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說話習慣揭露了你的人生課題

一個人的說話習慣是深入內心的線頭。
看一個人如何表達,就知道他當下人生課題在哪。
1.不得不、必須、應該、得
如果一個人在說話時,常常會用到“不得不”、“應該”、“必須”這樣象徵責任義務的詞語,例如,我得打掃,我應該多陪陪孩子。
說明他當下面臨的人生課題是——用責任義務來驅動自己,常常把他人的期待、評價放在第一位,而缺少對自身感受需求的關照
我一個朋友就是這樣,常常以責任感強為傲,在成長過程中他習慣用責任、義務來勉強自己做事,很多時候,他會為了履行某個角色的職責去做事,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不讓他人失望而做事,但他很少因為“我想怎樣”而行動。
他內在真實的感受想法需求被壓抑得很厲害,甚至有的時候,你問他,你想怎樣?他也很難回答,因為他習慣性回應他人對自己的需求,而忘記問問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2.說話繞彎,鋪墊長
如果你或者身邊的朋友,在說話的時候,總是讓身邊的人聽得雲裡霧裡,他說的話就像山路十八彎,而且從來不正面回答你的問題,你很難聽懂他的真實想法。
那他當下面臨的人生課題是——害怕衝突,無法袒露真實的自我
這裡又要說到我的朋友,他有一個表達習慣,就是在給一個人負面反饋之前,會在前面鋪墊很長時間,去誇讚認可對方,到了最後才把沒那麼好的部分輕輕帶出來。
結果導致對方以為他在表揚自己。
因為他覺得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會傷害他人感受。
表達上害怕交鋒、正面碰撞,本質是內心害怕衝突。
不敢正面回答問題,本質是不敢袒露內心的真實感受想法,習慣性隱藏自己,因為他們會覺得暴露自己是一件危險的事,容易被人抓住把柄。
3.不斷自證
如果一個人說話好像在自證,反反覆覆跟他人強調自己很幸福,很滿意當下的生活,但其實根本沒有人問他這個問題。
那說明這個人在向一個莫須有的聲音自證。
而這反映了他的人生課題——很深的自我評判,缺少對自我的接納認可
一個真正內心幸福滿足的人,是無須向外界證明自己過得有多幸福的。
除非他內在對自己不滿意,為了合理化自己的選擇,他不得不反反覆覆講述自己的幸福版本,以此對那個持續對自己挑剔審視的內在父母回應辯解。
4.強調風險後果
如果你在分享自己想做的事情,很棒的計劃給朋友時,對方常常會給你潑涼水,跟你不斷強調這件事的風險後果代價。
說明他們在將自身內在的恐懼扔給了你。
如果他不斷強調,外面的世界很危險,別人不值得信任,這個計劃很有風險,造成的後果會很嚴重。
那說明他要面對的人生課題是——信任世界和自己的課題
這個人既不夠信任世界和他人,覺得總有刁民想要害朕,也不信任自己,擁有保護自己應對危機的智慧和能力。
5.捂嘴小聲說話
如果一個人在跟你說話時喜歡捂嘴小聲說話,而且這個話也並非不可告人的秘密。
說明他要面對的人生課題是——自我抑制的人生課題
捂嘴、小聲說話都是自我表達受限的典型表現。
一個人的自我表達被抑制,指向的是他的自我意志、生命動力被打壓抑制。
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大機率有個強勢霸道、說一不二的父母,因此,他無法在養育者面前大聲說出自己的想法,表達自己的意見,他沒有對抗權威的勇氣和力量,因此只能透過這種捂嘴、小聲說話自我抑制的方式做出有限的表達。
6.習慣性詢問他人意見
如果一個人在做大大小小決定時,都會習慣性詢問身邊人的意見,期望他們能夠給自己拿主意。
說明他要面對的人生課題是——缺少內在權威的課題
當一個人不相信自己時,就會在面臨選擇的第一時間詢問外在的權威,而不是問自己。
我以前就是這樣,就連去外面點什麼菜,也希望我的前任幫我拿主意。
那個時候我的依賴心理很強,總覺得自己很弱小無力,什麼都不懂,而我的前任經驗豐富,什麼都比我能幹。
所以我把大大小小的決定都扔給他,希望對方來主導我的人生。
我們的說話習慣和內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一個人如何去表達,他的內心就如何被呈現。
那你們或者身邊的朋友有什麼說話習慣?你認為反應了怎樣的課題?可以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5.1-5.4我會在大理開設為期4天的實操面授課,如果你對創作感興趣,想要透過表達自己獲得關注和流量,但總是有一些內在或外在卡點無法突破,那我想邀請你來我的面授課。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加我微信瞭解課程詳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