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王璽
來源 | 王璽心理空間
ID | wangxixinli

我認識的一對夫妻,在家人群裡吵起來了。
起因是丈夫把自己在單位做演講報告的照片分享給妻子。
妻子很高興,為丈夫感到驕傲,於是未經他的同意,直接把照片轉發到了家人群,想讓親人們也分享一下喜悅。
照片剛發上去,丈夫就在群裡艾特她,讓她趕緊撤回。
妻子說時間已過,無法撤回。
丈夫在群裡責備了她,妻子立刻反駁。
眼看爭吵要升級,家人們出來發言,大部分都支援妻子,認為她發的是正能量的內容,沒有錯,丈夫不該生氣。
結果丈夫更生氣了,選擇直接退群,隨後妻子也退群了。
妻子私信我訴苦,說自己本來一片好心,竟被丈夫如此對待,又委屈又生氣;
同時又對丈夫的表現感到納悶,問我這是為什麼。
我對夫妻二人比較瞭解,所以直接告訴她,可能是因為羞恥心。
她更奇怪了:被誇獎是好事,為什麼會有羞恥心呢?
我說:也許他認為自己並沒有那麼好,心裡很自卑,所以對你的分享感到生氣,難以接受。
她發了一個流淚的表情:謝謝你。原來是這樣,我理解了。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跟這位丈夫一樣,一被人誇讚、表揚就難受;
有的面紅耳赤,渾身不自在,有的會生氣、憤怒,令表揚的一方也很尷尬。
這通常源於當事人內心的自卑感、不配得感,他們自己覺得自己不好,自己無法認可、欣賞自己;
所以當別人表揚自己的時候,他們第一反應是驚訝、羞愧,極力否認。
其次,他們可能認為對方在說假話,因某種目的而討好自己,或故意嘲諷自己。
據我觀察,一些越優秀的人,越認為自己不好,越害怕誇獎。
有位來訪者告訴我,他有時憎恨誇讚自己的人。
如果十個人裡有九個人誇讚他,一個人貶低、批評他,他會更願意相信貶低他的人,認為那個人說的才是真話。
還有一位考了全年級第一名的高中男生告訴我,他對來自老師、父母的表揚感到羞愧;
認為自己只是運氣好,湊巧考了個第一而已,不值得被表揚。

還有一位女來訪者,人長得漂亮,事業有成,但始終衣著樸素,不戴任何首飾。
後來她告訴我,她家裡其實有很多漂亮衣服和奢侈品,只是她很少穿戴它們。
過去她只要稍加妝扮,就總有人誇她漂亮;
這令她感覺羞恥、焦慮,慢慢便不再刻意打扮自己,想透過這種方式掩蓋自己的美。
原來在她心裡,一直有各種負面評判的聲音:我長得不好看、我很笨、我很糟糕……
這些聲音,來自父母在她成長中的各種否定與貶損。

一個人因被誇讚而產生羞恥心,大多與其成長經歷、家庭教育有關。
最早可追溯到嬰幼兒早期,媽媽對嬰兒的鏡映不足或失敗。
簡單說,就是媽媽無法和孩子的感受同頻,對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不能給予恰當的回應。
比如嬰兒衝媽媽笑,媽媽卻神情冷漠,不看孩子,不與孩子互動; 比如嬰兒哭了,可能和飢餓有關,但媽媽卻認為嬰兒只是鬧瞌睡,沒有及時餵養,滿足嬰兒的需要; 再比如孩子難過了,需要被安慰,媽媽覺察不到,還會不耐煩地加以斥責,甚至打罵孩子。
這對孩子來說,會認為自己的存在是不重要的,是被嫌棄的。
每個人都有被看見、被認可、被欣賞的心理需求,這種需求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了;
它能幫助兒童發展並維持自尊,是人類心理成長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此外,如果孩子小時候經常被父母貶低、打罵,那他大機率會形成低自尊、低價值感、不配得感。
哪怕他長大以後,已成為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人士,大家都認可他的優秀,他自己卻不會這麼認為。
如果有人對他有任何誇獎或正面評價,他都難以置信,甚至懷疑對方的動機。
這一切,只因他把來自父母的負面評價牢牢內化在心裡了。
有羞恥感的人,通常還有很深的憤怒和挫敗感,容易自我批判、自我攻擊。
他們會盡量避免跟他人交往,拒絕深度交流。
有些人進入社交活動中,容易出現退縮或攻擊行為。

同時,羞恥感還會促使其發展防禦機制,如否認或投射,以此來減輕內在的恐懼與不安。
羞恥感帶來的影響很大,但並非不可改變。
當一個人有了獨立自我,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斷,或在其他重要關係中獲得了認可與支援,就能慢慢發現:
父母眼中的自己,並非真實的自己。
那只是父母的投射,而自己認同了他們的投射,所以才會在被誇讚時產生不配得感、羞恥感。
只有當人看到真實的自己,才有可能接納自己、善待自己,也能把過往來自養育者的負面評價轉換為正面評價。
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
對自戀受損、羞恥感嚴重的人來說,這個過程尤其漫長。

文章轉載自:王璽心理空間(ID:wangxixinli)。作者:王璽,北京資深心理師(從業15年),曾當過公務員、雜誌副總編輯,發表作品百萬字,曾獲北京市好新聞一等獎,曾任天津電視臺《我是當事人》欄目嘉賓專家,著有《路在腳下延伸》、《當人生艱難時刻來臨》。

如何改變羞恥感對自己的影響,學會接納自己,善待自己?
專業心理諮詢師,陪你探索自我,覺察過去的成長模式,引導發現解決問題的方向,更好地成為自己。
點選下方小程式
開始預約心理諮詢
👇👇👇