學理念和準確的方法論的加持下,才能對之於企業最為重要的“弱訊號”做出正確的判斷。
改革開放剛開始的那些年,來內地投資的霍英東有一個敏銳的觀察,就是看當時北京首都機場的壁畫《潑水節》是否還存在,因為這幅壁畫涉及有爭議的裸體形象。
他曾回憶說,“當時投資內地,就怕政策突變。我每次到北京都要先看看這幅畫還在不在,如果在,我的心就比較踏實。”
在一個政策訊號重要性大於市場訊號的社會中,企業家要有足夠的判斷力,對弱訊號的敏感、捕捉、判斷顯得尤為重要。
這種能力的底層在於開闊的眼界、睿智的頭腦和善於觀察的心。
從這個意義上講,企業家群體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
為此,我們把上世紀英國牛津大學創立的PPE(Philosophy,Politics and Economics的簡稱,通譯政經哲)課程引進到國內,針對企業家群體,做適當的本土化、企業家化的設計,對於夯實企業家的知識結構和拓寬眼界非常必要。
在此基礎上,與高瞻遠矚的老師們交流、跟同樣水準的企業家學員切磋互動,對於提高見識則是一條捷徑。
著名國際政治社會問題專家、香港科技大學榮休教授、哈佛大學博士,也是筆記俠PPE2025級導師丁學良教授認為:
“PPE最大的價值,是拓寬了我們視野和掌握批判性思維。學好PPE的人根基很深,看得很遠,能看清大的格局和趨勢,因為根深,所以在很多方面可以擴張出去,對於企業家、官員等等,都是有幫助的。”
PPE的課程內容和老師們提供的正是這樣的基礎。
同時,並肩學習、共同探討的同學也非常重要。企業家學習,很重要的一個點是可以沉浸在面對同樣問題、有著類似水平的群體構成的場域之中,這種交流和互動可以快速打破自己的資訊繭房,看到平時看不到的問題和機會。
如果長期處在過於封閉的環境中,容易沉浸在自己的邏輯和想象中,錯過錯失機會,乃至誤讀時代,鑄成大錯。
既要埋頭拉車,也要抬頭看路,這對企業家群體尤為重要。如果一直沉浸在行業競爭中和公司經營管理中,往往會忽略抬頭看路的戰略問題。
這就是雷軍所講的,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三、企業家見識,怎樣幫助我們做決策?
對於企業家來說,一切學習都要學以致用。
課程學習提供的是底層邏輯和認知提升,學習場域提供的是資訊和資源。
當我們有了明確的目標和現實的應用場景,更能明確在學習過程中需要把握的重點。而後,才是形成個人的方法論,甚至形成經營哲學。
我們身處大轉型的時代,在國內外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動和智慧技術挑戰舊模式的情況下,我們又隨時需要面對劇變,完全拋棄過去的模式、習慣、經驗,迎接新的世界。
越是轉型和劇變的時刻,越是面臨超級密集的決策和選擇的時刻。可以說,每一次選擇都在考驗著我們的見識高低,每一次判斷都有可能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謹小慎微又積極進取,學會尋找機會,閃轉騰挪,為自己建立一片安全且可以發揮的空間,是我們處理宏觀背景和個人空間中的彈性關係的現實選擇。
在現實的動態變化中,也有較長時間內不變的結構性問題,可以作為見識的基礎架構。我們認為,至少可以從下面三個邏輯中錨定選擇和判斷的基礎:
第一,底層邏輯。對底層邏輯的準確判斷,就是對大勢和宏觀的準確理解。這條線捋對了,無論現實狀態中的事情如何左右搖擺、變動不居,都不至於讓我們對深層結構的判斷出現大的偏差。
第二,內在邏輯。凡事都有自身發展的內在邏輯,對於重要且具體的事情更是如此。
好比做菜,雖然飯局已定,底層邏輯明確了,但具體的菜品,也就是我們要做的具體的事情還是有彈性空間的。
我們既可以做紅燒肉,也可以炒土豆絲,兩個事情的資源準備、處理順序、最後效果等因素都有不同,它們各有其內在邏輯。這個是我們面對具體的專案和問題時候應該著意把握的,這是在具體問題上的見識操練。
第三,現實邏輯。世界從來都是複雜且難以琢磨的,具體到每一件大事小情上,有結構性的影響因素,也有不起眼的執行性的問題,甚至是完全意料之外的情況,都在左右一件事情的成敗,甚至可能出現蝴蝶效應。
這是現實邏輯中困難的地方。雖是小事、雖然很具體,但一點不比前兩個看似高大上的邏輯簡單。
這三個邏輯構成了衡量一個人見識高低的基礎錨點。無論轉型多大,劇變何時到來,掌握住基本走勢,總能找到我們可以發揮的空間。
我們提出企業家見識比企業家精神更重要,強調了一個“當下”,指的就是當下這個超級不確定性和複雜的時代環境。企業家精神,不僅是創新,也是一顆“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公心。但菩薩心腸下,企業家見識作為金剛手段,可以確保企業能活下來、活得好,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更大的創新空間,為家國社會做出獨特的貢獻。
這也意味著,處在時代的企業家,眼界,決定邊界!見識,決定認知!
為此,作為第一個面向企業家的PPE,筆記俠“第五代企業家PPE班”高揚“天下格局,有容乃大”的旗幟,致力於為中國新一代的企業家和創業者提升和放大見識。
什麼是PPE?PPE,即(Philosophy哲學,Politics政治,Economics經濟),通譯政經哲。最早由英國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於20世紀20年代初設立,被譽為人文社科類最頂尖的專業之一。
筆記俠的PPE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實踐,我們一直在探索PPE內容的中國化、企業家化和經世致用化,這也是我們貫穿始終的治學理念:思想性、方向性、實用性。
筆記俠PPE課程2025級,現已開始報名。本文提到孫立平老師和丁學良老師,也將作為全程授課導師,分別在“取與予·經濟學”和“利與害·政治學”這兩個模組,為我們帶來精彩的課程內容。(課程報名截止日期:2025年2月28日)
掃描下方海報二維碼或點選“閱讀原文”報名,加入筆記俠PPE(政經哲)大家庭👇🏻
點選下方圖片,瞭解PPE2025同學名單
好文閱讀推薦
分享、點贊、在看,3連3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